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用心绘就同心圆

来源: 2022-02-18 09:51

2021年12月9日,2021海峡两岸年度汉字评选结果在台北揭晓,台湾书法家挥毫写下2021海峡两岸年度汉字——“难”。图/新华社


2021年12月9日,2021海峡两岸年度汉字评选结果在台北揭晓,“难”字以近114万票当选,真实传达了两岸民众对2021年最直观的感受。这项评选活动从2008年开始,先后评选出“震”“生”“涨”“微”“平”“进”“转”“和”“变”“创”“望”“困”“闷”等年度汉字,2021年落定“难”字。评选结果出来后,有人感慨,果然是一言“难”尽,希望“难”字带来的是:攻坚克难,曙光在前。一个“难”字,意涵丰富,又孕育着冬去春来生生不息的潜能。回顾两岸文化交流,疫情之下两岸文化交流不间断,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和润物无声的和谐。


 

2021年海图会首次在会场搭建视频洽谈间,通过视频连线,两岸出版机构实现“面对面”。

你方唱罢我登场

回看2021年厦门与台湾两地的文化交流,12月呈井喷状态,可谓高潮不断,精彩连连。12月13日-16日,“2021两岸斗茶茶王争霸赛”(厦门赛区)盛大开启,两岸选手同台切磋,赛出了好成绩、好茶艺。闽台茶叶同宗源,茶是两岸共同的日常之饮、共同的民族文化记忆,香袭千古,韵味悠然,沁人心脾。从2005年的闽南斗茶到2021年的“两岸斗茶”,茶王赛已经成功举办十六届。

两岸茶人畅叙茶情茶缘,两岸出版业界情系中华。2021年12月2日,第十七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以下简称“海图会”)在厦门市拉开帷幕,两岸355家出版单位参展。自2005年创办以来,海图会至今已在两岸成功举办16届,两岸出版机构累计参展7603家(次),参展图书186万种1048万册,实现图书销售5.7亿元,达成版权贸易及合作项目3634项。

如今,两岸图书出版业的合作,已经从单纯的图书销售拓展到版权交易,甚至内容上的合作。本届海图会首次在会场搭建视频洽谈间,通过视频连线,两岸出版机构实现“面对面”。两岸86家出版社及版权机构参加56场对接洽谈活动,其间,一些图书达成版权输出引进的合作意向,交流成效显著。

2021年12月5日,厦门市又迎来第八届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创论坛。本届论坛是第八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创意文化节(以下简称“大创节”)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峡两岸(厦门)文博会的重要配套活动。当天,来自两岸文创领域的专家、高校学者及大学生代表汇聚一堂,以“与你一起实现梦想”为主题,进行了文创思维的零距离碰撞。

“我们的文创发展已经从线下转到线上,包含虚拟人物、VR、AR的实际运用,我们不得不去想象未来会产生一个元宇宙,那是一个两岸融合的宇宙,所呈现的东西一定是以中华文化为核心衍生出来的。”作为一名在厦门工作多年的台湾人士,亚太青年学院联盟理事长、台湾文化创意交流协会创会理事长段湘麟认为,两岸文创融合并没有因为疫情而受到影响,反而更加丰富多彩,在他看来,两岸文创发展从线下逐渐转向线上,而大陆市场就是呈现两岸大学生文创作品的大舞台。

大创节从2014年开展至今已先后在厦门、台湾成功举办8届,共有超过12500名两岸文创青年汇聚厦门,展览展示、组织收集两岸青年设计作品近1098件,来自两岸169家高校、文创机构签订《支持两岸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展示了海峡两岸高校文化建设的新成果。

演绎一场场文化盛宴,写下一篇篇锦绣文章。可见,厦门与台湾之间的文化交流依然热络,深入各领域。

 

2021年春季学期,颜思齐正式写入国家历史教科书。


通过“线上+线下”联动

中华文化是维系两岸同胞感情的精神纽带,作为对台文化交流前沿阵地,厦门市积极牵线搭桥,做好两岸文化交流大平台。

2021年8月21日,钟鼎礼乐之声再度在厦门市思明区延平郡王祠上空悠扬远播,主祭官厦门郑成功研究会会长郑希远、厦门市台商协会会长吴家莹等身穿古汉服,祭拜郑成功,活动现场通过直播展示两岸颂典仪式盛况,展现同根同源的文化精髓,拉开了“2021郑成功文化节”的大幕。

“希望借此机会让台湾的年轻人明白,两岸同根同源。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奠定两岸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主祭官之一,吴家莹认为,郑成功文化节意义深远,真正体现了“两岸一家亲”,他也期待着疫情早日结束,两岸民间交流早日恢复正常。第五次参加郑成功文化节的台青杨超闳在现场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活动透过两岸联合举办的形式把两岸民众串联起来,既延续了对延平郡王的民间信仰,也增进了两岸同胞的骨肉情缘,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的大环境,阻碍了两岸同胞的便捷往来,却阻挡不了两岸信众共同拜祭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热忱。本届文化节继续发挥“云端”优势,通过微信小程序全景呈现所有系列活动。已举办13届的郑成功文化节,早已成为两岸人民文化交流的纽带与情感交流的桥梁。2022年将迎来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让社会各界热切期待。

四月芳菲,春光灿烂。坐落在厦门市海沧区的青礁慈济祖宫,又迎来了一年一度最热闹的时节。2021年4月18日,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厦门海沧)保生慈济文化旅游节如期而至,来自海峡两岸的800名嘉宾欢聚一堂,共祭保生大帝,弘扬慈济精神。虽然由于疫情防控要求,一些嘉宾不能亲临海沧,但活动人气不减、热情依旧。从另一个角度看,通过“线上+线下”联动,让本届文化旅游节的平台更大、视野更广。

台湾大学教授、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原所长夏铸九在致辞时表示,保生慈济文化凝聚了两岸深刻的情感,两岸民众对于相同的传统文化,表现出了心相系、血相融的情怀,“透过保生大帝的牵线,相信两岸同胞可以越走越近,越走越亲。”

开幕式上主办方宣布,“吴夲”作为保生大帝唯一名讳给予使用。该活动迄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三届,吸引超过100万人次前来参加,其中台湾地区及东南亚各地信众达5万人次。

2021年春季学期,颜思齐正式写入国家历史教科书,无疑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翻开《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第88页,“郑成功收复台湾”中的“相关史事”栏目,我们就能了解到明末对台湾的开发和台湾名称的由来史,以及颜思齐率众开发台湾的史实内容。在台湾,纪念颜思齐的各种活动也正如火如荼进行。例如,云林县政府特别举办为期近两个月的“1621开台四百年大航海时代颜思齐”故事展,展前特别邀请对台湾史素有研究的名作家杨渡纵谈开台四百年。

由此可见,台湾文化是闽南文化的发展和继承,闽南文化成为联系两岸同胞亲情的重要纽带。闽南文化的基础在民间,通过线上、线下等形式加强交流、增进了解,以文化相通助推民心相通。

 两岸文博会是厦门市重要的两岸文化交流活动。


一起期待明天会更好

杨渡是厦门的老朋友,十分看重两岸文化交流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作用,连续两届担任金沙书院两岸散文奖评委会主任,在他看来,散文奖对传统文化的传扬、对地方文化的扎根,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第二届金沙书院两岸散文奖共征集到海内外来稿1041篇,创造了“台湾中国时报散文征文奖”举办40多年来的征稿数量之最。

“金沙书院两岸散文奖连续两年成功举办,意味着这一大型文学类征文评奖活动已开始扎根海沧,并正在海峡两岸乃至全球华语文坛散发影响力与号召力。”金沙书院两岸散文奖组委会主任曹放表示,虽受疫情影响,但本届散文奖来稿数量、质量不减反增,这是两岸主办单位齐心协力、精诚合作的成果,也映射出全球华人对故土乡愁的共同守望、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期盼。

无独有偶,2021年,第十届台海新闻摄影大赛(简称“台赛”)获奖结果在厦门揭晓。本届台赛共收到来自两岸的6775幅参赛新闻摄影作品,最高奖“金浪奖”的桂冠由大陆摄影师吴芳选送的作品《COVID-19重症病房》摘取。在疫情尚未解除的情况下,第十届台赛采用云评选方式,两岸评委分别在北京、无锡、厦门、台北、台中五地隔空评照片。“希望这项海峡两岸摄影比赛,能够持续在两岸间发声扩大影响力,让新闻摄影爱好者,透过这项比赛,能够彼此交流学习,分享观点。让影像文化活动能够更加蓬勃发展,丰富两岸影像历史文化的多元性。”台湾当代摄影家蔡文祥充分肯定本次评选。

回顾2021年,即使有疫情及民进党当局的恶意阻挠,两岸文化交流依然热情不减,不可否认的是,在推动的过程中,有许多困难横亘在前。回到开篇,“难”被选为2021海峡两岸年度汉字。2021,确实挺难,正因为难,我们才要奋进。诚如海西晨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陈炜明所解析,“说难,也不难,面对两岸的未来,我们期望,两岸的人民少些相互诘难,多一些相互理解与包容。毕竟,我们是患难与共的兄弟,我们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生活的艰难,我们要一起扛。让我们一起期待,明天会更好。”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