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让台胞享有家的温暖

来源: 2022-02-18 10:17


“在厦门生活真的有家的感觉!”台胞陈清隆来厦工作生活已经20年了,他的感慨是很多在厦台胞的心声。

在今年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审议确认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涉台部分,提到要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同时要促进社会保障和公共资源共享,支持两岸邻近或条件相当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

这个要求,意味着大陆各个城市在打造涉台公共政策体系上,必须进一步落实落细“同等待遇”原则。而厦门,在服务台胞台商方面,始终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福建、厦门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一直走在前列。各级各部门用心用情坚持以创新务实的服务举措,不断进行创新探索,着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第一站”。

建设载体、创新服务、情感包容,“两岸一家亲”的理念,每天都在厦门这座城市生动演绎着。

紧跟需求出台各项惠台措施

要贯彻好国家提出的“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首先在法规制定上,要时刻紧跟当下社会发展与台胞迫切所需。多年来,厦门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台利民措施,支持台企台胞台青在厦扎根发展。

2021年12月,厦门市出台了《厦门市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的若干措施》,推出8条契合台胞台企所需所盼的措施。这是继推出《关于金融促进厦台融合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大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力度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厦台农业融合发展若干措施》等惠台利民政策,2021年度厦门出台的又一重大惠台措施。

8条措施看似不多,却都契合当下在厦台胞最迫切的需求。事实上,从2018年开始,厦门市积极贯彻中央惠台政策精神,不断出台有助于台胞台企工作生活等方面政策法规,将保障台胞台企享受同等待遇的原则落实落细。

2018年4月10日,厦门市率先贯彻落实中央“惠台31条措施”,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厦台经济社会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推出60条惠台措施(简称“惠台60条”),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待遇。厦门“惠台60条”中,许多举措都属于厦门开拓创新、率先推出的。

2019年5月,厦门出台《厦门市关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若干措施》(下称“厦门融合发展45条”),分为提升厦台“四通”,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造福台湾同胞,为台胞台企提供同等待遇;深化文化交流,增进台湾同胞对民族、国家的认知和感情等3大部分。

2020年2月,在疫情防控最严峻的时候,厦门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指挥部会议专题研究了在厦台企复工复产面临的困难问题,提出十条措施,帮助台企安全有序复工复产。厦门也是大陆在疫情初期,最早推出帮助台商台企解决实际困难政策的城市之一。

2020年2月,厦门还出台了《<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实施细则》(简称厦门“惠台26条”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相关措施的申报、办理程序,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扩大各项惠台利民措施在台胞台企中的知晓率,让广大台胞台企分享大陆发展机遇。

2021年10月,为积极探索厦门与台湾农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深化农业交流合作,在中央“农林22条”和福建省《关于促进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基础上,厦门市出台《关于促进厦台农业融合发展若干措施》,进一步推动两地农业合作。

内容丰富的惠台利民政策,聚焦解决台胞台企普遍关心的问题,令他们更有信心扎根厦门发展。可以说,惠台政策是厦门市提升对台服务水平的一个有效着力点。

 

厦门市台港澳办联合市信访局依托“12345”平台,开通“涉台服务热线”,统一接听和受理各类涉台咨询、求助、投诉、建议等事项。


提供专业“一站式”服务

有了政策,服务自然也得跟上。持续完善涉台服务工作机制,提升服务水平,厦门市在推进惠台利民法律法规政策落实落细上,也有着许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

2021年1月,为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中央对台工作部署和省委、市委的工作要求,厦门市台港澳办联合市信访局依托“12345”平台,开通“涉台服务热线”,统一接听和受理各类涉台咨询、求助、投诉、建议等事项。只要是台胞通过热线找来,工作人员都是热情、热心、耐心听他们的诉求,并帮助他们找到解决之法。一年来,“涉台服务热线”已答复台胞相关问题4000余人次,受到广大台胞广泛好评。

在“涉台服务热线”开通的同时,厦门市台港澳办还携手厦门市行政审批管理局,在8个行政管理部门驻市行政服务中心(分中心)的11个审批窗口,设立“台胞台企服务专窗”,涵盖社医保、公积金、不动产登记、档案、测绘、出入境等方面,统一受理台胞台企审批服务事项。“专窗”优先服务台胞台企,对部门内业务执行通办。自2021年1月1日起,会讲闽南语、熟悉审批业务的“涉台服务专员”上岗,为前来办理业务的台胞、台商、台企提供专业的“一站式”便捷服务。专窗设立后,在厦就业、创业、生活、投资的台胞台商办事更方便更快捷。

厦门市行政审批管理局副局长陈玉辉表示,“台胞台企服务专窗”的设立,是厦门市进一步推进大陆一系列惠台利民法律法规政策落实落细,提升对台胞台企来厦投资兴业、居留生活的服务保障水平和质量,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的重要举措。

“这是真正让台胞台企享受到更加优质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实现‘一窗多办’的愿望。”曾经体验过“台胞台企服务专窗”服务的厦门市台商协会副会长高青卿说,“专窗一切都电脑化、很智能,很多事情一个窗口就可以处理。不会像早期,我们要去不同地方,办理不同的事情。现在这么贴心的服务,我们也觉得这边一直不断在进步,让我们在这边也住得越来越舒服,办事越方便、越顺利。”

如今,厦门市创新推出的为台胞台企“一窗式”服务新举措,已落地到各区。自2021年3月1日起,厦门市各区级行政服务中心也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设立了“台胞台企服务专窗”。

同年4月底,福建省首家设在台商协会的台胞台企服务站——厦门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台胞台企服务站揭牌运作,为台胞集中办理五年期《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等业务。

厦门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的民警介绍说,2020年,厦门率先推出台胞证自助领证举措,获得广大台胞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后来,台商协会提出台胞证即将到期换证的需求,考虑到在厦工作、创业、生活的台胞比较多,台商协会聚集不少台胞,厦门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决定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将服务窗口前移至台商协会,设立“台胞台企服务站”。

在厦台胞可以通过该服务站预约申请台胞证业务,申请后,厦门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民警上门为台胞集中办理,提供填表、照相、快递等“一站式、就近办”服务,并接受台胞关于出入境的咨询,宣传各项惠台政策等,让台胞台企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优质的出入境服务。厦门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也把该服务站作为与台商协会沟通联系的桥梁,为广大台胞来厦投资兴业、居留生活提供良好服务保障。在厦门市台商协会会长吴家莹看来,该服务站3月提出申请,4月就成立,这是厦门对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的具体响应。

 

厦门市设立“台胞台企服务专窗”,涵盖社医保、公积金、不动产登记、档案、测绘、出入境等方面,统一受理台胞台企审批服务事项。

台胞在厦门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台胞台企服务站,体验台胞证办理服务。


各区细化在地涉台服务举措

除了市属部门推出的涉台服务外,厦门市各个区也根据自身特点,推出了自己的涉台服务。

2021年5月28日,是思明区台胞驿站六周年的“生日”。台胞驿站是思明区率先成立的全国首个“O2O”模式(线上加线下)台胞联谊平台,通过“线上朋友圈交流、线下沙龙式互动”的方式,为思明区辖内台胞们搭建起网络与实体联谊平台。

六年来,曾厝垵、沙坡尾、江夏堂等10个特色鲜明、功能各异的台胞驿站陆续成立,为台胞台企提供涉台法律调解、两岸宗亲交流、创业就业辅导等多样化服务。六年来,思明台胞驿站创新系列做法,通过“线上+线下”模式,联动思明台胞驿站秘书服务团队、台胞法律顾问团队、品牌宣传团队、台湾人才服务中心团队四个涉台服务团队发挥“合力、活力、战斗力”,为台胞建立咨询、服务、联谊的一体化、一条龙对接窗口,传播对台好声音,凝聚台胞正能量。

2021年,思明区在探索海峡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了新步伐,依托龙山文创园工业设计中心规划建设7000平方米的“两岸青年心家园”,采用“公益+商业”“大陆青年+台湾青年”的运营模式,打造思明区涉台综合服务体和两岸青年融合发展共同体。

湖里区坚持“以台引台、以台惠台”,秉持着“政府主导、社区主场、台胞主角”的思路,积极探索台胞参与社会、社区基层治理模式。2021年8月,湖里区台胞志愿服务联盟应运而生。该联盟由湖里区台港澳事务办公室联合湖里区台商联谊会共同发起成立,将台湾志工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文化精神与大陆的志愿服务精神相融合,鼓励台胞走出家门、走进社区。截至2021年12月,在湖里,共有15名台胞担任5个街道11个社区的主任助理,20名台胞成为社区发展理事会成员,12名台胞担任小区业委会主任和业委会顾问。

海沧区台港澳办搭建了台商台胞服务站这一创新机制平台,设立在区行政服务中心3楼。履行服务台胞台企、惠台政策兑现和受理台胞投诉求助等三项职能。无论是台胞证丢失补办、台胞子女入学教育,还是工厂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台商台胞服务站来协调解决。海沧区台港澳办工作人员表示,服务好台商台胞就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服务站能够发挥“协调部门、服务台商”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解决台商台胞台企在生活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

集美区采取一系列措施,为台胞台企打造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环境。例如率先全市在区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台胞服务驿站”,聘请3名台籍工作人员“以台胞服务台胞”,全区31个城市社区工作站,均增设了“台胞服务窗口”;成立4人工作专班,实现7天24小时全天候政务服务……集美区还探索将台胞纳入临时救助、入住养老机构补助范围,让台胞共享获得感;设立“涉台检察联络室”,打造涉台司法保障的试验窗口;推动两岸职业资格证书互认,满足台胞教育需求。

 

2021年5月25日,思明台胞驿站六周年庆典暨两岸青年心家园开园仪式于思明区龙山文创园举行。图/思明台胞驿站

厦门市检察机关涉台检察室检察官走访台企。


司法服务保障台胞台企合法权益

说起厦门落实惠台政策法规,就不得不提厦门市涉台服务的又一大亮点:司法服务。从成立大陆首个涉台法庭,建立跨区域的台胞参审制度,到厦门检察院设立涉台检察联络室,聘请台胞担任联络员,厦门市涉台司法工作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大陆前列,着力构建专业化审判、便捷化服务、制度化互助、广泛化交流的涉台司法格局,妥善化解涉台纠纷,打好“台”球,平等保护两岸同胞的合法权益,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持续提供司法保障。

2012年6月,海沧区人民法院率先成立了大陆首个涉台法庭,集中管辖厦门市一审涉台民商事、刑事、行政案件及厦台司法互助案件。对于广大台胞来说,这意味着不管哪种案件,只要是发生在厦门的纠纷都可以在海沧涉台法庭起诉。

2021年5月,海沧区人民法院在厦门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设立“台胞调解员工作室”,方便台胞当事人对案件就近进行调解的需求。该工作室首批聘任5位台胞调解员,可为在厦台胞提供法律咨询、调解服务等,在化解涉台纠纷上有独特的优势。

“台商协会就是台商台胞的家,把台胞调解员工作室设在协会里,当事人来到这里调解,关起门来就是一家人,大家更能感受一份亲情温馨,解决纠纷更容易。”厦门市台商协会会长吴家莹表示,由台胞担任涉台调解员,实行“让台胞服务台胞”的模式,不仅延伸了诉讼服务空间,还拓宽了解决纠纷的渠道,能让台胞台企更容易接受诉前调解,并对大陆的法律政策了解得更加透彻,可以实现纠纷化解能力的提升和促进两岸同胞相互理解的双重价值。

在做好涉台司法服务方面,厦门市检察机关同样也在努力。2018年11月,厦门市检察院出台《厦门市人民检察院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服务台胞台企的若干意见》,从制度上进一步细化包括完善涉台检察联络工作机制等方面的涉台检察工作措施,增强检察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贯彻对台胞台企合法权益的保护,为营造台胞台企放心投资、安心发展的软环境提供司法保障。

2019年以来,厦门市检察机关进一步在思明、湖里、集美、翔安、同安5个基层检察院设立涉台检察联络室,全市聘请10名台商台胞代表作为联络员,不断完善全市涉台检察联络工作网络,形成具有引领效果、较为完善的涉台检察联络工作机制。而厦门市检察院设立涉台检察联络室,聘请台胞担任联络员等涉台检察联络工作机制,也被写入了202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中。

厦门市在强化涉台法制服务建设的同时,也不忘打造涉台法治文化基地,为台胞台商营造健康、优良的法治环境。由厦门市检察机关打造的“厦门台胞台企权益保护法治宣传基地”自2018年启用以来,已接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台胞台商和台湾法律界参访团等各界人士超过400人次。

过去,厦门市对台工作中,常用词是“合作”“交流”,近年来“融合发展”成了热词。何谓“融合”?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同为一家”。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福建、厦门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两个同等待遇”和各项惠台利民政策,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努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第一站”的目标,需要厦门市全力以赴,凝聚两岸同胞智慧,创新服务理念,大胆地试、勇敢地闯,积极落实各项惠台利民政策,实化细化服务台胞的各项举措,真正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