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集美区养蜂协会助力农民转型
文/《台海》杂志记者 司雯
养蜂是厦门市集美区的一项传统农产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25年前,一个由民间自发组成的养蜂协会正式成立,养蜂事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一个绿色产业的发展,也让集美不少被征地农民、海域退养渔民成功转产就业,增加新的收入,生活越来越充满“甜”味了。
01>坚持酿造土蜂蜜,甜蜜生活有奔头。图/台赛摄影师 黄子明
02>1999年,在集美区科协、农业和工商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集美区养蜂协会成立。
03>集美区养蜂协会组织开展养蜂技术培训。
走进厦门市集美区的各个乡村,这里不仅有多个千亩蔬菜、花卉生产基地,还有成片的奇花异草、果木成林,这些优异的天然资源,为蜜蜂提供了丰富的采蜜源,加上四季如春的宜人气候,不少村子常年花果飘香,蜂飞蝶舞,为蜜蜂提供了理想的生息繁衍环境,同时也造就了村民家家户户养蜂的习惯。特别是在灌口、后溪镇村落里,养蜂已经成为当地人打发闲暇时间的活动。
1999年,在集美区科协、农业和工商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集美区养蜂协会成立。在协会的带领下,一些下岗工人和被征地农民、海域退养渔民农民,把养蜂当作可以增加收入的副业,发展养蜂生产,渐成众多集美区农民的甜蜜事业。
传递“养蜂能致富”理念
集美区养蜂协会的诞生,来源于一位老人对蜜蜂的钟情。1997年,刚退休的吴复兴重拾对蜜蜂的热情,把山野田间跟蜜蜂玩当做老人活动。感觉孤单的他,决定拉上几位老友,一起开始了不一样的养蜂生活。在这过程中,吴复兴发现周边村子里有退休的职工,还有一些被征地农民和部队复退军人,收入普遍偏低。在吴复兴看来,养蜂没有太高的技术壁垒,能够有效增加副业收入。
很快,在吴复兴的奔走下,集美区养蜂协会正式成立,成为当时厦门市唯一一家区级养蜂协会。经过养蜂户多年的合作互助与生产实践,会员从初期的60多人不断发展,最鼎盛时期达到200多人,2009年被全国科协和财政部授以“全国科普惠农先进单位”,2011年12月又被福建省科协授以“全省农技协十佳”。
协会成立初期,加入的新会员不少人因技术等原因,养蜂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和困难,当时,在相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通过组织举办“养蜂技术”培训班,提升协会成员的养蜂技术,还从多方面收集资料分发给会员,每年不定期地召开会员研讨会,以提高蜂蜜产量和质量。在协会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蜂农加入,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目前,协会里养蜂户人均年纯收入普遍在万元左右,有些可以达到2万元。“虽然从收入来看并不是非常多,但大部分的协会成员将养蜂当作一种副业,不仅丰富了业余生活,也多得到了一份收入,两全其美。”集美区养蜂协会现任会长林景辉说,“由于养蜂业投资少、收益大,周期短、见效快,农民参与的热情都很高。”
随着集美区养蜂协会影响力的扩大,协会成员已不局限于集美区,湖里区、海沧区、翔安区、同安区的一些养蜂户也加入进来,协会成为了厦门市养蜂业重要的民间机构。林景辉介绍,目前,协会的主要工作,是促进全区养蜂技术队伍的建设,普及养蜂科学技术和知识,举办各种养蜂科技活动,维护养蜂人员的权益;有时也会与厦门市科协等相关机构开展对接活动,通过更为专业的方法,帮助蜂农培育、打造蜂产品优质品牌,促进蜂农增产增收。
“如今的协会,更像一个大家交流的平台,除了不定时举办讲座,请经验丰富的老蜂农或者蜂学专家来授课,私底下,协会成员也经常聚会,相互分享养蜂经验,到对方养蜂场考察交流。”林景辉说,养蜂是一门科学,技术在不断更新,工具也不断更新,因此,大家养蜂的方式和注意事项也要不断更新。
目前,厦门养蜂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厦门的气候环境相当适合养蜂,除了龙眼、荔枝等主要果树蜜源外,夏季的鸟柏树,冬季的野桂花、鸭脚木等野生植物,都是生产上等冬蜜的源泉。同样,要想让果树生长好,也须有蜜蜂采花传粉,而厦门目前的几百养蜂户,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厦门果树生长的需要。林景辉希望,能够通过协会,把“养蜂能致富,看得见、摸得着”的理念,更好地在广大农民朋友们中形成共识,促进科技助农、科技兴农的实现,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养蜂成为生活一部分
破晓时分,蕴藏在林木间的红砖房亮起灯光,林景辉起床开始准备着养殖蜜蜂需要的东西,忙碌的身影在灯光中不断闪动,直至“啪”的一声灯光关闭。锁上门窗,挑起蜂箱,林景辉走在屋旁的小路上,开始了他一天的甜蜜事业……
在集美区养蜂协会,林景辉算得上一位资深会员。很早就加入协会的林景辉,随着协会一路成长,并成为协会最新一任的会长。说起自己的养蜂故事,林景辉说,集美区的蜂农世世代代的传统习惯是养殖中华蜜蜂,中华蜜蜂又称中华蜂、中蜂、土蜂。厦门市属于亚热带气候,优异的气候让集美区漫山遍野都是各种花草树木,让蜜蜂有天然的食料,借以酿出天然的蜜汁,造就了集美区传统的养蜂行业。“我从小就跟着父亲和爷爷学会了养蜂技术,虽然不是专营养蜂产业,但早已把养蜂当作自己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集美的灌口、后溪镇,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养一些蜜蜂,多则几十上百箱,少则两三箱,大多都是由祖辈沿袭下来。养蜂可以是一种职业,也可以是一种业余爱好。在林景辉看来,养蜂人和普通人一样,和养猫养狗也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当然相对于宠物养殖爱好者而言,养蜂除了可以静心养性,还有一份不错的收益,更能吃到纯正的土蜂蜜,使自己和家人更健康。
林景辉说:“养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是巨大的,对于治病、保健、养生、延年益寿也十分有用。养蜂的作业是在野外,空气清新没污染的环境。再一个,整天有轻微的劳动,又有太阳晒,所以养蜂人不缺钙。蜂产品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能抗癌、抗病毒、抗辐射。所以,全世界十大长寿职业之首是养蜂者。”
养蜂需要靠天吃饭,专业且成规模的蜂农,常常追花夺蜜,他们追赶花期,在各地安营扎寨。而业余的养蜂人,则是在自家附近养上十几箱、几十箱蜜蜂,一部分拿到家来养,有的放在楼顶上,有的挂在阳台下;一部分放在野外,有的放在大树下,用一块棉瓦盖上以防淋雨,有的直接放在突出的大岩石下面。养蜂也需要靠技术吃饭,不管是专业还是业余,养蜂都是一门学问。林景辉说,同样一窝蜜蜂,有的人可以养出四五十斤蜜,有些人才能养出二十几斤,差别就在技术和管理上。早期想要真正养好蜂,必须认真去拜师学艺的。
养蜂对于林景辉来说,也只是一个生活调剂品,但好技术让林景辉每年都能收获一两千斤蜂蜜。除了留下部分供自家食用,剩下的都被销售出去。为此,林景辉还专门建造了冻库,用来存放蜂蜜。“我们卖蜜,一不做广告,二不做传销,都是靠老客人一个带一个发展起来的。”林景辉说,“品质与价格就是我们最好的宣传,很多老客人跟我们买了几十年的蜜,从爷爷辈吃到孙子辈。”
事实上,集美区养蜂协会大部分的会员,多是这种销售方式,渠道太过单一,从而影响了蜂蜜的销售。协会的养蜂户每年最多只能销售全部蜂蜜的70%左右,加上厦门没有蜂蜜加工厂,他们的蜂蜜都无法延长保质期。林景辉说,协会一直希望能与相关企业合作,以进一步开拓销售市场,特别是拓展台湾市场,也希望有关部门支持,在厦门办蜂蜜加工厂,制造成品蜂蜜,打造厦门的蜂蜜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