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像不像

来源: 2022-03-28 16:23

文/年月


说起郑成功,大部分人眼前浮现的可能会是这样的形象:身材魁梧、手握利剑,天庭饱满、目光坚定,一抬脚便可跨越海峡,挥挥衣袖就能呼风唤雨……

大将军的形象概莫如此。

我曾在一幅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郑成功弈棋图》前驻足良久,深深地被这幅画的安静气氛所吸引。山岗坡麓,老松树下,头戴墨巾、身着蓝色长袍的郑成功,左肘倚案,右手执棋子,正在案前与人对弈。其气定神闲的书生模样,与我脑海里的威严形象迥异,细细欣赏起这位美男子,他面容清瘦、广额有须、儒士之风扑面而来,我屏气凝神,连啧啧的赞叹声都不敢发出,生怕吵到他落子。然,他暂时停棋,兴许是在聆听军情报告。可见当时战况吃紧,否则将士也不会突然到来禀报军情,打乱延平郡王的弈棋雅兴。但郑成功不慌不忙,棋局继续,其胸有成竹、沉着冷静的将帅气度跃然纸上。

郑成功的画像存世的不多,这一幅是他的军中画家、惠安人氏黄梓所绘。黄梓长期追随在他身边,对他的举手投足、神情气质了然于胸,下笔如有神,这幅画所展现的,也成为后世人眼中最重要的郑成功形象——儒将。

我还很喜欢另一幅与郑成功有关的图,在这幅图上,有在小径上散步的老者、有在松林间下棋的青年,还有在山野里开垦的农民,似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也似一支恬静优雅的抒情曲,不禁令人联想起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虽然画中没有明月、不见清泉,但清丽闲适的意境是何等相通。这幅画叫《台湾行乐图》,“行乐”二字,似乎与一生四处征战的郑成功相去甚远,也难怪对于画中主角是否为郑成功,两岸学者争论不断,如《台海》杂志的老朋友,厦门郑成功纪念馆原副馆长、郑成功研究专家何丙仲先生即直言:“郑成功在台的一年多时间,不要说他缺乏行乐的时间和雅兴,就当时的台湾也不具备让他休闲的条件。”因此他认为,图中行乐的主角不是郑成功,而是其子郑经。然而中国国家博物馆姜舜源教授却不苟同,他从画作风格与背景的一致性认为,《台湾行乐图》也是追随郑成功的军中画家黄梓所作,表现的是郑成功与幕僚们在金门太武山练兵演武之余,闲暇弈棋遣兴情景,画中,他正与卢若腾等好友散步交流呢。台湾学者也偏向于姜教授的意见,他们认为《台湾行乐图》是在颂扬郑成功在台湾开垦的功绩,也暗示环境稳定。从学者们对《台湾行乐图》的争辩,我们能感受到文物的趣味——它虽是沉默的存在,却无声地引领你走向多种可能。

郑成功生于1624年8月27日,卒于1662年6月23日,仅在世38年。可就在这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他却创造了让世界震惊的诸多壮举,在两岸中国人的认识里,他是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而在西方人的眼里,他是远东国际舞台上的风云人物、改变17世纪世界海上贸易格局的航海家和海商巨头。

因为郑成功作为历史人物的无比丰富性,东西方对他的研究从未停止,他的生命很短暂,但他的精神光芒却因时光打磨而更加熠熠生辉。而又因为他在两岸关系上的特殊意义,《台海》杂志创刊十几年来,曾多次对郑成功展开掘进式的报道。其中,有一期,2017年8月号推出的大型封面故事《海上巨贾——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另一面》,我至今难忘。首先,我们没有想到西方学者对他的研究如火如荼,特别是被他打败并驱赶出中国的荷兰殖民者的后裔。当年,何丙仲老师与我们分享了他以学者身份赴荷兰交流访问时的百感交集:“原来西方对郑成功资料的保存,比国内完整丰富许多,研究方向也完全不同。”在这个昔日被郑成功打败的国度,何丙仲惊讶地发现了藏在荷兰国家档案馆中丰富而翔实的郑成功典藏,结识了包乐史、白蒂等研究郑成功的西方学者。何老师不禁回想起几年前,在厦门郑成功博物馆里接待荷兰女王时,她说过的一句话,大意是“郑成功是打败我祖先的,我很钦佩他!”对一个人最中肯最客观的评价,往往来自对手和敌人!

其次,在深挖郑成功的报道中,我们对他的个性特点,也有更细微的感受。比如,我们从《梅氏日记》里看到了1662年1月25日这一天郑成功的表现。梅氏全名叫菲利浦·梅,是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派来台湾工作的土地测量师,在成为郑成功的俘虏后被郑成功留在身边担任翻译,他有记日记的习惯,因而为我们留下了郑成功的另一面。 1662年1月25日,是郑成功与荷兰殖民台湾的最高长官揆一约定谈判的日子,可这一天,揆一背信弃义,没有出现,《梅氏日记》写道:“郑成功击打双拳,口吐白沫,跳动双脚,口里还喊着,我要发炮射击了!”

我们每一次策划郑成功专题,总想让读者认识走下神坛、喜怒形于色的郑成功。

这一次也不例外。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