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复台千古话施琅

来源: 2023-09-14 11:51

文/张铭清

位于晋江龙湖镇衙口村的施琅故居靖海侯府、施氏大宗祠2006年被评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内设施琅纪念馆设。


人物名片:张铭清
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
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社会平台主任、首席专家
厦门市首批社会科学名家


      在施琅纪念馆有一副对联:“平台千古,复台千古;郑氏一人,施氏一人”,郑氏指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回台湾的郑成功,施氏指从郑经占据的台湾收复清朝的施琅。

      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逝世后,其子郑经继位,要求清廷对台湾依朝鲜为例,实行独立。康熙认为“郑经乃中国之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不同意郑经的独立政策。在几次谈判无果的情况下,1683年7月,康熙派靖海将军施琅率2万人,240艘战船从东山(铜山)出发,在澎湖登陆。在招降澎湖守军后于10月登上台湾岛,郑军不战而降。在善后过程中,施琅发布安民告示,不许官兵占住民房,不许侵占民间一丝一毫,严禁当地百姓劳军,严禁杀戮,无论军民一概赦免。 

      在攻占澎湖后,施琅的部下向他进言:“公与郑氏三世仇,今郑氏釜中鱼,笼中鸟也,何不急扑灭之以雪前冤?”称三世之仇是指郑成功杀害施琅的父亲兄弟。对此,施琅说:“吾此行上为国、下为民耳。何私之有与?”他向郑氏声明:“断不报仇!当日杀吾父兄者已死,与他人不相干,郑家肯降,吾亦不杀。今日之事,君事也,吾敢报私怨乎?”

      施琅不仅不杀郑氏一人,还去祭拜郑成功。他充分肯定了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的丰功伟绩和开发台湾的重大贡献。他同时厚待郑军将领,录用郑军有才能的官员。施琅以德报怨,以仁化仇,深获台湾民心。 

      施琅平台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熙喜不自胜,除加授施琅为靖海将军,封靖海侯,并可世袭外,还为此赋诗一首《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但对于台湾是放弃还是留守,清廷内部曾发生过争议。主张放弃的人认为台湾“孤悬海外,易薮贼,欲弃之,专守澎湖”,还有人说“海外泥丸,不足为中国加广,裸体文身之番,不足与共守,日费天府金钱于无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主张留守的人以施琅为代表,他在《恭陈台湾弃留疏》中说:“盖筹天下之形势,必求万全。台湾一地,虽属多岛,实关四省之要害。”“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 施琅指出,主张放弃台湾的人没到过台湾,若放弃台湾,将使其重新被荷兰人占领,对我国沿海安全造成很大威胁。最后康熙支持施琅的看法,指出“台湾弃取,所关甚大,弃而不守,尤为不可。”并决定在台湾设立府县,使台湾与大陆更紧密的联为一体,为国家的完整统一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1688年夏,时年68岁的施琅入京拜见康熙,康熙命宗室、侍卫、额驸及礼部大臣设帐三次迎接。康熙还在畅春苑、朝清宫两次接见慰问。康熙对施琅说:“迩来或有言,尔恃功骄傲者,朕亦颇闻之。今尔来京,又有言当留尔勿遣者。朕思寇乱之际,尚用尔勿疑;况天下已平,反疑尔勿遣耶?今命尔复任,自此宜益加敬慎,以保功名。从来功高者,往往不克保全始终,皆由未能敬慎之故。尔其勉之。更须和辑兵民,使地方安静,以副朕爱兵恤民,并保全功臣至意。”施琅谢恩并奏曰:“臣年力已衰,封疆重大,恐精神不堪。”康熙说:“为将尚智不尚力。朕用尔以智耳。岂在手足之力乎!”可见康熙力排外议,信任并重用施琅。
1693年,施琅再次赴京朝见时已经73岁。康熙看到他行走已有些困难,便叫侍臣扶着他,并赐他坐着奏对。施琅说:“臣衰老,请辞封疆重任。”康熙对施琅仍然信任,并继续委以东南半壁的防守大任,康熙说:“朕用汝心,非用汝力,勉为朕锁钥天南,后二十年,许卿再觐耳,”施琅于是继续担任福建水师提督,直至去世。

      康熙之所以如此器重施琅,不仅仅是因为他完成了国家统一大业,而且是因为他开创了国家统一的新模式,即兵临城下,兵不血刃,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孙子兵法》所推崇的用兵最高境界,这对今天我们解决台湾问题仍有借鉴的现实意义。

      1696年施琅去世后,康熙特颁“敕建碑文”,赞许施琅“排群帅以密陈,乘南风而破浪。六月于迈,一鼓而平;四十余年之巨孽悉除,三十六岛之残黎皆悦。戢兵而惟宣德意,受降而不复私仇。调度周祥,朕深嘉叹”。

      1700年康熙又下诏书为郑成功正名:“朱成功系明室之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护送成功及子经两柩,归葬南安,置守冢,建祠祀之。”从而认定了郑成功在明朝“延平郡王”的身份,对他驱除荷兰侵略者的功勋和忠义气节,从国家统一的高度给与了认定。

      康熙对施琅与郑成功的高度评价,不但抚平了因改朝换代造成的两岸政治伤痕,而且把台湾纳入中国版图,使台湾成为屏障祖国东南半壁的海上长城,为国家统一打牢了思想与政治基础,此举无愧于维护国家统一的明智之举,同时也是对施琅关于台湾“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高瞻远瞩政治远见的肯定。由此可见,施琅无愧为维护国家统一的民族英雄而永垂青史。


张铭清(前排左二)参加纪念施琅统一台湾340周年文化论坛。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0.032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