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蜂针为引 游走两岸

来源: 2024-05-06 11:51

文/《台海》杂志记者 司雯
蜂针疗法历史悠久,在民间广泛应用,是治疗风湿病、癌症等疑难杂症有效的方法,尤其在台湾深受民众追崇。随着两岸医学之间的交流显现常态化。传统的蜂疗既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品,同时也成为新时代两岸医学沟通的桥梁之一。随着各项交流和沟通的频繁和深入,两岸的蜂疗文化交流和技术交流也逐步探索出新模式,双方在联合科研、团队合作、MBA教学、研究生交流合作办学等领域达成了高度共识。


蜂疗师将尾针插入患者穴位。图/赵持


蜂场上,养蜂人有时在蜂群中走来走去却不做任何防护,他们时常开玩笑说,被蜜蜂蜇有什么关系,就当是做了一次蜂疗。这句话显然带着些玩笑成分,不过,蜂针与蜂毒确实是一种治疗手段。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医药古代文献《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述了关于蜂蜜、蜂蜡、蜂子、花粉等药用价值。除了服用,蜂针蜇刺也是蜂疗的一个重要手法,在民间古已有之,例如《黄帝内经》中对古人的蜂蜇方法已有记述。近现代,在国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认可和支持下,蜂疗机构在全国各地相继成立,其中福建省农林大学开设了大陆首个“蜂疗康复学”专业与蜂疗医院,同时福建省已将蜂疗列入医疗保险给付范围。
1989年,台湾蜂针研究会创会会长苏煐奇等人,第一次从大陆系统引进蜂针疗法,并开始土法炼钢式的在台湾摸索、试用,提供保健、改善不适的另一种选择。于是,蜂针疗法在两岸开始了共同发展,并随着两岸关系日益密切开始深度交流。

 


蜂疗在大陆
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疗法
“自古以来,蜂疗在中国传统医学和民间医疗保健中占据重要地位。”福建蜂疗医院薛医生介绍,蜂针疗法是“针、药、灸”三者结合的自然生物疗法。“针”是蜂针,具有针刺的机械作用,有通经活络,调节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灸”是蜂针刺入人体,会出现红、肿、热,被刺穴位局部会升温,起到了疏风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药”是指蜂针中的毒液注入人体,发挥其药理功效。所以,蜂针疗法其实是一种针灸,是利用蜜蜂的蜇针器官和蜂毒,将蜂毒注入患者体内,发挥蜂毒的药理和生物作用,刺激人体筋络皮部及穴位,以达到治病效果。
在中医治疗中,认为蜂针就像是用过即弃的一次性刺针和微型注射器,给人体“不通”的经络穴位注入具有独特药理作用的蜂毒,迅速起到“通畅止痛”的效应,对于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有明显疗效。2011年,蜂针疗法首次作为国家重点推广项目,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基层医务人员必备医疗技术。
在薛医生看来,不用打针、吃药,蜂疗对身体伤害几乎为零。但蜂针治疗时有一些刺痛感,令有些患者难以坚持,这让他觉得有些惋惜。“一开始会有蚂蚁叮咬的感觉,到后来习惯了就慢慢没有了这种感觉。蜂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个新鲜事,所以向他们普及这方面的知识,让他们接受是第一位的。”薛医生说,蜂针治疗选用的是中华小蜜蜂,毒性很小,疼痛度有限,也不会造成患者中毒,安全性是完全有保障的。
虽然安全性有保障,但人群中还是有个别体质过敏者对蜂毒过敏。因为,首次对患者使用蜂针治疗前,要先对患者进行过敏测试。若遇过敏反应的人,只需要吃一些抗过敏的药物便可安全解决。若患者在10—15分钟内发生较强过敏反应,如皮肤潮红、全身发痒,那说明患者是“蜂毒过敏”,应用药物处理,并无法再使用蜂针治疗方法。
薛医生介绍,为解决病人过敏的问题,福建蜂疗医院已经开始逐步采用蜂毒制剂来代替部分蜂针治疗。医院创始人缪晓青教授还发明、研制了一系列与蜂疗相关的设备,为推动蜂疗的现代化、正规化、科学化、系统化及蜂疗产品的生产工业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让福建蜂疗医院形成了产学研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良好发展势头。

 

01>福建蜂疗医院薛医生正在为患者使用蜂针疗法。
02>蜂针并非简单的“以毒攻毒”,而是一种将针、药、灸相结合的复合疗法。图为台湾中华亚太蜂针研究会的蜂疗师用蜂针“妙手回春”。


蜂疗在台湾

就诊者多为保健养生而来
如果说大陆靠蜂疗治病,那么台湾则是靠蜂疗养生。
台湾中华亚太蜂针研究会会长陈清一介绍,台湾蜂疗的研究特色,以传统中医学的特色针灸经络穴道为基础,与本土的养蜂业者的经验相结合,形成了部分自身的蜂疗诊治特色。
而说起蜂疗在台湾的落地与推广,陈清一直言很有戏剧性。陈清一说,研究会创会会长苏煐奇在20世纪80年代时,曾于深山农场边工作边养蜂,当地很多少数民族,因为地域僻远,就医条件差,就用自己的土办法治病,其中之一正是蜂针治疗。对蜂蜇能治病,苏煐奇也有一个从诧异、好奇到关心、研究的过程。一方面,他对蜜蜂越来越感兴趣;另一方面,他渐渐觉得,少数民族所使用的蜂针疗法比较原始,虽然有效,但弊病不少,有风险,治疗过程也痛苦。于是,苏煐奇下决心要对传统蜂针疗法进行改善。随着台湾开放大陆探亲,苏煐奇也亲身来到大陆,拜访多位精通蜂针疗法的老中医,将更为系统的针疗技术带回台湾,并于1991年成立了台湾省蜂针研究会,后改为“台湾中华亚太蜂针研究会”。如今,台湾中华亚太蜂针研究会是台湾唯一从事蜂疗研究与推广的法人社团。三十多年来,研究会培养了近百名蜂疗师,让台湾十几万人在蜂疗上得益。
谈及台湾接受蜂疗的人群,台湾中华亚太蜂针研究会理事蔡文胜表示,协会中有80%的就诊者是为保健而来,多是一些亚健康的人群。另外,台湾的医疗体系不包括蜂疗,所以,在全民健保的情形下,蜂疗的推广很受限制,这也间接造成了大陆靠蜂疗治病,台湾靠蜂疗养生的现象。
而研究会里的蜂疗师以非医师居多,蔡文胜介绍,一个对蜂疗一片空白的人,要想成长为合格的蜂疗师,要先从养蜂开始学习,了解蜜蜂习性,同时进行养蜂学、病理学、中医经络、内科学的学习,之后就是漫长的临床实习期,整个过程要以年计,直到他成长为一个合格的蜂疗师。“这样的培训方式,研究会的扩张会比较慢,但好处是,医疗安全有保证。”蔡文胜说。
除了日常治疗患者,台湾中华亚太蜂针研究会还在科研方面有所突破。蔡文胜介绍,研究会主要与台湾中国医药大学展开合作,已在免疫疗法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除此以外,也正在着力解决蜂针所含物质结构分子量大的问题,一旦相关专利性药品诞生,对传统蜂疗会有一定替代性。不过,因为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相关产品的成本一定会比传统蜂疗高,其效用可能也不如活蜂针刺,因为蜂针疗法着力于经络,所以用药量更小,副作用更轻。

 

蜂疗在两岸
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由于蜂针疗法的有效性,并且操作简便,目前无论在医学行业还是在民间都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治疗。但是看似容易的蜂针治疗,却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至今为止,蜂疗仍未成为现代医学的主流。为此,两岸蜂疗界都在寻找解决之道。陈清一指出,近二十年来,两岸在蜂针治疗领域开展深层次的探讨与研究,两岸的蜂疗专家学术交流往来频繁,目的就是为了汇聚各方智慧,将正确的蜂疗理念植入人心,使蜂针疗法更可靠、更有效地惠及世界人民健康。
2010年12月18日,首届海峡两岸蜂疗高峰论坛暨中国养蜂学会蜂疗保健专家委员会30年庆在福建农林大学召开。对此次盛会,时任台湾中华亚太蜂针研究会会长苏煐奇表示,从事蜂疗二十年,自己眼见到许多人因之受益,其中快乐非言语所能形容。从让蜂疗更好地服务于大众的角度看,两岸虽一水相隔,但此心相通。此次会议更为两岸之间提供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两岸间应携手起来,共同为世界蜂疗事业做一份贡献,推动整个蜂产业的健康发展。
2013年5月28日,首届国际蜂疗论坛暨第二届海峡两岸蜂疗高峰论坛在福建农林大学举行,来自海内外近300名蜂疗专家与会。论坛期间,台湾中华亚太蜂针研究会与福建省神蜂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合作协议。时任台湾中华亚太蜂针研究会理事长叶兆云表示,闽台蜂疗技术各有所长,很值得相互借鉴。
2015年6月17日,主题为“蜂飞两岸造福人类”的第七届海峡科技专家论坛第七专题分会蜜蜂及蜂疗研讨会在福建农林大学顺利召开。研讨会上,两岸蜂业专家主要围绕蜂疗、蜜蜂生物技术与饲养管理、蜜蜂消失与环境卫生等方面问题展开研讨与学术交流。此次研讨会是在过往两岸蜂疗高峰论坛的基础上,两岸蜂学专家及蜂疗专家又一次空前的人才团结共聚的盛会,云聚了两岸蜜蜂与蜂疗界著名的蜂疗专家学者,对蜂学及蜂疗未来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性意义。
陈清一指出,目前,台湾中华亚太蜂针研究会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神蜂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机构在联合科研、团队合作、MBA教学、研究生交流合作办学等领域达成了高度共识。尤其是在推进两岸蜂疗技术应用创新发展,传承蜂疗精髓,充分发挥蜂疗医疗和蜂疗养生保健领域的学术资源优势方面,凝聚了一批蜂疗专业学术人才,为两岸人民带来了健康福祉。
除了与福建的交流,2016年4月,陈清一带领二十多位台湾蜂疗专家赴京参加“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蜂疗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中医、民族医蜂疗学术交流会,其中多位台湾蜂疗专家当选“蜂疗分会”常务理事和理事。
2018年,首届世界蜂疗大会举办,成为两岸蜂疗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截至2023年,世界蜂疗大会已成功举办四届,陈清一和台湾中华亚太蜂针研究会成为历届大会的重要嘉宾。在大会现场,陈清一多次进行蜂疗义诊展示,成为整个专场的亮点。“中医蜂疗这一传统医学的瑰宝,以其‘简、便、廉、验’的特色深入人心。一年一度的世界蜂疗大会,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理念为引领,推动构建更加便捷、广泛具有可行性的两岸蜂疗共识体系,有助于两岸及世界各地蜜蜂医疗领域紧密的交流互鉴。”陈清一说。
中国大陆是世界上蜂针疗法最普及的国家之一,现在已经形成了很多专门的规模化的蜂疗基地。但是,蜂疗发展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大多数中医院尚未普及,先进的蜂针技术有待推广,技术培训和安全上岗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而这些问题,在台湾蜂疗界,都有着相对成熟的经验。两岸蜂疗领域的交流,必然将推动中医蜂疗发展的进程,提升行业的整体水平。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0.034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