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海》杂志记者 陈于晨
位于厦门市西北角的海沧天竺山,被誉为“厦门后花园”,这里山峰绵延起伏,奇岩怪石不绝,森林茂密丰盛,花海万紫千红。在这应接不暇的自然风景里,有一户人家已在这深耕三十六年,他便是蔡振安,一位虽资深但低调的养蜂达人。
蔡振安的蜂园,就在天竺山森林公园的两二湖湖畔。从路边远眺,只能看到三四座铁皮房屋,沿着小路进入园区,便能看到湖、树、屋与蜂箱构成的怡人自然景观。而他本人已在正对两二湖的茶桌上等候多时,准备向读者们讲述他的养蜂故事。
货车司机改行养蜂
“我不是一开始就养蜂的,在1988年前,我是一名货车司机。”蔡振安娓娓道来。彼时,路上的汽车远不如现今繁多,私家车十分稀少,在路上奔波的货车司机,绝大多数是为了维持生计,蔡振安自是其中之一。虽然早已习惯每日起早贪黑、连绵奔波,为了生活也不觉辛苦,但妻子体谅蔡振安,在得知有机会在天竺山承包果园时,便建议他可以试着向新生活迈出一步,或许可以换来更好的生活。在几经权衡后,蔡振安同意了。
“纯粹是生活使然,才把我引导到这里。”蔡振安如是表示。20世纪80年代,交通状况和如今四通八达、整齐划一的马路情形无法相提并论,土路相对更多,车道数量也不多不宽,开着大车行进在路上,需要留心的细节和情形也自然更多:“以前可以选择的货车很少,我当时也没多少钱,能开得起的就是比较基础的货车,一旦速度快了,就感觉不是很稳,车子对驾驶员也没多少安全防护,所以开得不算那么舒心。”正因如此,他们一家果断地抓住了转行的机会,举家搬到天竺山两二湖畔,这一住,就是三十六年。
为了生计而来,自是为了生计而耕,蔡振安起初尝试了种植包括香蕉在内的一些果蔬,但整体销路一般,让他不得不重新思考新的维生之道。
一年后,养蜂进入到蔡振安的视野里。“我发现,天竺山这里自然风景确实很好,花草林木非常多,养蜂特别需要这样良好的自然环境,同时还不能有农药这些会破坏蜜蜂采蜜循环的不良因素存在,而天竺山的条件几乎完美满足养蜂需求。”蔡振安还强调,那个时候,厦门城市化和现代化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天竺山的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原生态的环境并未受到太多影响,而经济大发展,又带动厦门市民更多的物质消费需求,这种种一切,都宛若上天在帮助他做好养蜂事业。
“只能说,一切都是最好的选择,也是最好的安排。从1989年开始,我就再没间断过养蜂了。”蔡振安如是说。
01>蔡振安的蜂园,就在天竺山森林公园的两二湖湖畔。
02>在这一区域内的树林里,可见一排排摆放整齐的蜂箱。
追花逐蜜自然中
当被问及自家蜂蜜的优势都有哪些时,蔡振安干脆而直接地回答:纯天然、真材实料、无污染、口感好。他介绍称,蜂蜜的品种有很多种,多数和蜜蜂所采的鲜花品类有关,比如玫瑰蜜就是由蜜蜂采集玫瑰花朵的花蜜制成;柑橘蜜就是由蜜蜂采集柑橘类植物花朵的花蜜制成;而他们主打的蜂蜜,则是百花蜜,顾名思义就是由蜜蜂采集多种花朵的花蜜混合而成。
蔡振安分析,天竺山所在的区域气候温暖湿润,利于植物生长,加上厦门向来四季如春,气温整体变化温和,昼夜温差不大,减少了极端天气对百花的负面影响。此外,当地政府对天竺山自然环境的保护,也起到积极作用,维持了天竺山天然的生态多样性,让花朵种类得以保持和增加。
诸多条件,造就天竺山百花齐放,而百花齐放的氛围,让蜜蜂所采的花粉种类繁多,由此酿出的百花蜜,必然带有鲜明特点。
由于百花蜜来自多种植物,它通常具有更复杂的味道和香气,每批百花蜜的味道有所不同,这取决于蜜蜂采蜜时,周围主要花源的种类。这种多样性,使得每一批百花蜜都独一无二。百花蜜的颜色,既可能是淡黄色的,也可能是深棕色,这依然取决于混合花蜜的种类和比例,相比之下,单一花源的蜂蜜通常有更一致的颜色。
蔡振安总结道:“每种蜂蜜都有鲜明特点,百花蜜的特点在于它的复杂百变,这让它的口味和营养上,会比单一花源蜂蜜更加全面,也因此更适合绝大多数人。”
优质的蜂蜜,自然带来绵延不绝的客流。蔡振安表示,他的客户十分鲜明,散户居多,“老带新”的现象也十分明显。“我只是一介农夫草民,最早一批客户是我跑货车时结识的人脉而来,结果大家买完回去喝了后,发现味道很不错,品质也很好,他们就开始定期跟我买,还会推荐给周围身边的人。这样一来二往,我的蜂蜜销路就确定下来了。”蔡振安说道。发展到现在,蔡振安的“老带新”客户们早已“开枝散叶”,庞大的散户客流,也让他记不住“谁是谁介绍来的”。他只管一件事,就是做好蜂蜜,把它回馈给购买的客户,就足够了,并不需要去主动打广告,增加营销曝光。在他看来,只要认认真真用心做好产品,就不用担心生计问题。
淡然处世甜蜜蜜
蔡振安直言:“我从货车司机,再到种植果园,再到养殖蜜蜂,一开始的主要驱动力就是为了生计,随着不再需要为生计而愁,我渐渐地一边养蜂,一边养就了淡然处世的态度”。
蔡振安认为,人为了生存而奔波时,确实一切都会显得表面而肤浅,也难免会陷入浮躁的情绪。比如他当货车司机时纯粹就是靠开车来维生,种植果园时也纯粹为有产量而种,甚至在刚开始养殖蜜蜂时,因为没有什么经验,还被蜜蜂蜇得满头包。后来,正是在养蜂事业收获认同和成功,他的目标才逐渐从“为生存而愁”转向“为提高生活品质”,这一心态的变化也给他带来了不一样的眼界和行动。
“就像我最早养蜂时,心浮气躁,动作可能也比较冲比较粗鲁,蜜蜂就以为我要伤害它们,就经常蜇我。但我后面用蜂蜜收获第一桶金时,就开始明白,只有养蜂养得好,销路才会不变少。”于是,蔡振安着重学习如何科学养蜂:例如,接触蜂箱时,除了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外,温和、平稳且缓慢的动作,也能避免触发蜜蜂的防御本能;同时,尽量选择晴朗、温暖且风力不大的上午或下午早些时候对蜂箱进行操作,也能避免被蜜蜂蜇伤,因为这段时间,绝大多数蜜蜂一般在外采蜜。
随着积累这些养蜂知识,蔡振安养蜂愈发轻车熟路;养蜂特殊的工作步骤,也让蔡振安变得越来越耐心和细心,如此一来,蔡振安养蜂便形成一个正循环:养了蜂,开始有销路,改进养蜂条件,蜂蜜品质变好,进一步打开销路,继续改进养蜂条件或是增加蜂箱,提高产量,继续打开销路。
“从最早的十几个蜂箱,再到现在快要三百个蜂箱,整整过去了三十六年。”蔡振安感慨,回想这一路以来养蜂的成功,都是各方造就的结果。
首先,是自己得到承包果园的机会,才有了一切的开始;其次,天竺山幽然的环境,让养蜂成为顺其自然的选择;再次,积累下来的客户们对产品的喜爱和认可,让他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将养蜂事业进行下去。但归根结底,蔡振安认为,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让他有了现在充裕的生活。
“从本质上讲,蜂蜜毕竟不是米饭、面条、肉类、蔬菜这些生活刚需品,它虽然益处多多,但整体还是偏‘享受型’的食品。为什么客户会认可我们,并花钱买我们的产品?除了我们本身做得好之外,也跟客户花钱的意愿有关,而对客户意愿影响最大的,当然是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蔡振安坦言,若是社会经济一直止步不前,哪里能有今天这样的生活条件呢?社会经济发展给百姓带来财富,百姓有了财富,就会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自家蜂蜜良好的销路,不正是印证了这样的事实吗?
因此,在彻底解决生存后顾之忧的时候,蔡振安也打开了新的视野和心境: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按部就班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业,一切都会顺其自然地迈向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