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吹尽黄沙始见金

来源: 2024-09-30 16:02


唐希明,你是哪颗星

文/《台海》杂志记者  年月


星空浩瀚,万籁寂静。今晚,我在腾格里沙漠的帐篷里陷入沉思,唐希明那张因久经风沙而满布沧桑的面孔,那双因长期治沙而粗糙黝黑的手,不时在我眼前浮现。
一位在漫天风沙中奔跑的小孩,离我越来越近……一天傍晚,小学生唐希明在放学的路上,突遭沙尘暴,昏天黑地,他和同学们疯狂奔跑,担心跑慢了有可能被风沙卷走。在逃生的路上,小希明痛下决心,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大学,离开这个鬼地方。是啊,沙坡头地区确实是个鬼地方,它的得名就源于风沙堆到百米以上,沙坡头所在宁夏中卫是历史上风沙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唐希明就出生在这里。“有时一觉醒来,门推不开,原来昨晚刮来的沙,多得垒成了小沙丘,把门都堵住了;吃粥时,碗底都是沙,也是常有的。”这样的记忆片段,数十年后,唐希明信手拈来。
长大后,唐希明如愿以偿考上西北林业大学,只不过,大学毕业后,他并没有离开这个“鬼地方”,而是回来了,回到大漠深处,接过老一辈治沙人的重担,把“鬼地方”治成了“神奇的地方”。


对腾格里沙漠的大规模治理,缘于包兰铁路通车。这条包头至兰州的铁路于1958年胜利通车,但它很快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沙害侵袭。包兰铁路是中国第一条穿越沙漠的铁路,从迎水桥至甘塘55公里的沙漠地段就在唐希明的家乡——中卫境内。当时,世界上已有一些沙漠铁路在通车以后,因不堪沙害侵袭,最后被迫停运、改道。
如何防沙治沙、确保包兰铁路畅通无阻呢?
中科院、铁道部、林业部联合组织攻关,中科院副院长竺可桢率100多名专家学者奔赴沙坡头。
宁夏中卫沙坡头地区位于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属于草原化荒漠地带,是沙漠向绿洲的过渡区,以高大、密集的格状新月形沙丘链连绵分布而著称。这里自然条件恶劣,年降水量186毫米,沙层稳定含水量仅为2%至3%。沙漠表面最高温度可达74摄氏度,沙尘暴频繁发生,年风沙天数多达200天,最大风力11级,天然植被覆盖率仅为1%左右。
包兰铁路建成之初,铁路周围沙丘裸露,植被覆盖率不足5%,干沙层厚达10厘米至15厘米,肥力很低,表层风蚀严重,植物在这里难以存活,在沙漠上造林更是难上加难。
竺可桢带领的科学家首先要攻克的是固沙难题。在经过千百次试验后,他们发明了1米×1米麦草方格。


7月29日,已是中卫市国有林业总场总工程师的唐希明,为我们演示了被世界公认为治沙魔方的麦草方格:选取长度不短于60厘米的麦草,扎设1米x1米的草方格,平铺在沙面上,用平板铁锹将麦草扎入沙下10-15厘米,沙面上保留麦草高度15厘米以上。
无数个麦草方格建立起“以固为主,固阻结合”的防沙治沙体系。固:以草方格和植物固沙,防止就地起沙;阻:在沙漠前沿建立阻沙栅栏,阻止外部沙源输入。然后,在方格里种草。
早期,人们在厚达80米至100米的活动沙丘上,扎设方格草障32.8万亩,造林420万株。1967年5月,第一期引黄治沙工程破土动工,共平沙造田2075亩,栽植刺槐、沙枣、柠条、紫穗槐等400多万株。
1984年,沙坡头地段15.4公里的卵石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五带一体”治沙防护体系建成,单一的“旱路固沙”变为“水旱并举”的综合治沙体系,有效阻止了风沙流对铁路的侵袭,提高了线路质量,确保了包兰铁路的安全畅通,还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沙坡头地区天然植物种类由25种增加到453种,植被覆盖率由原来不足1%达到42.3%,野生脊椎动物达140多种。1984年,国家环保局在中卫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具有沙漠生态特征的人工植被自然保护区。
1988年,“草方格”治沙法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但治沙工程的挑战并没有停止。第一代治沙人发明的麦草方格能成功固沙,但风吹日晒导致麦草方格风化,生命周期只有3年,反复扎设则人力成本奇高。同时,要在沙漠中把树种活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树木成活率低一直困扰着治沙工作者。


沙漠中的绿洲。图/ 年月


唐希明1991年从林业大学毕业后,并没有当逃兵,而是回到林场工作,以所学参与治沙。他在向第一代治沙人致敬的同时,也在探索着如何破解当下的难题。


如何防止麦草方格风化,使固沙达到永久成效呢?

唐希明经过两年多的试验观测,对麦草方格进行提升。他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解释提升版麦草方格的生态修复方法:草方格扎设好之后,每亩播撒沙蒿、沙米等草籽1公斤,在风力作用下,种子被吹至草方格周边,雨季生根发芽,形成植物草方格,2年后替代原有草方格,达到永久固沙作用。同时,在春秋两季营造以柠条、花棒为主的灌木林,株行距1米x3米,每亩栽植220株,通过多年修复形成绿色屏障。
但造林速度慢、成本高,成活率还很低,这些问题一直在困扰着唐希明。
他每天都在沙漠与防护林间奔走。有一天,唐希明实在走不动了,就找了根木棍拄着,没想到这一拄,迸发出发明造林神器的灵感来。沙漠里的干沙层厚达30厘米,以前用铁锹植树,栽得浅,树苗根茎很难吸收到土壤深层的水分,经不住夏季高温,就容易干死。
棍子在沙漠里扎出的一个个洞,启发唐希明发明出一种“干”字形铁制植苗工具。唐希明取出种苗神器演示给我们看,使用时,工具底端的卡口卡住树苗根系,双手扶好,用脚一踩,将根直接送入50厘米深的湿沙层,几秒钟就能栽好一棵树,而无需额外灌水,因为树苗栽得深,它自己就能吸收到三四十厘米以下的水,而在此之前都要运水来灌溉,成本高,而成活率低。
唐希明发明的种苗神器,被命名为“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并被迅速推广,在西北地区广泛使用。它使造林成活率比过去提高了25%,达到85%以上,造林效率提高了1倍以上。
但并不是种得越多就越好。唐希明发现“种多了,水量不够,植物容易死;种少了,不能有效发挥防沙固沙的作用。”经过长期实践,唐希明总结出“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依水造林、以水定绿”的经验:在1/3的麦草方格内栽种植物,自然降雨量即可保证树木的正常生长;种植时选择耐旱的乡土树种,合理配置乔灌草比例,治理模式行之有效。

包兰铁路是中国第一条穿越沙漠的铁路,它能顺利开通与运行,与千千万万治沙工作者的长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分不开。图/中卫市委宣传部 供


宁夏中卫市已治理的151万亩沙漠,唐希明参与治理的就超过73万亩。
在我们采访时,唐希明已治沙34年,不只治家乡中卫的沙漠,还多次带队治西北多地的沙漠,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上,唐希明团队将沙漠治理率提高到90%。“我现在没有什么治不了的沙!”一向谦逊的唐希明自豪地对我们说。
唐希明治沙造林的突出业绩多次受到中组部、国家民委、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德国复兴银行、世界银行高度评价,其中,宁夏黄河东岸防沙治沙项目中卫市项目被世界银行认定为“令人满意的项目”,去年,他还被国家派到蒙古国指导该国治沙。
唐希明出生成长工作的中卫市,地处蒙甘宁三省区界、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祁连山和贺兰山在中卫交汇,是腾格里沙漠向东扩张的唯一口。20世纪50年代初,腾格里沙漠距中卫城区仅4一5公里,且沙丘以每年4米的速度向城区逼近。


如果没有唐希明等一代代治沙人坚持不懈攻坚克难,不只包兰铁路可能早已停运,中卫市也可能早已淹没在风沙中。

而今,腾格里沙漠后退25公里,治理区,天然植物由25种增加到453种,植被覆盖率由原来不足1%上升到42%,阻挡了腾格里沙漠,保证了包兰铁路畅通无阻,中卫市的治沙成果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肯定,获得 “全球环境保护500佳” 称号。她已从漫天风沙中脱颖而出,成为宁夏首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成千上万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玩转沙漠旅游项目。



从睡梦中醒来,沙漠迎来了晨曦,人们迎来了希望。图/朱文军供


采访唐希明后,我们驱车进入腾格里沙漠。此时,在中卫市的腾格里沙漠,遍布高端酒店和度假帐篷,而且一屋难求,比如钻石酒店,有100多个房间,房价从3000多元每晚至29999元每晚,当晚却都住满了。欢声、笑声,中英韩日等不同语言交汇一起的谈话回响在沙漠中。人们是否想到,我们今天的欢乐,是由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积沙成塔的?
我们住在帐篷里。我撩开帐篷,走出室外,仰望星空,心潮难平。因为长期在沙漠里风餐露宿,唐希明比同龄人老了不少,但每每说起治沙经历与成效,他露出的笑容又是那么天真单纯。
唐希明,你是哪颗星呢?我对着银河问。



01>沙漠露营吸引台青到来。图 /年月
02>孩子们来沙漠研学。图/年月
03>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入驻沙漠。图/年月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0.031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