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陈文令: 金谷溪岸造梦人

来源: 2022-05-07 22:07

/王海青


源远流长的西溪水滋养了陈文令的成长,更启发了他的艺术创作,西溪是养育他艺术成长的母亲河,他的很多艺术灵感和灵性来源于这条母亲河,在世界兜兜转转,他又回到了西溪怀抱。而今他计划在西溪金谷溪岸上打造面积30亩的总体艺术项目,安放自己的一段梦境,给家乡贡献一道风景。

 

西溪,是福建安溪第五大支流,穿山过岭,一路跋涉,静静流淌千百年,滋润村舍沃野,但在春天里被自己的子孙掘沟引流、据岸造景,还是史上第一次。

 

溪流映照的风景

202111月开始,陈文令在老家泉州西溪金谷龙安桥附近绵延300米的溪岸上展开大地艺术创作,率领15个工人、一台吊车和两台挖掘机日夜工作,砌河岸,造戏台,塑景观,立雕塑……热火朝天,陈文令最有代表性的8件雕塑作品《仰望星空》《行走的人》《羞童》等在地性艺术创作作品被竖立在岸基上和溪流里。

8件雕塑体量各异,最高近9米,一般高度在3米以上,有的是铸铜烤漆,有的是镜面不锈钢结构,一些书法刻石及各种功能设施逐步到位。欢唱的溪水倒映着斑斓的色块,连绵的山峦点缀着艺术品的线条,古老山村因为当代艺术品的介入第一次发散出艺术气质,风姿招展。

营造溪岸景观,陈文令不是没有疑虑。文化艺术界有“恩格尔法则”一说:偏远乡村不宜建设大型文化设施,因为没有持续的文化消费能力,文化“内循环”难以形成,从而导致项目建设落败。接下来发生的家园故事打破了成规,坚定了陈文令的决心:2020年春节,当图纸在逐步变成景观时,西溪两岸的孩子们小鸟入林般急不可待蜂拥而至,把景观地带当作玩乐“游戏场”,看看见所未见的雕塑,摸摸流光溢彩的不锈钢艺术品,爬爬竣工的景点拍照发朋友圈,山村的孩子第一次接触到鲜活的当代艺术品,他们的课余饭后瞬间被艺术趣味点燃了,快活、轻松、有趣,有的孩子不畏春水乍暖还寒跳进溪里游泳,有的孩子拿来自己的玩具在溪里漂流,有的邻居把茶桌搬到了溪流中央的石头上泡茶,把自己变成风景里的一部分。

村里年轻人发在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兴媒体上的图片和短视频引来山呼海啸般的点赞和评论,四面八方的人流循迹而至,西溪两岸人潮如织。内行看门道,外行凑热闹,国内乃至国际艺术界的同行给陈文令肯定评价,景观建设的专业性和在地存在感以及与当地文化深入的融合性得到了专家首肯。艺术终究是为人服务的,在地建设目的是造福桑梓,坐在溪岸的岩石上,看作品融入西溪,听溪声相伴人流,体味乡亲内心的喜悦,陈文令放心了:当代传播手段改变了传统“时空”概念内涵,消弭了“空间”隔离感,乡村偏远的空间劣势被先进传播手段打破,当地村民和传播信息覆盖范围内的朋友同时享受着安溪大山深处的艺术景观带来的快乐,陈文令知道:好的内容一定有刚需,只要把景观造好,一定有人喜欢、欣赏并即时传播。同道者不以万里为远,为了深爱的家乡、身边的乡亲和天下知音,一定要把手上的项目做好。

不过还有个纠结挂在陈文令的心头:到底给景观起个什么名字。来玩耍的孩子们都把这里当作“公园”,家长也都口口相传说“文令老师在造公园”。有的朋友建议叫“石跳钉艺术河滩”,强调景观的艺术性和本土元素,“石跳钉”是景观里的一条水中石径,极具本土文化特征,强调景观的作品属性并能明确景观的核心内涵。还有人建议叫“陈文令艺术公园”,力主建立常态性个人作品展示空间,把景观打造成陈文令作品展厅,把景观确定为当地艺术展示展览空间,强化景观的市场属性。众说纷纭,都有道理,最终,旅法华人艺术家王度先生建议用“金谷溪岸”,简约而模糊的一个名字,陈文令觉得这个名字特别适合现在用,“道可道非常道”,他到现在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把这个景观做成什么样子,他心里唯一明确的是:捧出一腔爱国爱家乡爱艺术的心愿,自己投资,综合运用当地基础地貌和本土建材,建设一个与家乡原生环境相匹配的景观,依水设景,叠山造园,亲水亲人,自由创作。

 

随心所欲的造梦者

可以说,“金谷溪岸”景观建设是陈文令长期以来艺术实践和思想的延续,是他处理艺术与环境关系的又一次尝试,或者说,这个景观是陈文令艺术实践的一次分段性检阅和阶段性小结。

回望陈文令艺术历程,他的艺术历程是不断地蜕变和超越自我,是在一次接着一次的华丽转身中启程并完成。无论艺术上如何求新求变求突破,对闽南本土文化元素的留恋、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思考、对前沿艺术潮流的把握以及保有持续的敏感和创作力,都是陈文令艺术发展的动力。他似乎都在处理自己与家乡、与周围的人、与世界、与大自然的关系,保持自己与内心和谐的呼应。陈文令的艺术实践和思考有一个坚实的立足点:民族文化,这不仅给陈文令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更确定了他永远脚踏实地,也决定了一个基本事实:陈文令永远在自己和家乡之间自如来去。

陈文令1969年生于安溪,1987年考入鼓浪屿工艺美术学院国画专业,1993年去中央美术学院深造,2007年获得中央美院艺术硕士学位。专业的学术背景、闽南人坚韧不拔的气质和天赋异禀决定了陈文令艺术实践与理性思考的前景和后劲。最早让厦门人认识他的,并非他毕业后在鼓浪屿做木雕创作,而是2001年在厦门曾厝垵沙滩上以大海、沙滩、蓝天为背景举办海滩雕塑展,一百多件“小红人”得到了艺术界的关注,大海、沙滩与作品的关系被陈文令拿捏得恰到好处,而“小红人”或喜悦或惊悸的表情仿佛是对外部世界的反应,那也是陈文令面对世界的表情。

接着,陈文令的“小红人”受邀参加广州的三年展览,当他带着作品来到展厅时,所有展位都已被占满,陈文令绝望地环顾周围,突然发现有个“喷水池”,他把一排“小红人”放进喷水池,这一“绝处逢生”的惊艳亮相引起了艺术界的关注。广州展览的成功表现引起北京“红门画廊”布朗先生的注意,2004年陈文令受邀到北京红门画廊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驻地创作,并以此为起点开始了他在北京的发展,一场艺术远征从此起步。

截止到目前,陈文令已经到国际上20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参加过很多次重要群展或个展,是国内外雕塑届重要的艺术家,也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拥有意大利佛罗伦萨国立艺术学院荣誉院士、中澳艺术大使等诸多角色。无论是在北京今日美术馆,民生美术馆的展览,还是在澳大利亚帕斯国际海岸雕塑展、加拿大温哥华双年展,陈文令的所有展览都很好地运用环境因素,表达他对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表现出他对社会环境的介入与看法。

陈文令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新冠疫情改变生活自然是他必须表现的。2020年,陈文令被疫情困在福建老家,他以“每日一顶”的方式创作,用自己的光头顶各种物件,记录了他在新冠疫情期间的生活状态,表达对疫情下生活的关注,并在2021年举办了一次摄影个人展览,这个展览最重要的意义是表达了人与当下社会事件的关系,体现了陈文令作为敏感性的艺术家在特定时期里的创造力。2021年,陈文令还进行了一次期待已久的远足,自驾3000多公里到西藏,一路行吟一路歌,延续了“每日一顶”的创作方式。

持续的新冠疫情影响到他在世界各地的展览和交流活动,2021年回到老家过年,陈文令决定利用这段难得的回乡时间给母亲奉献一组作品。在当地政府支持下,陈文令拿到300米溪岸,政府给予比较宽松的政策支持,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秉持符合每个人生存尺度的法则,陈文令的创作随心所欲。和当地协商后确定因地因材因势创作在地性艺术,这是由艺术家创作的公益性艺术项目,艺术调性上呈现既地方又国际的艺术走向,艺术景观环境力求舒适又安全、实用又艺术,做一个人与各类生物能够亲近溪水的艺术工程。陈文令希望做一个具有个人风格、时代特征的艺术项目,献给故土,献给母亲。

 

面向大海的弄潮儿

2022年春节,陈文令很愉快,不仅是因为“金谷溪岸”景观工程进展顺利,他与母亲及家人过了个团圆年,世界各地的朋友通过互联网随时联系,虽然有几个约好的大型国际展无法参加了,坐在西溪岸边,陈文令惊叹故乡巨变,自己是用新的姿态和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眼前的西溪源起青山流入晋江最终汇入浩瀚大海,把家乡和世界连在一起。自己少年离家出游,空间上离开了家乡,其实从未离开,现在建设“金谷溪岸”并非回归故乡,仅仅是远行路上的一站而已,在当代,自己和故乡都早就融入世界,所以,陈文令反复向自己发问:如何把“金谷溪岸”打造成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艺术作品。就在春节后,2022年世界建筑界的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授予来自非洲布基纳法索的建筑师凯雷,陈文令在凯雷身上得到两个启示,一是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弘扬,二是创作具有世界意义的民族艺术,他认为,当代中国艺术家必须立足民族、面对世界,中国艺术家也应该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寻找到自我定位。

对世界艺术发展趋势的关注和研究,一直贯穿于陈文令艺术创作实践中,用国际眼光审视自己的创作,结合时代需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作品,这是陈文令艺术思考的基础,“笔墨当随时代”,陈文令是一位具有强烈时代感的艺术家,关注当下、反映时代精神、回应时代要求是他创作最重要的创作理念。建设“金谷溪岸”首先是要保护环境,为此,他的取材都是当地地域性材料和景观,充分利用地表已有地形。表现出对家乡和故土的爱护和尊重,也是因为材料和景观的可亲近性,带来了欣赏者的亲切感,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

陈文令表示,这些项目建成后要移交当地政府管理,造福桑梓。这个项目与乡村振兴战略相配套,是陈文令最大的愿望。项目目前是属于个人投资,期待将来得到政府和各界人士更多的支持,期待把它建设成具有典型性的综合配套的乡村艺术公园。“金谷溪岸”不仅有300米溪岸,还有相配套的古老的防浪护坡、废弃的厂房、农田、树林和蜿蜒的古道,他要综合利用这些地面遗存,把“金谷溪岸”打造成具有独特文化语言的综合体。

强调“金谷溪岸”的社会使用价值,始终是陈文令的一个追求,只有更多的人走进来,“金谷溪岸”才更有价值,如何吸引更多的乡亲走进“金谷溪岸”?在景观带里有一大片一百多年的荔枝林,年年大丰收,他在建设中完好保留了荔枝林,还在林中铺设了道路,设置了照明系统,今后每年要在荔枝收获季节做一个荔枝艺术节或丰收季等艺术活动,把农业业态引进艺术景观中。景观区还会有新建的娱乐区域,供人游乐,还要有很多艺术产业化发展的机会。等到艺术区建成了,这里一定很热闹。

陈文令对自己的作品非常自信,自信中国艺术家能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他要采用古代的“道教精神”,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和叠山造园的自由表达,既民俗又精英的国际化艺术语言。景观建成后可以作为一个永不落幕的“陈文令个人作品展”来实施。整个艺术景观区充满着几十年的艺术探索的腔调和特质,欣赏者身临其境的时候瞬间能够感受到陈文令总体艺术的存在,整个“金谷溪岸”是一个超大型的大地艺术作品装置,这个作品也是在大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西溪中间有很多巨石,已经被设计成戏台,可以唱南音也可以放电影,陈文令还有个专门的设置,就是可以做葬礼,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可以在这里跟亲人和故乡告别,大家在他身边烧纸、唱歌、哭泣和祭奠后送别,巨石还可以作为远方或南洋去世的宗族亲人招魂台,升起经幡,点上烛火,召唤思念故园的灵魂回家。

每当干活累了,陈文令会招呼大家躺平在溪岸上休息,吐纳着故乡的气息,蓝天上的白云还是像童年时代一样从头顶飘过,陈文令总觉得这片美景不能独享,要介绍给世界各地的朋友来分享,陈文令有一种把家乡介绍给世界的冲动,在他看来,家乡美丽应该让世界知道,当代中国人应该有这份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