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杂志记者 郑雯馨
在继承发扬闽南青草药文化的过程中,医学院及药学院在新课程开发、人才建设、青草药科研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成立于厦门医学院的传统本草文化传承研究中心正是以福建和厦门中药学应用型人才需求为导向,立足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致力于培养具有研究和传承本草文化基本能力的人才,并推动青草药文化在校园中的普及和传播。
厦门医学院百草园内种植的文殊兰,主治咽喉炎,跌打损伤,痈疖肿毒,蛇咬伤。
顺应自然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核心法则,人们从孕育于大自然的万千植物中,寻到可用于治疗和养生的青草药,也由此总结出顺应天时的生活方式才是健康之法门。作为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台青草药直至今日依然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尤其是闽台民间所积累的用药经验,通过一代代的传承,防病、治病、养生的观念也深入人心。在厦门医学院药学系王明军教授看来,闽台青草药所蕴含的精神,与近年来国家“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思想相契合,厦门医学院的传统本草文化传承研究中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厦门双十中学海沧附属学校40余名同学来到药学系中药标本室开展“认识中药,走进中药”中医药文化研学活动。
传承本草精华
2019年1月获批立项建设的传统本草文化传承研究中心以传统本草文化与古法技艺研究、闽南青草药文化研究、传统本草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其中闽南青草药文化研究方面致力于对闽南青草药之“癀”药文化、中成药文化、药膳文化、安全用药文化以及《本草纲目》与闽南青草药文化关联性的研究;而传统本草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研究方面主要是开展各类闽南青草药文化宣传活动,并以科普讲座、建设青草药园圃等形式进行保护并传承、传播沿用至今的青草药资源、文化及其科学本质。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更好地推动对闽台青草药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传播,令师生能够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了解青草药,传统本草文化传承研究中心配套了中药标本室和百草园。在老师的带领下,厦门医学院药学系的学生在中药标本室这间特别的教室里,学习制作不同类型的药用植物标本,这里还不定期对厦门的中小学校的学生开放,开展各类科普教学活动,譬如通过鼻闻识别艾叶、藿香、紫苏叶、薄荷、丁香、陈皮等香味中药并制作防蚊香囊。还与厦门市海沧区青礁小学合作,作为其开展《遇国粹中医.见生命成长》中医药研学课程的研学基地。
百草园同样是厦门医学院药学系开展中医药科普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园内种植的三百多种闽南地区常见、常用药用植物,大致分为草本、灌木、乔木、藤本这四大类,同时兼有蕨类、姜科、芳香药植等特色植物。相较一般设置在高校内的百草园,厦门医学院内的百草园中除了若干草药田,还有一个以雨林花园景观为主的温室暖房,里面种植了伊拉克蜜枣、桫椤、布迪椰子、铁树、八角金盘、春羽、朱顶红、鹤望兰等植物,还展示收集了多种兰科植物和阴生药用植物,为此还专门配备了风机水帘控制系统、遮阳控制系统、雾森控制系统等自动智能控制设施,温室暖房作为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栽培、中药鉴定学等课程的实践教室,为药学系师生开展科研试验和种苗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厦门医学院药学系的老师向参观者介绍学生们制作的本草植物标本。
实践科研两手抓
海沧的天竺山森林公园内生长着1500多种植物,其中也不乏多样的青草药,譬如大蓟、鹰不泊、龙舌癀、海金沙、两面针、朱砂根、白花地胆、油柑、水杨梅、岗梅、山苍树、酸藤子、野甘草、牛白藤......时常有采药人或青草药爱好者来此“寻宝”,这里也是厦门医学院药学系学生与青草药初接触的野外课堂,“我们新开发了一门《药用植物和闽产草药野外实践》课程,首要任务是教学生们学会辨识青草药,会带他们去校区里的百草园、校外的天竺山以及厦漳泉的一些青草药种植基地。毕竟他们首先要对青草药有一定概念,才能接着学习专业的药理知识,之后才能谈如何应用。”王明军教授介绍道。
野外实践通常在暑假前的两周开展,带队老师都会提前踩点,了解所划定的区域内有哪些青草药,由于青草药种类多样,各自的生长习性也不尽相同,有时往往会有意外发现。在野外辨识青草药,对师生来说都是特别的体验,王教授说:“有些草药可能我们往年都没有见到,一旦碰到了大家就赶紧翻翻书,或是用辨识植物的App扫描。”他们有时还会带上小锄头,挖一些非保护野生植物的苗种,种在校区内的百草园内。同时,传统本草文化传承研究中心还另外开发了《本草纲目研读》和《中华医药集萃》两个课程,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认知本草的能力,还在于由此提升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认同。
在劳动实践和科普宣讲之余,针对青草药的科研探索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不少中药学专业的学生选择了与本草文化相关的毕业论文选题,譬如“闽产草药牛奶根香味物质分析”“闽产草药肺炎草的鉴定研究”“厦门地区传统中草药文化的调查研究”等等,从专业的角度去探讨闽南青草药实际应用的可行性,真正让学生做到“读本草,研本草,悟本草”,进而培养其扎实的中医药思维和分析能力。此外传统本草文化传承研究中心还设立了多项开放研究课题,其中就包括从中药学的角度探讨闽南药膳养生方法,以及基于地方文献的闽南药王金线莲临床应用考究等课题。
当然,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对闽南青草药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据王教授介绍,目前传统本草文化传承研究中心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2名,闽台青草药专家委员会委员2名,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1名,他们将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向学生倾囊相授,以多样的教学模式、优化的教学课程为培养更多青草药专业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厦门医学院药学系团委和药学系中药协会前往厦门一中集美分校(灌口中学)开展“认识中药,走近中药”科普活动。
从校园走向世界
2016年发布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第一次从战略层面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形成全社会“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和共同发展中医药的良好格局,这份政策的出台,展现了国家推广中医药文化的决心。
对于闽南地区一些医学高校而言,将青草药文化纳入教学,既是契合政策,也彰显了对地方文化的重视及传承的重要性。以厦门医学院为例,在日常教学之外,定期举办以“弘扬中医药文化经典”为主题的讲座、学术交流等系列活动,包括在厦门双十中学海沧附属学校举办主题为“中药辨识”“香囊制作——闻香识药”“药用植物标本制作”“歌谣里的本草”等科普讲座,以及由传统本草文化传承研究中心主办或协办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大讲堂、第十五届海峡两岸保生慈济文化节——闽台青草药论坛等学术活动,旨在培养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素养的专业人才。
盛夏七月,厦门医学院的百草园迎来一批特殊的参观者,来自两岸20所高校的110名师生及厦门医学院青年师生,共同参加第十五届海峡两岸中医药传统文化研习营活动。他们在厦门医学院药学系老师的带领下,近距离观察和触摸百草园中的各类闽南药用植物,聆听闽台青草药的深厚渊源,这样以中医药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交流,旨在深入挖掘中医药传统文化精髓,为两岸师生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未来传统本草文化传承研究中心将积极探索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学术交流方式和渠道,尤其是结合闽南区域特色与实际情况,建设中医药文化传播基地、传承中心,并借助国家政策搭建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平台、正确引导中医药文化传播话语方向、定制以受众为导向的传播话语体系,进而加大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