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解锁闽南文化生态密码 “海洋·非遗文化”论坛暨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学术年会在厦门举行

来源: 2021-12-22 11:35


文/图 《台海》杂志记者 张铮


12月10日,“海洋·非遗文化(厦门)”论坛暨2021年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学术年会在厦门举行。开幕式前,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进行了换届,林晓峰再次当选为会长,他代表新一届理事会讲话,回顾了过去五年研究会的工作,并对未来提出新的展望。


12月10日至11日,“海洋·非遗文化(厦门)”论坛暨2021年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学术年会在厦门市举行。

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晓峰,福建省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革生,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绍清,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叶细致,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创会副会长陈支平在大会现场致辞。

“历史上闽南人向海而生,创造了具有鲜明海洋性的福建文化。”刘绍清表示,此次论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刘革生进一步表示:“作为文旅市场主体的一员,福建省旅游发展集团将围绕海洋经济、文旅经济大做文章。”陈支平充分肯定了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五年来的工作成效,并提出了新的建议:“现在是有史以来闽南文化研究的最好的时代,应把闽南文化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叶细致同样聚焦于闽南文化研究的创新,“我们应创新机制、激发活力、发展融合,打造闽南文化保护发展的新科技。”叶细致表示。

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文化参赞李薇发来贺信,表达了对此次论坛的期待:“我作为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者,期待着同各位专家朋友将这些佳绩——中华文化瑰宝之一的海洋文化携手传向世界。”

台湾新党主席吴成典、中国国民党原副主席林政则、日本闽南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柯玲娜发来视频致辞。“希望两岸人民能够心手相连,将闽南文化发扬光大。”吴成典对未来的两岸闽南文化研究工作寄予厚望。林政则也对闽南文化研究的意义给予了肯定:“这些祖先流传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值得两岸学者共聚一堂,切磋研讨。”柯玲娜则结合中国“第二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呼吁“以爱拼会赢的精神让中国走向海洋强国、文化强国。”

“研究会将继续秉持‘团结同道、切磋学术、黾勉共进、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为传承与弘扬闽南文化优秀传统持续发力!为丰富当代闽南文化新内涵注入新活力!”再次当选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的林晓峰在开幕式致辞,他对新时期的闽南文化研究与交流工作提出展望。

此次论坛由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和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主办,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承办,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泉州学研究所、漳州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协办。出席论坛的有来自省内外、海峡两岸的各级领导、嘉宾、专家学者、文史研究者、社会各界人士150余人,共收到来自海峽两岸各地的学术论文162篇。

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陆晓红和闽南文化研究专家陈耕分别主持了开幕式和主旨报告。

以下摘取杨彦杰、林华东、涂志伟、金国平等专家学者的主旨报告的部分观点,以飨读者。

林华东:

读懂泉州:向海而兴多元互信的中国海洋文明

2021年7月25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一致决定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申遗成功,提升了福建和泉州的世界影响力,为未来的发展增添了自信心。泉州申遗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意义,即体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海洋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泉州何以成名?因为泉州文化是在华夏文化融合闽越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在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中获得发展。泉州在开拓商贸和海航中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海洋文化特征,在守护传承中华文化和顺应时代发展、开拓创新中独树一帜,成就了泉州辉煌历史,使泉州一度站在世界的中心,有其必然的成因。

千百年来,泉州锻造了“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山海交融”的闽南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向海而兴、多元互信的中国海洋文明。新时代的中国正在继续弘扬优秀的海洋文化,发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倡导共建“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中国的海洋文明模式将有助于全球共护海洋,世界和平发展。


涂志伟:

明中晚期以月港为中心的国际海上贸易网络


自十三世纪以来,中国海商已在东亚海域形成稳定的贸易网络。明隆庆元年(1567年)之后,漳州月港成为明中后期我国唯一合法的出海贸易港,是中外海商进行国际海上贸易的主港,月港由此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以月港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国内、国际海上贸易市场网络体系,真正发展成为环绕全球、联系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

十五世纪之后,世界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新航路开辟的带动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早期殖民主义者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相继来到亚洲及中国的沿海,并先后与月港之间建立了海上贸易联系。

随着欧洲人的到来,中国海外贸易也由以亚洲各国为主要贸易对象转变为以欧美国家为主要贸易对象。以月港为中心的海上贸易,形成了多个相互连接的小贸易圈套大贸易圈的“大航海时代”国际贸易圈,而台湾海峡是连接三大贸易圈的枢纽。

从月港、台湾转口与日本、东南亚形成的国际贸易线路,闽南籍海商在闽南、台湾、东南亚等多地贸易,经营范围广阔。空间上以漳州月港为中心,包括漳州河口的月港、厦门港以及泉州安海港的整个大厦门湾一带。


杨彦杰:

明末清初厦门海洋地位的兴起


厦门地处九龙江出海口,原来只是明朝卫所体制下的一个军事据点。明末清初由于世界海洋格局的剧变以及民间海上贸易的兴起,厦门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日显重要。

在月港时期,厦门是闽南海防线上的重要据点,地跨漳泉,福建南路参将驻节于此,浯铜游兵的巡汛范围涉及福建南部以至澎、台之间的广阔海域;西控九龙江出海口,成为月港海洋贸易体系的重要一环。

郑成功入驻厦门后,厦门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位都得到质的提升。郑成功时期的厦门及其周边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海上贸易基地、强大的海洋力量核心、闽南向外移民和文化传播的枢纽。

因此,明末清初厦门海洋地位的兴起是厦门历史发展的重要篇章,它为厦门后来的发展打下了重要底色。海洋贸易、海防重镇、连接台澎、面向东南亚,这些特征在当时就已形成,并延续至今日,在中国海洋史、中外关系史上都有重要地位。


金国平:

近代澳门、厦门与苦力合同


19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之间,是华工出洋赴古巴的高峰时期,有15万左右的华工被贩运至古巴,充当苦力。受西班牙的影响,澳门和厦门成为了华工赴古巴的最主要的港口。受澳门法律限制,华工出洋之前,需要签署劳工合同——契约。但这契约的签署,并没有改变他们的命运。近年来,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搜集这些合同资料,从中发现它们与闽南的渊源。

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来华贩卖“苦力”,输出华工至古巴,始于厦门。1846年12月7日,英商德谪(Taity Co.)称受西班牙政府之托来厦门设立领事馆,开办德记洋行,专门进行苦力贸易,即华人所称“大德记”卖人行,拉开了近代苦力贸易的序幕。随后,其他英美商人来厦门设立洋行,贩卖苦力,从1847至1852年间,从厦门贩出华工在8000至15000 人之间,这给厦门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与痛苦,因而遭到抵制,被迫将“苦力贸易” 中心转移到汕头。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