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在地台籍教师李姿莹: 包揽在怀,视如珍宝

来源: 2023-11-28 20:17

讲述/李姿莹  整理/《台海》杂志记者 刘舒萍

 

出生于高雄的李姿莹,从小痴情歌仔戏,人们问她长大后要读什么,旁人为她抢答“读歌仔戏”;长大后,她不只读歌仔戏,而是包括歌仔戏在内的闽南文化大百科全书,她师从于台湾著名的闽南文化学者陈益源做闽南文化研究,当走进闽南文化这座宝藏时,她惊叹自己原来是闽南文化喂养而成的;因为闽南文化这个媒人,她还成为漳州儿媳妇,成为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生活于斯,研究于斯,传承于斯。

 

我出生于台湾高雄,祖籍是福建闽南地区,从小生长在闽南家庭中,俯拾皆是闽南文化的结晶之花,举凡充满禁忌的年节习俗、神秘又抚慰人心的民间信仰,四季传香的应时佳味……这些都像呼吸一样自然,直到我接触闽南文化的研究才发现,原来我是闽南文化喂养而成的。


筹备新剧目

闽南人的“歌仔”,是一个既宽泛又模糊的概念,在闽南人的认知里,小曲、民歌、童谣等都可称“歌仔”,歌仔戏便是在闽南歌仔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梨园戏、高甲戏等戏曲的营养而发展成一种兼容并蓄、内容丰富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

从小,我就爱看歌仔戏,每天都会守在电视机前,准时收看歌仔戏,每天,我都是带着激动的心情前往的,又是带着好奇的心情不舍地离开。当时年纪小,说不出哪里好,只觉得它的语言美,还押韵,唱得又好好听,穿戴都好漂亮,让人产生回味无穷的听觉感受。长大后,购票看剧场演出,精心设计安排的唱词、极具人物特点的对白,让剧中的嬉笑怒骂皆有讲究;做田野调查后,追逐野台班子,看戏时,要很快记录台词,还要从创作角度去分析对比不同剧团对同一部剧的不同呈现等。

看野台戏除了看台上的戏之外,还可以看旁边观众的反应。台下人群来来往往,经常会看到有人匆匆赶来,“演到哪里了?”这时,旁边立马有人接话,三言两语讲清楚,并会准确预测接下来的剧情。传统戏剧最终还是重复着“大团圆”或者“善恶终有报”的套路,且台下观众等的就是这个套路,当中有点笑料的话,就是意外之喜。这就是为什么包公铡陈世美的剧情,看了100遍,你根本都会背,还爱看的原因。

我最近正忙着筹备新的歌仔戏剧目,以台湾五大家族之一——雾峰林家的家族史为蓝本,讲述林家人从清乾隆年间至今,迁居台湾、抵御外国入侵和回到大陆寻根的故事。林家历史很丰富,出过太子太保林文察,林文察打过太平军,其子林朝栋打过中法战争,林朝栋之子林祖密出资支持孙中山革命事业,日据台湾时期,他是申请恢复中国籍第一人。

目前剧本正在创作阶段,未来,将在福建省“迁台记忆”馆公开表演。“迁台记忆”馆选址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五寨乡的埔坪村,这里是雾峰林家的祖籍地。之所以选择以歌仔戏为载体,因为它是两岸共生的传统戏曲,在台湾,即使你不是闽南人,但是也一定听过歌仔戏,可能还可以哼上两句经典唱段。

过去我创作的一些作品,包含《开漳圣王传奇》《保生大帝传奇》《徐霞客游漳州》《九龙江与水仙花》等,是比较纯粹的传统剧场演出,从头演到尾,未来新剧则会处于一个露天公开的环境剧场,在创作时,要把演员的动线全部考虑在内,同时思考创新化、唯美化还要简化、要让大家愿意看,觉得它好看,进而有兴趣进一步接触,压力不小,有很多挑战,未来希望可以带着学生一起执行演出。

 

李姿莹(中)在指导学生表演歌仔戏。


打开这扇窗

起初,家人以为我只是兴趣,没有想到会研究得这么深入。还记得考大学前,家人会戏谑地问:“大学要读什么系?”还没等我回答,就自问自答:“读歌仔戏。”在台湾,要想读歌仔戏学系,最理想的学府是台湾戏曲学院,但学校采用12年一贯制培养模式,一般从小学就要去学了,很少有大学插班的。最终,我考取了台东大学,主修华语文学。

大一,上了导师简齐儒教授的民间文学课,我第一次知道这些我所喜爱的故事大有讲究;大三,有幸入选“台湾‘科技部’大专生研究资助计划”,到高雄开展和海洋文化有关的民间故事田野调研。这次课题研究实践,开启了我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闽南民俗学的兴趣。

攻读硕士和博士期间,师从陈益源教授,有幸硕一就跟着陈益源教授赴金门田野调查,更是窥见了闽南文化的缤纷多彩,原来我是闽南文化喂养而成,但我并不是那么熟悉其他面貌的闽南文化,带着谦卑又期待的心情,一路走来将所见的闽南文化都包揽在怀中,视如珍宝。

2013年,还在读研究生的我,参加了闽南师范大学主办的海峡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我们非常欣喜地发现这里有着与台湾如此相似的风土人情,当时参观了很多地方,没有外出的感觉,就好像我们就没离开台湾。其间,我特意到芗剧团拜访。在那一周的活动里,除了对漳州有了新的认识,我还认识了我现在的丈夫徐雁飞。

2018年,博士毕业后到了漳州闽南师范大学任教,因缘际会下时常进行闽台之间闽南文化的研究与对比,我惊奇地发现,这些看似一样的,其实略有不同,例如漳州的卤面,不仅是日常的饮食,同时也是喜庆时必备的食物,结婚、入厝、就连闽南师范大学的校庆都会请师生职员吃卤面,卤面中可以加入各种自己喜爱的特色配料,让整碗卤面丰富又充满个人特色,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喜爱的卤面搭配;而在台湾卤面就不是街头巷尾都常见的了,但台南府城这座老城市还保有这个文化,我在台南求学的阶段,就曾吃过庙里恭祝神诞的卤面,台南部分地区也还有结婚分送卤面的习俗。

闽南文化流淌在我们共同的日常中。每当我发现闽台之间闽南文化的差异与变化,都无比欣喜,就是这些同中又异的差别,让人感觉亲切兼而充满生趣,也深深喜爱,因为这就是活着的文化呀。我这几年一直在做文创,在众多闽南文化的内容当中我择取了十个主题,每个主题尽量做成两岸的互动对照,想为自己也为一样喜爱闽台闽南文化的朋友整理一个笔记。今年,《闽南文化与创意设计》一书在台湾出版。

因为自己很喜爱文创,我在闽南师范大学的课程中也安排了文创设计的教学,同学们的创意无限令人欣喜,讨论案例的过程中,我时常提醒同学们,“文创”是文化与创意的结合,因此首先要深耕文化,深入研究才能真正融会贯通提取文化元素,接着就是结合创意,同时要关心设计。手机壳,例如Q版神明手机壳,是最常见的文创商品,但我认为那不是创意,以保生大帝的手机壳为例,可以把它设计成带有凸起的小盒子,小盒子里可以放每天要吃的药,这同时暗含一种文化的概念——保生大帝是保佑身体健康的。

在《闽南文化与创意设计》书中,有一个关于歌仔戏的文创产品——三五夜缘灯,这是一盏纸雕灯。“三”指的是闽南歌仔戏“陈三五娘”中的男主角陈三,“五”自然就是五娘,三五就是十五,也就是陈三五娘相遇的元宵夜。陈三五娘是在闽南、粤东等地区家喻户晓的古老民间传说。我们希望将段美好的爱情故事定格在最初相见怦然心动的一刹那,以陈三和五娘在上元灯会上初次相遇并一见钟情的画面设计了这一能永久储存的纸雕灯,当灯光亮起时,映入眼帘的便是爱情最美的模样。

 

如今,李姿莹早已融入漳州,她时常徜徉在古城老街。图/陈必芳



沉醉于原乡

2018年,我入职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间文学》《闽南民俗》《小说创作》《戏曲研习》《两岸非遗文化创意设计》等课程,我的讲课不局限于书本内容,常常会融入闽南文化。同时,我是学校歌仔戏社团的指导老师,社团成员以女生居多,有些人一开始连闽南语都不会说,只是觉得大家一起演戏很有趣,就来了。但在排戏、做田野调查的过程中,看到大家都那么努力、那么用心,他们从头开始练,逐字逐句拼音,反复练习台词,不知不觉身在其中,忽然有一天,自己变成了传承者。因为台词训练的缘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熟练使用闽南语。

学生们来自天南地北,泉州腔、漳州腔、厦门腔各有不同,排戏时,我不会特意矫正他们的闽南语腔调。首先,我们不是专业剧团;其次,每个地方的语言都是文化,讲好当地语言既是传承,也是对母语的一种保护;再次,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欣赏闽南文化。歌仔戏里有一个传统的剧目叫《陈三五娘》。陈三是泉州人,五娘是潮州人,我好希望有个泉州的学生跟一个潮州的学生一起演这出戏,看看回到故事发生的当下,他们是怎么对话的。

为了让歌仔戏变得更加丰富有趣,我常常带领学生一边学习漳州的历史、民俗,一边创作剧本,社团还受邀到校外演出。有学生就跟我反映,高中时期非常内向,上台不敢讲话,现在我点个戏,他能马上上台,张口就来,一点也不带怕的,因为他们太习惯演出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次一次扎扎实实的训练,台词烂熟于心,台风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变得更大胆、自信了。

漳州是一个节奏悠然、生活闲适的城市,我很喜欢这里的闽南文化。据统计,漳州涉台文物306处,位居大陆首位,这里是许多台胞的原乡。当初牵引我来到这里的,除了对闽南文化的热爱,还因为我的丈夫徐雁飞。2013年相识,之后相爱,雁飞也多次专程飞台湾,见父母、访师长,渐渐身边人接受了他,也接受我毕业后扎根漳州的决定。而今,我们共同育有一个可爱的小宝宝。参加演出时,我有时会带她一起去,她会认真看完,回家后,兴致勃勃地复述自己看了什么。许是耳濡目染,她对舞蹈、表演很感兴趣,有一次,她拉着我的戏服往她身上比画、摆弄,说也要跳舞、表演。看到她对传统闽南文化感兴趣,我十分欣慰。

目前,我也在推广好戏入学园的活动,一开始是应朋友之邀,做完教学表演后,我觉得这是一个新大陆,一个让青少年走进戏曲艺术的良好契机,能够激发孩子们肢体表现能力与表演能力。从他们身上,我看到闽南文化新的传承。

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传统戏曲的消亡,如何让普罗大众更愿意接受它,如果一开始就把整体的、最精深的部分摆出来,恐怕要面临“束之高阁”的风险,除非对方从小就浸润在这一文化里。故而,你介绍时,一定要简化而有趣,先把他引进来,感兴趣的话,他自会再去寻找。故而我投入做文创、创新戏曲都是因此想法。做视频号是一个新的尝试。我组建了一支学生团队,他们也愿意一起来投入,一起试着把闽南文化做得有趣有内容有意义,讲述给更多两岸青年听。

总被戏称“老灵魂”的我,沉醉于闽南文化的原乡,神游在两岸之中,其间,我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收获了许多细细关怀的爱,让我懂得我虽是闽南人,但闽南文化不仅是我所熟知的那些而已,永远要用谦卑的心跟犀利的眼睛不断学习跟精进。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0.033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