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专访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晓峰

来源: 2022-07-11 15:45


闽南的历史,是不断走向海洋的历史。厦门向海而生,以港立市,凭海发展。自明清以来,厦门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海上贸易基地和中华文化向外传播的重要枢纽,船行帆影里见证着厦门的发展、闽南人的敢拼会赢,也留存着许多生动的海洋人文故事。而“厦门号”的故事,是这万千故事中的一枚缩影。

“厦门号”的故事,是如此打动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原副主任、闽南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林晓峰的心,林晓峰认为“厦门号”对于深化当代闽南文化精神,丰富当代闽南文化内涵有不可多得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他一心想在“厦门号”一百周年时为“厦门号”做点什么。在他长达一年持续不懈的推动下,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今年初就开启了“厦门号”扬帆美洲一百周年系列活动,首先是与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厦门日报社联合举办“鹭岛再扬帆”主题征文活动,并获得广泛参与;5月15日上午,又在主题征文的协办单位集美鲸探海洋科普研学基地举行征文颁奖活动和座谈会;5月17日,“百年再启航 扬帆新时代——“厦门号”扬帆美洲一百周年学术交流座谈会”终于在“厦门号”从厦门港出发一百周年之际在其诞生地沙坡尾隆重举行。

《台海》杂志专访林晓峰会长,从闽南文化传承与发扬的角度出发,探索我们应如何以纪念“厦门号”扬帆美洲100周年为契机,再次起航,助力厦门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丰富闽南文化当代内涵;更好地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厦门号”承载着丰富多彩的闽南文化

《台海》:“厦门号”的故事背后,反映了闽南文化的哪些特征?

林晓峰:闽南文化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最重要的特征是它的海洋性。小小的“厦门号”所承载的却是几乎涵盖了闽南海洋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我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厦门号”承载着闽南渔业文化。沃德太太生于疍民家庭,渔业捕捞的生产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活习惯、民间信仰、文化追求都在“厦门号”上留下烙印。其次,“厦门号”承载着闽南船舶文化,发明于闽南地区的福船是我国远洋船舶最杰出的代表,同安梭船更展现了闽南造船技艺之高超,而“厦门号”木制无动力帆船就诞生于这片造船工艺早已领先世界的闽南沃土上,无不体现对传统闽南制造工艺的继承与创新。再次,“厦门号”承载着闽南航海文化,天象、海象的观测智慧,指南针、水罗盘的使用技巧,茫茫大海上饮食与补水的挑战,如果没有闽南航海文化的熏陶与积淀,断难穿越18000英里的惊涛骇浪。除此之外,“厦门号”还承载着港口文化、海商文化、华侨华人文化等闽南海洋文化,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与深深思索。

《台海》:除了值得传承和弘扬的闽南海洋文化,“厦门号”还有哪些我们内化的精神力量?

林晓峰:色彩斑斓的闽南海洋文化,无论哪个面向,其共同的文化基因都是闽南人的拼搏精神。具体到面对危险时的无所畏惧,面对未知时的勇往直前,面对困境时的置之死地而后生!闽南人的拼搏精神,可以说是“厦门号”乘风破浪的精神旗帜。

 

更好地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台海》:两年前,您第一次读到“厦门号”的故事。一年前,您开始与各界人士积极推动筹办纪念活动。这一活动的举办,对于加强厦门与世界的联系有哪些作用?

林晓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应该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人追求的目标,也应是各国政府努力的目标,更需要地球村每个人共同奋斗。

“厦门号”的主人是中国姑娘与外国船长的结合,他们与3名船员驾着船航行18000英里,停泊许多港口,积极传播“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和“爱拼敢赢”的闽南海洋文化,与所到之处的不同肤色、别样文化的人们结下深厚友谊。可以说,“厦门号”的壮举已蕴含着中国人“以和为贵”“以和为美”的博大情怀和闽南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文化基因。

纪念“厦门号”100周年,有助于我们大力提倡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是世界各国政府应努力倡导的,而且还应该是地球村广大民众主动、自发践行的。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

厦门市目前拥有21个国际友好城市、14个国际友好交流城市、15个友好港口,与世界命运与共。纪念“厦门号”100周年能够更好地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厦门这座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召开纪念“厦门号”100周年座谈会,意义非凡。

进一步丰富当代闽南文化内涵

《台海》:纵观古今,请您谈谈闽南海洋文化在世界海洋文明中的地位?

林晓峰:闽南人以海为田、向海而生,从而推动了港口的发展。先是宋元时期的泉州刺桐港,曾经是世界最大的港口,创造了许许多多彪炳于世的海洋文明。继刺桐港之后崛起的明代漳州月港,打破明王朝的海禁,勇于迎接大航海时期经济全球化第一波浪潮,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港口,创造了克拉克瓷等传播世界的物质文明,推动了中国海洋文明的创新发展。清以后,厦门港崛起,成为闽台对渡的唯一口岸,而今,厦门港跻身全球第14大港口。可见,海洋文化是闽南文化最主要的辨识度。

《台海》:纪念“厦门号”100周年,不只是为了回顾,更是为了发展。谈谈“厦门号”再启航将如何进一步丰富当代闽南文化内涵?

林晓峰:当我们站在这个世界大港回望100年前“厦门号”的壮举,我不禁感慨,向海而生的勇气、胆略与智慧早在一百年前,已深入到最底层的民众中。闽南文化滋养着闽南人,给予我们一次次向海而生的勇气与力量,而我们闽南人的一次次出海,一次次远行,一次次壮举都将进一步丰富当代闽南文化的内涵、推进当代闽南文化的创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嘉庚精神、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这是一种时代的精神。其诞生的土壤是闽南海洋文化,同时,它们又升华为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为丰富当代闽南文化添砖加瓦,又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做贡献。

正所谓,“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