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金鸡落户促合拍

来源: 2022-02-18 09:47

2020年11月25日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电影音乐会暨开幕式现场。


20世纪50年代,一些老电影里就已经出现厦门的身影,其独特的人文风光被定格在银幕里。此后越来越多的影视剧剧组到厦门取景,其中不乏一些台湾导演、演员的身影,通过镜头,他们挖掘了厦门那些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色彩的美景,彰显了十分鲜明的闽南地域风情。因为与台湾相似的气候、环境、语言及文化,厦门市逐渐成为两岸影视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并且随着金鸡百花电影节落地厦门,带来了更多助力两岸影视深度合作的利好。


“金鸡”前的两岸影视交流

早在“金鸡效应”之前,厦门市就已经举办过不少涉及两岸影视交流的活动。譬如2016年第八届海峡论坛中的海峡影视季,首次开设了以“海峡视频、畅享青春”为主题的海峡两岸青年微电影展,一共征集到388部参选作品,在最终入围的十部作品中,有近一半来自台湾。到了2019年的第四届海峡两岸青年微电影展上,大会征集到的657部参赛作品中,台湾作品就有122部,数量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来自台湾世新大学的江孟谦,以一部讲述亲情的《猪血糕》获得最创意微电影作品奖。这次拍摄过程中,最令他感慨的是“我以前一直以为猪血糕是台湾特有的小吃,这次为了拍片第一次到厦门,我才发现这里也有猪血糕,这种感觉很亲切。”微电影展促进了两岸青年的互动交流,他们在拍摄过程中感悟到两地文化的相似与差异,也为两岸影视交流合作注入了新鲜血液。

除了两岸青年之间的互动,厦门市同样关注两岸影视产业的合作,厦门本身的人文环境容易营造出小清新、细腻轻快的影剧风格,而台湾导演尤其擅长拍摄出细腻的情感,因此他们当中不少人会选择到厦门取景拍摄,这些台湾影视业者所具备的,也正是厦门影视产业需要借鉴的经验。大陆于2018年发布的“惠台31条”中,在针对两岸影视交流合作领域,提到了“两取消一放宽”政策,即取消对从业人员参与节目制作的限制、取消对引进影视剧数量的限制、放宽对影视剧合拍的限制。这一举措对福建,尤其是厦门来说,无疑是为引入台湾影视人才再加持,为两岸合作拍片提供更宽松的环境。

除了贯彻“惠台31条”,厦门市还特别重视为台湾影视业者在厦门创业、生活创造更加便利舒适的条件,并且在2018年又陆续推出《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补充规定》以及《厦门市进一步促进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等文件,既包含从资金支持、园区建设、人才培育、影视后期、播出奖励等多面向的支持政策,又特别针对厦门自身的短板,在鼓励影视企业落户厦门、关注地方影视产业基础建设、后期制作基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这些鼓励文件的出台、加上厦门一贯的对台政策,对台湾影视业者的吸引力自然不言而喻。

2018年9月10日,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了2018“CIMIX”中国国际影视文化投资论坛,论坛期间,由海峡两岸及香港地区的多家一线影视制作公司、经纪公司共同发起了一项“海峡百艺计划”,计划引入100位台湾艺人、导演、编辑、摄影等影视从业人员,在厦门进行创业和创作,共同推进海峡两岸影视文化产业发展。这一计划正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对台湾影视人才及优质影视产业的引进力度。


多举措促进两岸影视产业

2018年11月10日,厦门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电影家协会正式签约,厦门正式成为第2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暨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评和颁奖典礼的举办地。2019年4月9日,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陈道明在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金鸡奖年份)落户厦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经中国文联、中国电影家协会研究,确定厦门市作为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金鸡奖年份)落户城市。”“金鸡”的到来,令厦门影视产业迎来了大发展时期,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影视+”的产业生态布局,其中两岸影视合作自然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就在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金鸡奖年份)落户厦门新闻发布会的同一天,还举行了厦门影视产业项目签约仪式。一个影展落户到一座城市,势必会带动在地影视产业链的发展,为此厦门也开始了影视产业的升级与建设。

譬如2019年,厦港沙坡尾影视拍摄地成为厦门市首个正式授牌的影视拍摄地,同时结合思明区发布的《促进影视产业发展专项政策》,致力于吸引更多两岸影视人才在此进行创作。厦港沙坡尾一带既有老厦门的古早风光,又洋溢着现代与青春气息,至今已有近30多部电影、电视剧及综艺节目来这里拍摄,其中就包括“海峡百艺计划”所开启的第一部翻拍自台湾经典偶像剧IP的《败犬女王》电影版。

除了拍摄地的建设,在影视的制作、宣发、IP版权交易等领域,厦门同样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与补助,例如湖里区提出的“影视剧本由湖里区影视企业作为第一出品方投资并拍摄的,按剧本计税交易金额的10%给予平台运营公司所签约合作的编剧、作家创作奖励,年度补助总额度不超过200万元”,以及“支持辖区内电影院开展电影首映、路演,电影院每举办一场首映、路演活动给予4000元活动补贴,单一影院每年申请补贴不超过6万元”等具体政策。

在集美区打造的厦门影视产业总部园区,即集美集影视产业文创园是许多台湾影视业者“登鹭”时首先关注的园区之一,园区引进了厦门市影视产业服务中心,提供了影视招商、剧组保障、版权交易、金融股权、技术支持等服务。结合集美区在两岸交流领域的长期耕耘,集美集影视产业文创园在未来将进一步完善拍摄、投资、后期制作几大功能,逐步吸引台湾影视人才以及电影制作公司落户厦门。在大陆拍电影多年的台湾导演张乐曾经也到园区内考察,他觉得“园区在影视拍摄前期的行政工作层面,提供了比较完善的服务,对刚到厦门拍摄的拍摄团队来说,是比较贴心的。”

 

2019年,厦港沙坡尾影视拍摄地成为厦门市首个正式授牌的影视拍摄地。

2018年9月,海峡两岸及香港地区多家一线影视制作公司、经纪公司在厦门共同发起了“海峡百艺计划”,成为海峡两岸文化影视产业交流的重要纽带。


两岸影视的新力量

在厦门市推动的两岸影视产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举措中,不得不提的还有针对两岸青年影视人才的培育,例如2021年两岸影视业界青年研修交流暨海峡影视季作品交流论坛,来自海峡两岸的近两百名青年学生参与了论坛,与到场的嘉宾交流两岸影视合作的新动态及新成果。除此之外,两岸青年参与度更高的还有自2020年起,作为金鸡百花电影节配套之一的海峡两岸青年短片季,这是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指导,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中共厦门市委台港澳办公室协办的影展,主要面向海峡两岸高等院校、影视机构、青年导演及跨领域影像创作者征集优秀的短片作品。

据中国电影家协会对外联络处处长张弛介绍,“海峡两岸青年短片季到今年,已经是第二届了。本届短片征集达到了610部,港澳台地区及合拍作品有134部,其中在地区报名总数上,台湾排名第二,可见台湾青年的参与度还是很高的。”参赛作品经过来自大陆、台湾、香港等地的专家评审、媒体评审、导师评审筛选,评选出十佳短片进行推介与表彰。每次观看两岸青年带来的作品,张弛都能收获惊喜,“两岸青年通过影像,表现他们不尽相同的世界观,这正是短片季的有趣之处。”据他介绍,参赛作品中不乏两岸合作的作品,比如获得首届海峡两岸青年短片季十佳“新翼推优荣誉短片”的《九孬》,是厦门青年导演王萧雪在台湾读书期间,与台湾的影视团队合作拍摄的。她所关注的是迁台老兵这一群体,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的故事,保留这段两岸特别的历史。

2020年起,作为金鸡百花电影节配套之一的海峡两岸青年短片季,成为海峡两岸青年影视人才交流合作的重要活动。


在海峡两岸青年短片季活动期间,还设置了“新翼计划”青年导演训练营,邀请两岸知名导演给这些青年影像创作者授课。不过这两年由于疫情影响,港台的青年影像创作者基本无法到厦门进行实地训练,关于这一点,张弛遗憾地表示:“港澳台的青年基本是通过网络的方式参与,我们期待明年疫情能好转,能真正实现海峡两岸以及港澳青年共聚厦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习。”

尽管如此,2021年的海峡两岸青年短片季还是有不少台湾青年积极参与,20211229日,第二届金鸡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短片季推介表彰仪式上,公布了本届十佳短片名单,其中包括台湾青年导演刘泓升的《KAWAN》以及两岸合拍作品《三只蚂蚁》及《南方姑娘》。这些青年导演透过镜头表达他们对于家庭关系、社会议题等话题的态度与理解,为中国电影注入新鲜血液,两岸海峡青年短片季这一平台也将继续为这些青年力量保驾护航。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