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海》杂志记者 刘舒萍
这是一份甜蜜的使命,在花间追逐,从花蕊中汲取琼浆;这是一段辛劳的旅程,漂泊四季,跨越千里,一顶顶帐篷是他们流动的港湾。养蜂人的生活,紧扣自然的脉动,与蜜蜂共舞,与花朵对话。
每一次的辛勤汇聚成甜美的蜂蜜,每一段旅途都是对自然深深的敬畏与感恩。在养蜂人的世界里,甘甜不仅仅是蜜糖,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颂歌。
探访养蜂场,记者仿佛走进了一个繁忙而有序的小世界,在这里,养蜂人以专业的态度,精心照料着每一个蜂箱。打开蜂箱,蜜蜂种群的兴旺令人惊讶,蜜脾层层叠叠,难以尽数的蜜蜂,密密匝匝地覆盖在蜜脾的表面。黄黑相间、大多带有螫针,还会生产蜂蜜,这是我们熟悉的蜜蜂。它们见证了文明的兴衰,我们每天餐桌上的食物更有大半仰赖它们的贡献。翩翩起舞的蜜蜂让记者想起一首诗:春风百花场,来往无虚日。采花酿为粮,仓廪自充实。
一窝蜜蜂,由蜂王、工蜂、雄蜂组成,通常只有一个蜂王,少量雄蜂,工蜂则有数万只不等,工蜂辛勤地采集花粉和花蜜,为蜂群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每个蜂箱前都设有一块长板,这是工蜂归巢时的歇脚地,它们可以在这里稍作休息,调整状态后再进入蜂箱。值得一提的是,蜂箱的入口一般正对着太阳升起来的方向,这是因为与很多昆虫一样,蜜蜂有着趋光性的本能,当第一缕阳光照射到巢门口,阳光能刺激蜜蜂提前出去采蜜。蜜蜂一生勤劳,采集得来的花蜜,贮于巢中。养蜂人采收时,一般会身戴特制的面罩,用以抵挡蜜蜂的螫刺;有的手持熏烟器,利用烟雾安抚蜜蜂,方便进行日常管理和采蜜工作;这时,马毛刷则成了他们的得力助手,轻轻一扫,就能将蜜蜂从巢框上刷走,避免在取蜜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养蜂人告诉记者,蜜蜂不会主动蜇人,要是采蜜期,它们不怎么蜇人,若是繁殖期,它防御性很强,毒素都不一样。
熏烟器能安抚烦躁的蜜蜂。图/蜜蜂故事馆
跟着花季寻蜜源
初时以为养蜂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辛勤的蜜蜂不停采蜜劳作,蜂农便能以逸待劳,坐享其成,事后才知,养蜂哪有这么简单轻巧?养蜂得依季节、花序,载蜜蜂到各地采蜜。
“每年三月,荔枝树开花了,就是牧蜂一年的起跑点!往年这时候我已经在华安采蜜了。”今年51岁的养蜂人孙温典解说自己的牧蜂路线:3月20日,荔枝树开始流蜜,采完荔枝蜜,轮到龙眼树开花,要在4月20日赶回同安采龙眼蜜,正常可以采到5月10日,熬过了龙眼花季,接下来就可以率领蜂群到坂头水库采乌桕蜜。六七月份乌桕大开花 ,天气好的时候,整个乌桕穗甩起来,都能甩出蜜来。7月以后,天气炎热,得找个阴凉的地方让蜜蜂度夏,直到10月1日后方又出门,因为小雪一到,进入了冬蜜期,花期比较长,可以采到冬至,如果天气好,冬至后还可以再采一两次蜂蜜。采完了冬蜜过后,蜜蜂开始过冬,直到次年荔枝树流蜜。年复一年,循环不已,这就是孙温典再熟悉不过的生活模式,对此,孙温典感慨,“福建,尤其是厦漳泉,一年四季如春,最适合养蜜蜂,一年四季花源不断。”
孙温典是厦门同安人,十来岁就跟父亲一起养蜂,中间曾开过一段时间的饭店,最终还是抵挡不住对自由自在养蜂生活的诱惑,35岁再度入行,养蜂对他来说,既是生计的来源,也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摸清蜜源,孙温典一方面掌握科学知识,一方面重视实地考察,走南闯北,四处奔波,追着花儿转,随着蜜源跑,并对地理、气候、花卉、农作物等做了周密的调查与精心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得出了一套观察蜜源的科学方法。孙温典表示,每年祈求花好蜜满、气候稳定是所有养蜂人的心愿,“每一年,我们就指望着年底的这一季冬蜜,冬蜜主要是野桂花蜜跟鸭脚木蜜,冬蜜好卖,价钱好,质量又好,药用价值也高。”
都说养蜂人是逐“花”而居的游牧民族,哪里有花开就往哪里放蜂箱,就算是偏远的山上,只要货车还能抵达,就必须追寻。下一个地方,才有花开满地,下一个地方,才有蜂舞飞扬,这就是养蜂人的生活。为了香甜的蜂蜜,蜂农辛苦搬迁蜂箱让蜜蜂四处采集花蜜,与其他种植农作物类型的农人不同,养蜂人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必须到处与其他农民或地主协调,在适合的农地或空地放置蜂箱,让蜜蜂们有充足且安全的花粉与花蜜可以采收。作物若有蜜蜂帮忙授粉,对生长繁衍也十分有帮助,形成一种互助互惠的生态。“以前没朋友,到外地,就找个路边,蜂箱随便一放,再搭一个大棚,在那边做野人,很辛苦。现在我不这样子了,不管到哪个地方,我都要找到主,找到依靠,这样即便三五天不去现场管理,我也放心。”孙温典解释道。人和蜜蜂一样,循着花香而行,选中一处蜜源,放下蜂箱,拜托当地的农户日常照看,收获时再留下两三斤甜甜的花蜜用作报酬。
放置蜂箱时,蜂农通常都会倾向于靠近蜜源植物的地方。这是因为蜂箱与花朵的距离越近,蜜蜂的采集飞行路程就越短,进而每天能够进行的采集次数就会增多,自然采集效率也会随之提升。反之,如果飞行距离过长,蜜蜂的采集次数就会减少,效益也就相应降低。因此,为了最大化采集效益,蜂场往往会选择设在离蜜源最近的地方,尤其是在距离蜜源植物1至2公里的范围内,采集效果尤为显著。许多养蜂人将蜜蜂当成孩子般照顾。当天候不佳或花粉源缺乏时,会主动回馈花粉给蜜蜂当存粮,蜜蜂受到良好照顾,蜂蜜的收集量也会变多、变好。
孙温典得意地告诉记者,他的蜜蜂一年可以采两三吨的蜂蜜,蜂蜜不愁销路,可以全部卖完,不过,他也坦言,“如果单纯只卖蜂蜜,连工资都不够,你要蜂蜜、蜜蜂兼着卖,一年赚10万元没问题。”这几年,孙温典主要以繁殖蜜蜂为主,客户遍及江苏、四川、安徽、广东等地。
01>孙温典逐花而居,一年四季都在路上。图/李志艺
02>山间精华摇成蜜,琥珀色的蜜像瀑布一样流淌。图/李志艺
03>蜂蜜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酵素、矿物质、微量元素、葡萄糖及天然果糖,被视为保健圣品。
土楼里的甜蜜革命
福建的养蜂历史源远流长。从何时开始已无从考证,可以肯定的是,早在唐代就有养蜂。当时助陈元光治郡、官拜漳州司马的丁儒有诗云:“芭蕉金剖润,龙眼玉生津。蜜取花间露,柑藏树上珍”。漳州地处亚热带,四季常青,雨量充沛,人工种植及野生蜜源植物繁多,为蜜蜂的生存繁衍提供了丰厚的物质条件。据考究,在明代,南靖山区的农民就采用熏烟法驱赶蜜蜂,割取蜜脾,并从明代始,福建漳州的蜜蜡就成为贡品。到了清代,农民们开始尝试将野生蜂收回,饲养在屋檐下,不仅成功将分蜂,还在割取蜂蜜时留下部分蜜脾,让蜜蜂得以继续繁衍。
南靖养蜂业根基深厚,境内能提供蜜蜂采集花蜜和花粉的植物多达200多种,成为当地养蜂业历代相传、经久不衰的基础。南靖有三次大流蜜期,即冬蜜、春蜜和夏蜜,拳头产品正冬蜜是中蜂每年冬至前后采集鸭脚木酿制的冬蜜。20世纪80年代,南靖全县蜂蜜出口量占福建省80%以上。
85后小伙曾荆阳的父亲、祖父都是这片土地上的养蜂技术骨干,他耳濡目染,对养蜂充满了热情和敬畏。曾荆阳小时候最爱看的不是动画片,而是一部名为《蜜蜂王国》的科教片。影片拍摄于1972年,片中的外景地便位于当时的南靖县南坑公社养蜂场。彼时,这里已是久负盛名的养蜂基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度开发和市场的变化,使得这个曾经的养蜂圣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大学毕业后的曾荆阳,眼看父辈创办的养蜂事业,依旧“原始”得不懂行销,于是回乡进行了一场“甜蜜革命”。不甘心看到南靖蜂业的没落,他从福建农林大学蜂学学院汲取知识,决心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振兴南靖的养蜂业。他推动传统养蜂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变的同时,注重蜂产品的行销,重建南靖在养蜂界的声誉。
作为土生土长的土楼人,曾荆阳对土楼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在他看来,要想走得更远,应该借助土楼的影响力以及旅游市场的带动。经朋友推荐,曾荆阳认识在厦门发展的台湾宝岛梦工厂团队,一番考察后,他决定创办土楼梦工厂,组建一支年轻有活力的团队,并在南靖云水谣景区创办了一处网红景点“土楼蜜蜂馆”,在销售产品的同时,展示南靖蜂蜜发展史、养蜂酿蜜的老物件、衍生文创品等,走进这里,做蜂蜜的老物件,年代感十足,众多来自世界各地与蜜蜂有关的邮票,让人大开眼界,以此,提高公众对养蜂业的认识和兴趣。他相信,通过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可以增强消费者对蜂蜜产品的信任,同时激发更多人对养蜂业的热爱和参与。
在岁月的长河中,历史的印记往往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被保存下来。馆中,一台历经风霜的老旧摇蜜机,便承载着一段关于南靖养蜂人旧时荣光的回忆。这台摇蜜机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由曾荆阳的爷爷曾甲寅亲手制作而成。时光荏苒,这台摇蜜机的木制外壳早已斑驳不堪,但内部结构依旧完整无损,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不少蜂二代蜂三代返乡奋斗,书写养蜂故事,有满怀理想、有挫折、有矛盾、也有改革。曾荆阳是后者,不再把蜂蜜当成农产品来做,而是文创商品,他代表着新一代养蜂人的面貌:既尊重传统,又敢于创新;既重视质量,又懂得市场。在养蜂这个传统行业中,曾荆阳显得格外年轻,今年36岁的他,就已是福建省养蜂学会副会长、中国养蜂学会理事,他不仅是福建南靖养蜂业的新生代代表,也是这个行业中为数不多的年轻从业者之一,“养蜂这一块最大的一个不足可能是年轻力量太少,目前从业者年龄大多超过50多岁,更多的在63岁与75岁之间。” 在养蜂这个劳动密集且技术要求高的行业里,大多数从业者的年龄偏大,这一现象不仅在南靖,几乎是两岸养蜂行业的普遍情况。
目前,曾荆阳正致力于打造一个占地两千多平方米的蜜蜂文化主题馆,作为蜂农和消费者的桥梁,让大家认识蜂蜜产生过程,了解关于蜜蜂和蜂蜜的秘密。对于市场上是否存在如此大的需求,他表示:“我的目标并非单纯追求金钱利益,而是坚信这项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我愿意稳扎稳打,逐步推进,不急于求成。我相信,只要用心去做,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两岸共筑甜蜜梦
养蜂业具有投资小、见效快、回报率高的特点,养蜂不与农争地,不与人争粮,只利用农田的边缘地带、林下、道路两旁等闲散区域摆放蜂箱,开展养蜂事业,蜜蜂在采集植物花蜜和花粉的过程中为植物传授花粉,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增加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故而,在两岸,养蜂业历久弥坚。
闽台两地的蜂蜜常见的有龙眼蜜、荔枝蜜及百花蜜。同福建一样,台湾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温和,环境适合养蜂,蜜粉源植物丰富,如龙眼、 荔枝、柑橘、百花等。每年于清明前后是养蜂人家忙碌的开始,宜兰的柑橘、文旦,高雄的龙眼、荔枝及台南、嘉义、南投、台中、彰化、苗栗等县市都是龙眼花蜜的主要产地,其开花地区由南到北依开花顺序约相隔10天至半个月的时间,恰为蜂农逐花采蜜顺序迁徙的重要环节。
同其他农产品一样,寻找销路也是最主要的难题。20世纪80年代末,闽台蜂业界开始友好往来,用蜜蜂架起两岸同胞沟通的桥梁。台湾养蜂协会曾多次组团到福建考察,1989年11月,台湾养蜂协会理事李凉一行访问福州,了解大陆养蜂生产、科研和教育情况,1990年6月和1991年,该协会又先后组织考察团一行36人、28人到福建访问。2000年夏,福建农林大学教授龚一飞作为大陆代表团团长,应邀率团出席在台湾苗栗农业改良试验场举办的第一届海峡两岸蜜蜂生物学学术研讨会,开展学术交流和专业往来。多年来,在两岸蜂业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充分利用蜂业人才资源友好频繁交流,从蜜蜂生物学拓展至蜜蜂与蜂产品,有力促进两岸蜂业持续健康发展。
2003年,一对来自台湾的老夫妻,先生叫陈信治,太太叫傅琼华,从台湾搬到厦门养殖蜜蜂,他们在双岭村租用了二十几亩地,开办了一个蜜蜂生态农场。登陆的原因是,他们提前做了功课,了解到那时候台湾地区一个人一年平均蜂蜜消费量是1400克。日本是1600克。那时候大陆只有60克,巨大的蜂产品商机让他们决定寻找事业的第二春。
这份甜蜜的事业也吸引另一对台湾父子登陆厦门。来自高雄的林呈祥和林季磐以微晶木为原材料制作智能蜂箱,相较于传统蜂箱,提高了蜜蜂的回巢率和产蜜量;并通过共享租赁的方式,与三明、武夷山乃至江西、四川等地的蜂农合作,一起拓展原生态蜂蜜的销路。
与厦门门对门的金门也在演绎甜蜜故事,期望通过培植养蜂产业,发展观光农业,受惠于多样化的植被,蜜蜂们采集各类植物而成的“百花蜜”,由于口感丰富、特别,正成为金门的新特产。金门养蜂人翁庆佑认为,养蜂对于金门而言,无疑是一个自然、产业、观光三方面皆能获益的方案,倘若越来越多的金门民众投身于养蜂事业,蜜蜂将助力植物授粉,进而促进金门的生态平衡,而当观光客目睹蜜蜂翩翩起舞,百花争妍的景致时,他们定会更加认定金门是一个自然美景丰富的胜地。他曾利用金门的地利之便,透过“小三通”将少量蜂产品送进厦门、上海,未来更期待进军大陆市场,打响金门蜂蜜的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