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考古队里“土”专家

来源: 2022-04-14 14:38


/图 吴建勋

太湖南岸,弁山北麓。

“四年零两个月,今天算是正式结束了。”531日,当长兴碧岩土墩墓群最后一处墓穴清理完毕时,梅亚龙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和长兴县博物馆的考古队员已在此发掘了土墩176个、墓葬900多座。

201631日至今,梅亚龙和易晓玲与其他考古人员一起,在长兴碧岩土墩墓群里共清理出器物9000多件。接下来,等待梅亚龙夫妇的将是漫长而细致的器物修复工作。在长兴碧岩土墩墓群考古发掘过程中,身为农民考古技工的梅亚龙夫妇功不可没。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各地的文物考古发掘也日渐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大大小小考古工地上,至少活跃着5000多名各类考古技工。他们协助考古专家对古代遗迹进行调查、勘探、发掘、测绘、记录、整理,以及对文物进行保护、修复等工作。成为我国田野考古的生力军。

农民考古技工不是考古专业出身,没有编制甚至没有学历,但日复一日积攒的手艺和丰富经验,让他们的“动手能力”往往会超过工地上一些科班考古专家,很多轰动一时的考古发现,都是经他们的手一点一点“挖”出来的。

今年48岁的梅亚龙出生于湖北荆州。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外打工。梅亚龙的哥哥是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高才生,受兄长影响,2001年,梅亚龙被介绍到天津历史博物馆,客串临时性的考古技工。能参与地下文物的抢救,梅亚龙最初只是觉得新奇。不过运气这东西,确实会眷顾有心人。担任考古技工的第二年,梅亚龙随武汉大学考古队,辗转三峡地区考古,在湖北省巴东县旧县坪,发掘了保存完好的唐宋时期山区县城遗址,还评上了当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从此,梅亚龙与考古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3年开始,梅亚龙应聘到浙江省考古研究所从事考古技工,2007年,梅亚龙妻子易晓玲也被吸收进考古队。直到2013年,梅亚龙被长兴博物馆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如今他是长兴博物馆文保部的一员。


田野考古十分辛苦,夏天顶着烈日暴晒,下到墓坑里剥剔器物,一会儿衣服就里外湿透;冬天寒风凛冽,掀开覆在墓坑上的薄膜,到处结满冰花,手指顿时麻木僵冷。但梅亚龙夫妻俩却乐在其中。只有高中学历的梅亚龙,是这片工地上公认的最富有“实战经验”的发掘人。安吉上马坎遗址、长兴七里亭遗址……梅亚龙经历过无数重要遗址考古发现。考古工地上所有技术活,他几乎都会,钻探、发掘、清理、修复、摄影、拓片……庄桥坟、七里亭遗址相关的报告、书籍当中,那些手绘线描的遗址剖面图、器物图也都出自梅亚龙之手。 2012年,梅亚龙在绘制庄桥坟出土的玉石陶器线图时,因为他的细心,在一件舌型石钺上发现了疑似良渚文化时期的原始文字和符号,为研究中国文化起源、发展、演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晴天下工地,遇到雨天,梅亚龙他们便在屋内修复文物。面对修复台上一堆碎陶片,一般人根本无法下手,但梅亚龙却能信手拈来。泥质灰陶的双鼻壶器壁最薄不到一毫米。加之历经数千年,已变成不到一厘米见方的碎块,修复难度可想而知。梅亚龙一边修一边琢磨,遇到难题时及时向专家请教,再有不清楚便查各种资料,凭着执着和倔强,他慢慢掌握了一些诀窍。20年,梅亚龙参与发掘大大小小墓葬1000多座,经他之手修复的器物也有5000多件。

常年在外考古,夫妻俩经常回不了家,一家人也是聚少离多。但梅亚龙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因为每次抢救、修复好一件出土文物,就是给中华民族保护好一份文化遗产。

(该作品获第十届台海艺文类铜奖)

 

>对话获奖者

他是万千农民考古技工的缩影

/《台海》杂志记者 张铮

《台海》:何谓“土”专家?您为什么会注意到这个群体?

吴建勋 “土专家”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他的职业是每天与土打交道;第二层是他们并非科班出身的考古专家,而是活跃在考古队里的帮手,他们的身份多为农民,但在一线的考古发掘上他们承担了很多工作,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但相比考古专家来说,他们又是不太被人重视的一个群体,所以我希望能让更多人注意到他们。


《台海》:农民考古技工与科班考古专家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

吴建勋:农民考古技工的身份比较特殊,他们既不是传统的科班出身,也没有事业编制,多为农民出身的临时工,文化程度不高,长期在考古队工作。我拍摄的主要人物梅亚龙就是这群农民考古技工中的一分子,但他非常专业,对考古行业充满热情,在考古队里大家也将他视为一位专家。

《台海》:在跟拍田野考古的过程中您有怎样的体会?

吴建勋:考古发掘工作多在野外,决定拍摄这组作品后,我经常往考古工地跑。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总能看到这群考古技工们做着不同的工作。考古挖掘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拍摄难度也很大。白天他们多数时间在野外考古,下雨时则在室内做文物修复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拍摄,我深刻体会到了他们工作的不容易,文物光环的背后藏着许多人不辞辛劳的努力。对于考古发掘来说,他们的确是一群默默无闻的人。



《台海》:为什么选择拿这一组作品参加台赛?

吴建勋:去年正好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节点,我觉得以影像来关注考古挖掘工作,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视角,尤其是关注到农民考古技工这样一个不为人所熟知的群体。事实上,全国的考古技工数量是非常庞大的,至少达到数千人,但很少有人去记录他们,这是很可惜的。


《台海》:您感受到梅亚龙是个怎样的人?

吴建勋:梅亚龙对考古工作与传统文化充满热爱。尽管他没有接受过传统的考古专业教育,但专业程度令人钦佩。他会画图、拓片、现场考古,几乎所有的技术项目他都轻车熟路,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平时与他对话,也能感受到他对考古的痴迷。

《台海》:在拍摄过程中,您对哪个画面印象深刻?

吴建勋:印象最深的是梅亚龙站在长兴博物馆里看着每一件文物的画面。由于博物馆里的很多文物都是梅亚龙挖掘出来的,他静静地站在那里的时候,仿佛穿越了历史,用自己的方式在与一件件文物对话,非常打动我。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