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韬
“诗词闽南语吟诵”市级传承人
与主要通过文字与图画传承的传统文化不同,几千年来,闽南话几乎都靠着一代又一代、一辈又一辈的先人们口耳相传、文艺作品和倾囊传授延续而来。这一特性,极为凸显闽南文化传承至今的难能可贵。
从外祖父开的药方
发现闽南语的趣味
“有句话说得一点没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的人生能与闽南文化有如此之深的牵绊,最大的因素就是兴趣。我爱闽南,爱闽南的一切。”陈荣韬真挚地说道。
陈荣韬自幼就在表哥陈志亮和外祖父王渭南的教导传授下,接触闽南方言。他调侃道:“语言这个东西,确实是从小就接触学习的效果,比长大后再学合适很多。”在1956年前后,时年8岁的陈荣韬最喜欢利用平日的闲暇时间,和陈志亮一起学习闽南方言唐诗诵读,年幼的陈荣韬在陈志亮的教导下,逐渐体验到用闽南语诵读唐诗宋词的乐趣。“坦白说,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我那时发现,跟普通话相比,用闽南话来诵读更有一种‘地道’的亲切感,因而我就越来越喜欢跟着我表哥来学习闽南话诵读古诗词。”
陈荣韬告诉《台海》记者,在闽南方言文辞的积累上,他主要得感谢外祖父王渭南的指引。彼时,既是乡绅身份,又是乡村中医的王渭南,除了照看村里人的身体健康外,家族成员的药方子,也都是他一手负责。每当村民或是家族成员身体欠安或是伴随病痛,王渭南时常会开药方子给陈荣韬,让他到中药铺去抓药,并告诉他,药方子上的中药名称该怎么念,而他也会谨记外祖父的读法,慢慢地就积累了许多中药的闽南语读音方法。
在表哥和外祖父的日常教导下,年幼的陈荣韬逐渐建立起了对闽南文化的兴趣和知识积累:原来用闽南方言说出这些诗词和药方是那么有趣,既不枯燥乏味也不古板单调,而是变化中带着韵律,语调里富含情感。长期的接触和学习,在闽南方言领域积累越来越深的陈荣韬,愈发从中得到自信,这样的正反馈和正循环使他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闽南方言的学习中,促成他日后成为闽南文化领域的一位杰出代表。
陈荣韬的夫人施慧慧还向记者透露:“他之所以对待闽南语教学如此上心,一方面除了热爱,另一方面,或许是他也看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原来,陈荣韬原本是漳州人,之前学习得来的闽南语腔调,多是漳州口音,而在他因缘际会来到厦门,结识了来自鼓浪屿的施慧慧后,他便发现厦漳两地的腔调有所不同,于是当得知施慧慧的母亲是位闽南语的行家后,他开始“拜师学艺”,而施慧慧的母亲也欣赏他的才华天赋选择倾囊传授。就这样,两家人因闽南语,越走越近了。
吟诵唐诗宋词魅力几何
“归根结底,还是闽南诗词吟诵太具有魅力了,让我从小为之着迷,并与之相伴,直到如今。”
当《台海》记者询问陈荣韬,为何闽南诗词吟诵具有如此之大的吸引力时,陈荣韬表示,从这几个方面就能体现出来:
首先,我们从闽南诗词吟诵中,能感受到巨大的历史厚重感以及强烈的历史亲近感。
到了唐宋时期,因为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东移,与闽南地区的交流增多,先后出现陈元光和王审知等带领大量有知识有地位的氏族和家庭教师等知识分子扎根闽南,促使闽南地区的教育水平得到发展并大兴私塾,这时期的文化交融,让诗词的闽南方言吟诵开始流行。这一传承,一传就是一千多年。
“闽南方言的文读音,在所有方言里头是最接近唐朝中原的语言文读音的,所以我们用闽南方言来吟诵唐诗宋词,就比其他方言在音韵上,更能体现出古典美和艺术美,因为它更加和谐,更加押韵。”陈荣韬解释道。如今的一些古代诗词,放在普通话的诵读中会发现并不押韵,但其实若用闽南话读起来,就会发现韵律的表现会非常得体,这足以说明,闽南方言的传承具有延续性。而我们通过闽南方言吟诵唐诗宋词,就会有一种和历史的贴近感和亲密感,表明历史其实并不遥远,我们和唐宋先辈们的距离并非遥不可及。
陈荣韬表示,独特性也是闽南方言吟诵的一大魅力特征,这表明它是独一无二的,并不盲从其他方言的读音和声韵。究其保持独特之处的原因,相对独立的地理隔离、强烈的地方认同感、经济社会的自给自足、教育的延续传承,都是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闽南地区被山地和丘陵环绕,从古至今,与外界交流往来本身就具备一定的不便性,但这一地理特性恰好为闽南地区提供了隔离效应,除了历史上的几次人口大迁徙外,其他的外来文化和语言若要影响闽南本土文化,就会显得相对有限,这帮助闽南方言保持一定的独立和纯粹。
“所以,包含闽南诗词吟诵在内的闽南方言以及文化,都让我为之倾心。从小时候的接触学习,到后来对它的专注投入,再到现在退休后依旧活跃在闽南文化推广和教育事业上,我沉醉其中。即便时代渐渐发生变化,但我也将为闽南文化传承,拼到最后一刻。”陈荣韬如是坦言。
为闽南文化传承
拼到最后一刻
陈荣韬表示,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鲜事物和科技产品层出不穷,人们对文化的消费、学习和认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带来的一大影响,就是人们逐渐忽视对地方方言的关注了。
陈荣韬分析称:“闽南方言尤其如此。随着闽南地区对外的交流往来越来越多,互联网大幅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成本,庞大的信息量灌注,导致闽南方言有了式微倾向。”
他提及,曾看到有人表示,闽南方言主要维系的是闽南地区居民的生活交流和文化接触,没法应对全国范围内的交流,毕竟方言之所以谓方言,就是“地方的语言”,若变成全国语言,那也不是方言了。听了之后,他虽然认同这一基本论调,但与悲观应对相反,取而代之的则是他决定奋力一搏,让闽南方言以及它所代表的文化,得以继续在闽南地区安然无恙地传承。
为此,他倾尽心血、付出一切。从2009年起,他开始收集闽南传统吟诗调的音像资料,记录主要曲谱,总结适用于厦门腔吟诵的基本方法。
到了2018年,他开始参与厦门市闽南吟社的发起、成立,并主持相关活动,参与组织、点评和讲解,“我们闽南吟社成员大致有20位成员,如果举办展演,几乎全员都会上台;平常的小学教学兴趣班活动,则有10多位成员会参加。”陈荣韬介绍道。平均每隔一段时间,闽南吟社都会对外举办讲座和展演,让社会各界有志之士都能一道分享闽南吟诵的魅力。
他还从2019年起,参加厦门卫视《每周一诗》节目录制的组织、指导,并同时参与指导厦门中小学相关教学活动。“顾名思义,《每周一诗》就是每周在节目上用闽南方言诵读的方式来展现给观众,教大家怎么用文读音来朗诵古诗词。”陈荣韬表示,一年下来,累计和电视台合作了100多篇古诗词,都是他自己来做连续变调的注音标记,并示范给工作人员读,然后做成音视频呈现出来。
后来,这样的音视频教学方案,也被他带到了校园里。学生们在收听观看了他的诗词朗诵文件后,会先跟着学习读音读法,而后再自己朗诵出来,并让他给出指导意见。陈荣韬反馈,孩子们的错误主要体现在语音读法上,且不说闽南文读音这种更深层次的方言内容,哪怕是现在的闽南白话音,很多孩子都讲不出来,这不仅是词汇量变少的问题,读出来的句式语法也不符合闽南语的习惯,甚至一些原本闽南语才有,而普通话没有的声母,孩子们也都发不出来。
2018年9月23日,陈荣韬在湖里中学社团授课。
即便新生代的情况已经如此严峻,但陈荣韬并不气馁,他认为,自己的本分就是要传承这份热爱,让更多孩子重拾对闽南语的热忱。于是,他反复纠正又反复示范,不辞艰辛地一遍又一遍把正确的语音语调传授给孩子们。“说实话,当他们完全掌握并可以正确地把这首古诗词诵读下来后,我心里是相当有成就感的。”
可以说,闽南语的文化传承,已经成为陈荣韬毕生最看重的事业。除了运用课堂和媒体来传播之外,陈荣韬还利用笔杆子,和其他非遗传承人一道撰写专著《诗词闽南方言吟诵》,介绍诗词闽南方言吟诵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并配有641篇诗词文赋的吟诵曲谱和所有篇目的朗诵音频和吟咏音频,成书共约41万字。
陈荣韬感慨道:“正如我前面所说,学习语言要从娃娃抓起,闽南文化传承的保护,尤其是对于最基本的闽南方言、闽南诗词吟诵的延续,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因此我才尽可能争取在中小学里开设闽南方言诵读课堂,为的就是让现在的孩子们,也能体认,感受到我们闽南本土文化的魅力。”
陈荣韬最后感性表示,即便熟练掌握闽南诗词吟诵,或是其他闽南方言技能的人数已越来越少,但为传承去付出和努力,依旧是值得的。闽南方言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不管是吟诵还是戏曲,都有许多好作品传承于世,纵然最后的结局,或许是进到博物馆里成为后人瞻仰的文物,但只要他们这一辈还在,就会为自己所钟爱的闽南文化付出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