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从餐桌到产地 吃当季食在地

来源: 2022-06-06 17:29


我们一直相信,呷素这件事,是要有品味的。品味的来源不在于去了哪间高级餐厅,或吃了什么昂贵食材,而是能够清楚地知道,吃进去的是什么?食物又是何如被孕育出生的?跟着素食餐厅主厨们的脚步感受他们搜寻、挑选、演绎食材的逻辑与过程。

 

30年来用仙景芋不曾中断过

南普陀素菜馆的芋泥为什么好吃,厨师长张弋给出了答案,因为食材好。自从30年前选用仙景芋后,至今不曾中断过,由它做出来的芋泥,曾获得全国“金鼎奖”。而只有在厦门集美区灌口田头村仙景、大岭、洋坑三社,才能产出这种“香、粉、松、酥、绵”五感俱全的好芋头。

仙景芋早年在田头村仙景社种植,也因此得名,后因市场销路好,种植扩展到整个田头村。田头村村委会主任林锦辉说,几年前,村集体牵头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并注册仙景芋绿色食品商标。自此,仙景芋开始销往全国各地,芋头收购价也由每公斤2元提高到8元。经粗略计算,全村芋头年销售量便达到10万公斤。

仙景芋具有个头大、营养价值丰富、粉含量高、松、香、酥等特点,深受海内外食客喜爱。仙景芋的栽培历史还可追溯到清光绪年间,已有百年历史。

提起仙景芋,田头人都是一脸自豪。能种植出这种高品质的芋头,首先和田头当地的水土有关——集美区田头村仙景社山清水秀,远离嘈杂的城区和工业区,北靠山地,土壤质地独特,同时引用山泉灌溉,水质无污染,辅以芋稻轮作栽培模式,以有机农家肥为主,应用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绿色栽培技术,使得芋头高质高产,品质优于其他地方,具有单株母芋个体大、营养价值丰富、粉含量高、品质好、酥松、味香浓等特点,既可当主粮,又可加工成多种美食菜肴。

据林锦辉介绍,仙景芋生长期长,营养积累丰富,单株母芋个体大,淀粉含量高,口感酥松、味浓香、柔嫩适口,已成为闽南传统名菜,是厦门南普陀素菜饮食主要原料之一。以其为主要原料的厦门南普陀芋泥早在30多年前就获全国“金鼎奖”。

 

吃山泉水长大的茭白

择水而栖是人类生存的本能,从厦门同安区高山奔腾而下的西溪、东溪、官浔溪、埭头溪等,干流总长117.28公里,为早期生活于此的人们提供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泉。吃着山泉水长大的汀溪顶村、堤内茭白,素有“美人腿”的美誉。这里甘甜的泉水,不但滋养着质朴真诚的人们,似乎也让这里的美食充满灵性。这种泉水中生长的神奇蔬菜,搭配任何一种食材做出来,味道都异常鲜美。在顶村党支部原书记马铭飘的记忆中,以前妈妈总是会在夏季用茭白给他们做各式好吃的菜肴,那种煎炒的过程中散发的清香,真是令人沉醉。

据中国古史记载,茭白由来已久,却是当粮食培养。我们如今说五谷杂粮,可唐代以前,说的是六谷,“稌、黍、稷、粱、麦、菰”,最后的“菰”便是茭白的籽粒。唐代有很多盛赞菰米饭的文章,当年长安人称为“雕胡饭”,李白曾诗曰:“跪进雕胡饭,月光照素盘。”意境相当美,可见“菰米饭”那是唐人美食中的白月光。

城市因水而兴,水流孕育了城市文明,同时见证了城市的发展。绵延东去的九龙江,是福建省第二大河流,干支流总长1923公里,流经龙岩、泉州、漳州、厦门四市,流域面积14741平方公里,是闽西南重要水源。作为四地供水来源地,其生态环境也是绝佳的。闽南人得以在宽广壮阔的九龙江寻求心境的平和宁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九龙江滋养下,文脉与生态,自然与水,尽数呈现,而闽西南丰盛的果蔬物产等,也得益于这一方水流的孕育。

为了保护闽南这一水源地的生态,延续物产非富的更多可能性。2020年,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协同泉州、漳州、龙岩市人大常委会分别提交了《关于加强九龙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决定》。四市的《决定》主要内容一致。2021年1月21日,福建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批准了四市的《决定》,这是福建省开展协同立法工作的首次尝试。

 台湾表演艺术团体在池上稻田上载歌载舞庆丰收。图/王国明

霜打的高山芥菜最甜了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过去人们盘里的食物随着春夏秋冬变换。直到冷藏和空运出现,全球互通有无,再加上农业技术不断精进,蔬菜水果也越来越看不出四季之分。全球化的影响好坏参半,五花八门的食物打开了我们的眼界与味蕾,却也让我们忘了遵循自然饮食的道理。素食提倡买在地、吃当季,并让其成为一门显学。

俗话说:“霜打的青菜分外甜”。“菠菜、芥菜、茼蒿、油麦菜、白菜、菜花,还有萝卜这些菜,打过霜后吃起来特别甜。”张弋说,芥菜、菜花没被霜冻之前,是带点苦味的,入冬打了霜之后,一点都不苦了,即便只是放锅里一烫,味道也不错。

为什么霜打过后的蔬菜会特别甜呢?原来,霜是水汽在近地面层的空气里形成的。当近地面气温足够低,接近零摄氏度时,水分就会从空气中析出,附着在地面上一些物体表面,形成一层白色的霜。“打霜菜”好吃,是因为在有霜的季节里,菠菜、花菜、萝卜、白菜等蔬菜,为防止自身的细胞被冻坏,会调节植株内的成分,启动自己的防御机能,以“自我保护”。

据了解,不少青菜中含有淀粉,淀粉不甜也不溶于水。霜出现后,青菜里的淀粉在植株内淀粉酶的作用下,由水解作用变成麦芽糖,又经过麦芽糖酶的作用,变成葡萄糖。青菜细胞液中增加了糖分,细胞液就不容易遭受破坏,青菜就这样建立了自我保护机制。

蔬菜被霜打过,霜要融化成水再蒸发,水分蒸发后,菜叶有轻度萎蔫的现象,因此经过霜打的菜叶子更绵软。

洪大哥在同安小坪种植了一片芥菜,每年到了12月底前后,只要遇上晴朗、无风也无云的天气,夜里就会有霜,到了清早,落在菜叶子上的霜白白的一层。为卖个好价钱,有些种植菠菜、芥菜和萝卜的菜农,特意等到霜打过后再采摘。每年冬天,打过霜的同安小坪芥菜也就成了南普陀素菜馆的首选。

好环境造就了大芥菜好的品质。据悉,芥菜喜凉湿润,忌炎热、干旱。小坪山清水秀,地处丘陵山区,四周都是密林,阳光日照基本上在上午9时到下午4时,与大芥菜的生长特性不谋而合。

小坪村位于海拔500米以上的山上。据洪大哥介绍:“我们村昼夜温差很大,常常清晨是零摄氏度左右,到了中午就有10多摄氏度。这样的气候种出来的芥菜特别甜。加上早上打了一层霜,芥菜更甜更软了。”不过,他说当温度降到零下2摄氏度,霜太大的话,大芥菜会有被冻坏的风险。

充分享受大自然的馈赠是农人的智慧。早在20世纪80年代,小坪的农民就开始种植大芥菜。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种植。多年的种植经验,让农民有了一套成熟的种植方法,“每个村民都是种植大芥菜的‘专家’。”

选种、施肥、收成……每个步骤都需要花心思。目前小坪村主要种植的大芥菜品种为“台湾芥菜”,这个品种的芥菜水分很足,纤维少,吃起来又脆又鲜嫩,让人吃过一次就很难忘记。而村民种植大芥菜的过程中施用的都是有机肥,浇的是山上流下来的泉水,即使防虫也是使用诱虫板这种物理方式进行。

蓝天之下见不着一朵云,青山环绕,在一片绿油油的芥菜田里,小坪村的农人们抱着四五棵大芥菜朝着我们走来。洪大哥说:“这片地上半年种的是丝瓜,中秋节前后,我们就开始种植大芥菜了。”因为菜品质好,每年都有固定的收购商向洪大哥收购大芥菜。每年冬季时节,芥菜成了很多素菜馆里最受欢迎的食材。

 

友善农耕让稻米更香甜

台湾池上平原的地属黑土,是黏质性佳的冲积土壤,富含矿物质。再加上池上位于花东纵谷最高处,有来自新武吕溪及秀姑峦溪的好水,天然无污染。而且平均海拔2700米以上,日夜温差大,日照短,造就了较长的结穗期,用台农张尧城的话来说,大器晚成,于是米粒也更为饱满。池上米因此声名远播。

除了天然优势,努力更重要。种稻达人刘耿均,清晨5点多开始,就跟妻子一起,给稻田喷营养剂。30多年种植经验的他,说起种稻一套一套的。要种好稻子,有三点:第一,你要知道你的稻子它缺什么,你就要给它吃什么;第二,你要知道它缺多少,你就给它吃多少;第三点就是,你一定要很努力,像照顾自己的小孩一样去照顾它,你不可以懒惰,不可以马虎,这样水稻它也是最容易照顾的,如果你用心去照顾,很认真去照顾,它会表现很好给你看。

“以前说实在的,我们很愧对它,一直好像是压榨,现在真的要回馈它一点。”刘耿均感慨道。

友善地对待土地,是池上乡稻农的共识。近几年来,种植有机米的农民愈来愈多了,更多的农民投入有机栽种的行列。现在地里不洒农药、不用杀草剂、不用化学肥料,都是用有机资材,像是有机肥料,用手工去除草。一旁的农妇肖阿婆说:“早上我就来除草,采用人工除草,虽然辛苦点,但环保。”

种稻达人吴阿森透露,种了几十年稻米,他的脑中已经形成了一张稻谷种植的时间表。“种稻就像养小孩,冷了给孩子添衣,饿了给他吃饭。一定要把稻子当作宝贝一样,才能够种出好稻。”从小到大,稻米都是吴家的生计,因此吴阿森从小就被灌输一米一粟来之不易的观念,从不浪费一粒稻米。正是有着这样的态度,他的“孩子们”得到悉心照料,能够在竞赛中屡屡脱颖而出。

目前,池上约有1600公顷的稻田,农民总数600户以上,平均一户人家约种2.5公顷的地,其中约有135公顷土地栽种有机米。如今池上有机米不仅销量增,价格也是全台最贵的,一斤未脱粒的稻谷要15元新台币。

翠绿的稻田上,丝毫看不到农药瓶、肥料袋等杂物,异常整洁。记者留意到,不少燕子、鹭鸶低飞盘旋在刘耿均的稻田上空,难道它们嗅到了稻米的香味了?

先天环境加上辛勤劳作,池上所生产的稻米,一直在市场上有很好口碑。其实,为了找回失传已久的古早味米香,农民毅然实施“阳光法案”,改用传统的人工日晒方法晒杀谷子,让米宝宝重见天日,摊开在太阳底下做日光浴,经过阳光的洗礼,得以重现古早时期的米香。

重拾老祖宗的方法,代价不小,用现代机械烘干稻谷只需一天的时间,采用传统日晒却得花上6—11天,农民除了在日正当中勤劳翻晒谷米,还得看老天爷的脸色。全日晒的稻米,因为干减速率减慢,不但颗粒饱满、新鲜度高、保证更多养分外,口感也更Q、更黏,米香也更加浓郁。

从产地到餐桌,从哪里长出来,就会有哪里的味道。有了好米,除了做成便当,不少在地咖啡馆、民宿,借由池上妈妈的创意跟手工,将池上米变成一道道精致可口的点心:福吉园的池上米寿司、晒谷场的米面包、全家福的米粽子。令人回味无穷的是晒谷场的桑叶米蛋糕,桑叶茶磨粉后,再加上自家的碎米做成的桑叶米蛋糕,配上桑叶茶,真是绝配。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