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海》杂志记者 刘舒萍 图/刘小东
驱车沿着蜿蜒的山路,来到厦门市同安区汀溪镇造水村,这是一个四面环山村,没有很多游客打扰的山村,就连公交车一天也只有两班。江冷水是村里有名的养蜂人,家门口零星摆放着几个蜂箱,更多的蜂箱放在离家10分钟车程远的蜂场。每天,他都会到蜂场巡视,观察蜜蜂的活动,确保它们的健康和安全。他说:“蜜蜂很敏感,任何小小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它们的状态。”
当打开蜂箱的那一刻,众多蜜蜂聚集一起,显得密密麻麻,他看到每一只蜜蜂的外形都壮硕饱满,又有精神,这才放心地放回箱盖,继续察看下一箱。采访中,江冷水熟练地从蜂箱里拿起蜂片,观察蜂王、雄蜂和工蜂的动静。他说,自己在管理蜂群期间经常被蜜蜂蜇,可能是蜇的得多了,体内的抗体增强了,蜇后的反应很轻微,平时饲养蜜蜂都不需要防护。因为经常吃蜜和被蜜蜂蜇,快60岁的他,身体很好,家里人因他养蜂而受益,身体也很健康。
01>从蜂箱取出蜂脾。
02>轻轻割掉蜂蜡。
03>将蜂脾放入摇蜜机中,快速而均匀地摇起来。
04>利用离心力把蜂蜜从蜂脾中甩出来。
学会养蜂赚大钱
江冷水个子不高,笑起来很和善,眉宇间给人信任、踏实的感觉,谈起养蜂经历时,知足、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早年间,江冷水干农活之余,还经营着一间小杂货店,原本想买些蜂蜜做点小生意,结果没买到蜂蜜的他,与同村人合买了70箱蜜蜂,想靠养蜂赚一笔钱补贴家用。就这样,1989年,年仅18岁的江冷水踏上了养蜂之路,然而养蜂的复杂性远超他的预期,“买回来没多久,蜜蜂就飞走了4箱。”初入行的江冷水面临着种种挑战,没有老师可以指导,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所有的知识都需要自己去探索,去实践,去感悟。“当时根本什么都不懂,花了七八年时间才学到功夫。”江冷水感慨地表示,从1989年到1994年这段时间,养蜂是副业,也是兴趣所在,没赚到什么钱,因为“当时学技术真的很难,很多老师傅不会倾囊相授,关系不错才给你指点一二”。
养蜂初期,江冷水白天干农活,有时间就去看蜜蜂,又因为干农活流了一身臭汗,加上不了解蜜蜂习性,脸部、手臂被蜜蜂蜇是家常便饭,尽管如此,他没有退缩,反而激发了更深入探索的求知欲。蜜蜂的生态、习性和它们对环境的敏感性,每一个小小的成功都让他倍感欣慰。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江冷水养蜂技术日趋成熟,他学会了如何观察蜜蜂的行为,如何管理蜂群,如何根据季节变化选择合适的花源,也悟出一套养蜂哲学:蜜蜂虽然听不懂人话,但可以感受到养蜂人用心照顾的心意。
1994年,是江冷水养蜂生涯的一个转折点。当时,集美有不少农户种植荔枝,为了大幅度提高荔枝的产量和质量,花钱雇佣蜂农到园区放蜂授粉。江冷水兴致勃勃前往,结果,蜂箱还没来得及放下,就决定走人。原来蜜蜂最怕农药,遇到有农药的作物,采蜜就是自杀,“钱是要赚,但不能牺牲蜜蜂的健康状况。我不能让我的蜜蜂给他们作肥!”江冷水回忆道,在此之前,因为农药残留导致其他蜂群遭受重创,蜂农们不愿意到此放蜂,他尝试与农户沟通,协调农药使用时间:要合作,必须避开农药,直到临近花期的尾巴才能喷农药。另一方面,农户的荔枝花急求“蜂恋”,同意了江冷水的合作方案,并主动提出,一筐蜜蜂补贴5元,同时补贴一趟车费。
第一次合作很顺利,不久后,农户又主动邀请江冷水的蜜蜂给龙眼树授粉,这一次,一筐补贴7元。江冷水算了一笔账,出去一趟,前后三十几天,不算采蜜的个人增收,120箱蜜蜂,光补贴就赚到1000多元。至于蜂蜜,几乎是边采收边出货,很多时候还不够卖。这也让江冷水更加坚信,与自然和谐共存,让蜜蜂在最适宜的环境中采集花蜜,是制作最纯正蜂蜜的秘诀。
尝到养蜂的甜头后,江冷水扩大养蜂规模,开着手扶拖拉机,载着蜂箱,走出同安,走出厦门,跟着蜜源移动,足迹遍及厦门、漳州、泉州、莆田、江西等地。在花开期,江冷水要先帮蜜蜂勘场,找到花蜜源最充足的目的地,再把蜂箱搬到附近,他与蜜蜂们一起,历经风霜,共赴花期,于他而言,这不仅是一次物理上的迁徙,更是养蜂思路和视野上的一次重大转变。每当站在花海中,看着蜜蜂在花间忙碌的身影,听着它们嗡嗡地歌唱,他感到无比的宁静和满足,他说,蜜蜂教会了他很多,它们的勤劳、团队合作和对家园的守护,都让他深受启发,养蜂也让他深刻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连接。
为谁辛苦为谁甜
花在哪,蜂就在哪,家就在哪。早期养蜂,过的是没日没夜、没水没电的日子,当时许多路都还是土路,一路风尘仆仆赶到蜜源地,卸下蜂箱,在树与树之间绑一块大塑料布,就是一个简易的工作寮,一个暂时的、遮风挡雨的家,夏天,温度很高,就像蒸笼一样;冬天,晚上盖上厚厚的棉被还感觉透骨的冷。虽然条件很简陋、艰苦,但“农民有一个能睡觉的地方就好”。
千里迢迢来到一个全新的蜜源地,蜜蜂有花可采,当然心花怒放,可有时还会碰上意想不到的状况,如抵达的场地正是新蜜源开花时节,可老天不作美,连日阴雨或者遇到恶劣天气,蜜蜂不能出巢采蜜,所以,养蜂的收成还得看老天的脸色。养蜂人要想取得好收成,必须有蜂有花又有好天气,缺一不可。遇到好天气,每每天亮第一道曙光洒下,工蜂会飞出蜂箱,寻蜜、采集、搬蜜回家,江冷水会细心观察蜜蜂的每一次飞翔,从它们鼓胀的小腹中读懂丰收的喜悦。
一种蜜源的花从花开到凋谢一般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有时还不到30天,所以,往往采蜜十几、二十天后,就要赶赴下一个蜜源地。因为蜜蜂的作息与人一样,白天劳动,晚上睡觉,所以就得等它们采完蜜回巢睡着后,才能搬运蜂箱,等把两三百箱蜂箱全部搬上车,江冷水早已汗如雨淋,精疲力竭,每一次这样的“搬家”可谓是一场重体力活动,稍作休息后,就得趁着黑夜赶路。
“说辛苦,实际上就是习惯,一年365天,管蜜蜂的时间不到150天,轻松的时间还是很多。”江冷水眼里带着笑意,眼角的笑纹清晰可见。江冷水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扣掉成本,一年能赚三四千元,心满意足。
养蜂,离不开一个“勤”字,干这一行不仅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要有担当风险的能力。养蜂业最怕雨季和台风季,2016年莫兰蒂台风时,江冷水损失了40多箱蜜蜂,尽管台风前夜,他在每个蜂箱上压了20多斤石头,但还是抵挡不住狂风肆虐,这让江冷水心疼了很久。江冷水经历过台风的摧残、疫情的冲击,经历过因为花源减少而收获减半的苦涩时刻,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说,养蜂就像是种植希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收获的那一天。
江冷水告诉记者,交配季节,女王蜂会和数十只不同的雄蜂飞到半空中密集交配,称作“婚飞”,完事后,雄蜂任务达成即死亡,雄蜂生来即是为了完成繁衍,所以不会外出采蜜。蜂王寿命可长达3年,但一般工蜂寿命在非采蜜期只有3个月,采蜜期会缩短至1个多月到2个月,生命周期很短,做到了一生都在奉献。记者不由想起唐代诗人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江冷水精心地饲养蜜蜂,蜂儿们辛勤地采蜜来回报他。“我现在住的这栋三层楼是2004年盖的,当时我的存款有19.6万元,足以全款在同安城北买一套100平方米的商品房。”然而,江冷水深知自己除了喜欢养蜂之外,还割舍不下田间的劳作,若搬至山下居住,必将有诸多不便,故没有购买商品房,而是先后盖了2栋自建房,两个女儿一人一栋,他和妻子跟小女儿同住,共享天伦之乐的同时,一如既往地与蜂为伴。
01>蔡丽君带女儿体验摇蜜。
02>一只只勤劳的小蜜蜂,都是甜蜜生活的源泉。图/李志艺
有志于蜂是收徒的标准
疫情初期,由于蜜蜂转场被困,车辆通行难保障,这几年,江冷水基本上在同安、翔安一带养蜂,至于去安溪采茶花,更多的不是为了采蜜,而是为了繁殖,降低养蜂的成本。江冷水告诉记者,一年有4个月是非采蜜期,分别是农历的正月和二月、农历的八月和九月。非采蜜期,没有花可采,江冷水会喂白糖水给蜜蜂,来补充蜂群的营养,“我早上刚拆开三包白糖袋,下午要去喂蜜蜂。一天喂一次就要花1000多元。”记者造访江冷水时,正值农历二月初四,江冷水表示,再过段时间,荔枝花开了,龙眼花开了,蜜蜂就会飞出去采蜜,他坦言,由于喂蜜蜂糖水,第一次摇蜜,摇出来的蜜中有70%就是白糖水,所以,这一次的蜂蜜,他通常是低价卖给做蜜饯的、做四果汤的商家,待到第二次摇蜜摇出纯蜜才正常售卖。江冷水的做法赢得不少顾客的信赖,许多人闻香登门买蜜,他的徒弟蔡丽君便是其中一位。
蔡丽君是一名80后,很喜欢吃蜂蜜,品尝了江冷水酿制的蜂蜜后,产生了学习养蜂的念头,在2015年,她正式拜师入门,开始接触养蜂的世界,“我只能算是业余养蜂人,跟着师傅学一点基础的养蜂知识,没有到外地采蜜的经验,只是阶段性来帮个忙,热衷于参与摇蜜的环节。”好学的蔡丽君在翔安大帽山脚下开一间“济民源”合作社,种起上百种树种及花卉,还发展起土鸡蛋、蜂蜜、蜂产品等农副产品购销业务,让这份大自然的健康美食走出大山。“我在合作社中放了几个蜂箱,合作社花卉比较多,适合蜜蜂采蜜,之所以没有设置养蜂体验环节,是因为参观的小朋友比较多,担心他们被蜇到。”说话间,蔡丽君就被蜜蜂蜇了一下,很快嘴角出现了肿胀现象,她笑着说,估计是经常吃蜂蜜的关系,所以很受蜜蜂青睐。她也提醒大家,如果被蜜蜂蜇到,一定要立刻将刺拔出。
江冷水表示,自己收徒没有很高的标准,只要对方有兴趣、有志于从事养蜂事业。江冷水不仅教他们如何照顾蜜蜂,更重要的是教导他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自1989年起,这位养蜂人已在蜜蜂的世界中度过了三十多个年头。岁月流转,江冷水见证了养蜂业的起起落落,而今,他还养着200多箱蜜蜂,除了卖蜂蜜外,也卖蜜蜂,尽管这几年赚得不多,但依然坚持着,心中依然酝酿着甜蜜事业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