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王伟:传统为骨,描绘新时代的画意

来源: 2023-05-16 15:30

/《台海》杂志记者  郑雯馨  


画作正中是两个架起的摄像机,周边缠着多条凌乱的电线,当中还悬挂着两三张记者证的牌子,上方似乎堆着两三架补光灯,不禁让观者揣测:这是表达刚刚完成一次紧张的现场直播后的场景,还是一切准备就绪,正等待拍下激动人心的画面?这幅名为《角度》的中国画,是王伟在单位的演播室写生完成的,“我想通过绘画语言,把摄像机这种媒体设备记载下来,既展现媒体人看问题的敏锐,又表达出只要我们能随时调整角度,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希望大家都能成为正能量满满的人。”

这幅画作的构图及立意令人眼前一亮,同时也令观者心下疑惑:这似乎和印象中的中国画不太一样?那么中国画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其实,从王伟拿起画笔的那一刻,便一直尝试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回答这个问题。

 

灵感之源

“我在小时候学过一些绘画的基础,但正式接触中国画也就是最近的五六年。”说起画画的契机,王伟坦言是兴趣使然,她觉得自己的一些情感情怀能够通过画中国画得到抒发,为此她阅览了许多相关书籍,也曾拜师学习,比如工笔画大家唐秀玲,“我报名参加过她的绘画培训班,跟她学习和交流这段经历对我的影响挺大的。”

除了学习理论知识,绘画更重要的还是要勤动手,王伟很喜欢背着画板到处写生,作为一个在贺兰山下长大的西北姑娘,她对贺兰山一直怀着特殊的情感,因为绘画的缘故,她多次进山写生,久而久之对贺兰山有了更深层的认识。“跟泰山相比,贺兰山不算很高大,但是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贺兰山的苍劲宏伟,很像西北人的性格。”王伟每次到山里写生,总会不由自主地被这种壮美所震撼,她眼中的贺兰山还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容易让人放松下来,从而全身心投入创作。

贺兰山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皆是创作的灵感来源,《贺兰人家》这幅画作就是王伟信步山林之时诞生的:于崇山峻岭间,画家偶然望见远处山脚下的三两户人家,他们的门前是奔涌的河流,而将他们与外界联系起来的,应该就是那一座索桥。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场景触动了画家,于是她提笔勾勒,由远及近是深邃的蓝天、白色的流云、黝黑及浅灰色的远山和白墙黄瓦的平房。画家用曲折的直线描绘出山之嶙峋,山间点缀着三两株苍色大树,给人一种萧瑟肃杀之感。

在王伟看来,绘画创作并不一定完全按照真实的景物临摹,平时积累的素材同样重要,并且根据画家本身对绘画的理解,对构图、造型、色彩等多方面进行加工与重组,画作由此得以诞生。《贺兰人家》完成后,还入选了2020厦门全国(小幅)工笔画双年展,借参展的机会,王伟第一次来到厦门,这座滨海城市与她生活的地方截然不同,环境、景致都令她感到新奇,当时她也没想到,《贺兰人家》的姊妹篇《山那边》会再次将她与这座城市续上新的缘分。

何为中国画

2022华人新闻界艺术创作联展在厦门顺利开展,尽管是首次参加联展,但王伟的两幅中国画《山那边》和《角度》均入选了本次展览,可惜受疫情影响她没能到展览现场,但是她通过线上直播平台观看了开幕式,“本来以为就是行业内的美术作品交流,没想到这次展览规格很高,场地比我想象的要大很多,作品的质量也非常高,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展览。”

《山那边》同样是以贺兰山为创作背景,与《贺兰人家》不同的是,前者更凸显了时代感:蜿蜒的盘山公路上,驶来数辆拉着横幅的大货车,“这是运送物资的车,他们在疫情期间往返于兄弟城市之间,不远万水千山,将物资送到山那一边的同胞手中,困难时期的相互帮助深深打动了我,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创作了这幅作品。”王伟如是说道。相较之下,《山那边》里描绘群山的笔触似乎更为柔和,主色调是象征勃勃生机与希望的青绿,大货车行驶在一派春暖花开的场景里,仿佛在告诉观者:我们也会如这般开往充满希望之地。

正能量、真善美,展现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这是王伟对自己绘画创作的要求,对她而言,绘画同时也是表达观点的方式,故而不同时代下的中国画,必然会出现符合时代风貌的创新。王伟坦言,自己非常喜欢传统的中国画,“看画的时候,你会觉得古人的生活特别浪漫和轻松,甚至可以说,一些画家对物质的追求没有那么强烈,反而是精神层面的追求更深,由此画作呈现出来的东西更触动人心。”但她同时也很清醒,古今的环境早已不同,一味遵循古人那般描绘一模一样的山水,完全不凸显现代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似乎也不太合适。

正因如此,王伟在绘画时更注重如何恰当地将传统技法融入创作表达之中,她解释道:“比如我对《山那边》里那几棵树的处理,基本都是传统画法,同时是用现代的表达方式来呈现。”曾任宁夏书画院副院长的赵忠看过王伟的画作后,鼓励她:“你就按照自己的风格走下去,这样就很好。”她的同学,同时也是宁夏书画院专职画家的李东星也评价她的画作“突破了以往中国画的固定模式,画风和画法都令人眼前一亮。”得到了业界同仁的肯定,王伟心中自然十分高兴,令她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并不断尝试创作出更具个人风格的作品。

 

寄情于画

谈起绘画给自己带来了哪些改变,王伟发自内心地感慨道:“让我的生活变得太不一样了!”除工作和家庭,她把大部分时间倾注于绘画上,“只要有时间,我就看看绘画相关的书籍,或是提笔画画,有这样一个兴趣爱好,让我的内心非常充实。”

天气暖和时,同事们在午休时间晒着太阳聊天,王伟就架起画板,画画院子里的花草树木,感觉自己与自然是如此的亲近。绘画指引她关注更多美的事物,更为她营造出一片安宁平和的精神之地。而王伟更偏爱工笔画的原因之一,便是能够更从容地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创作,比如她有一些画作虽然一开始打好了草稿,但中途可能为了准备其他展览或进行其他的创作,便搁置了一段时间,最终都是利用零零碎碎的时间才完成的。

说到这里,王伟又想起了自己创作《贺兰人家》《山那边》时的一个插曲:由于疫情封控,她居家了十五天,原先这两幅作品因为其他事务而搁置了一段时间,突然间有更充足的时间创作,她形容当时的情形“因为全部精神都集中在画画这件事上,两幅画很快就画完了,可以称得上是一气呵成。”

创作过程的构思、纠结、尝试只有创作者本身最了解,最终完成画作的喜悦和满足感也是如此。“不夸张地说,绘画创作就像生孩子的感觉。”王伟笑道。她也曾经在创作过程中遭遇“卡顿”的情况,每当这时,她就告诉自己 “将它放一边吧,不再去看也不去想,我就先做别的事情,突然有一天我对这幅画的感觉来了,我就把它拿出来接着画。” 在绘画这件事情上,王伟并不急躁,或者说绘画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她看待事物的角度,让她能够以自己的步调慢慢勾勒出未来的目标。

 

图为王伟本次参展的国画作品之一《角度》,构图和主题令人耳目一新。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0.034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