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厦门号”100周年学术座谈会厦门召开 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主办 台海杂志协办

来源: 2022-07-11 16:19


文/《台海》杂志记者 张铮

久雨初晴,天朗气清,是一个适合启航的日子。5月17日,“百年再启航 扬帆新时代——“厦门号”扬帆美洲一百周年纪念学术交流座谈会”在厦门思明区沙坡尾世茂双子塔康莱德酒店举行。本次座谈会由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主办,台海杂志社参与协办,是一场关于生命与海洋、关于文明与互鉴的学术交流。

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原副主任林晓峰,厦门市原副市长、厦门市政协原副主席潘世建先生,著名海洋科学家洪华生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戴民汉教授,著名人文历史学者陈支平教授、王日根教授、戴一峰教授、林德荣教授、张先清教授、邓文金教授,美籍学者潘维廉教授,闽南文化研究专家陈耕、陈复授,以及船舶造船专家、收藏家、文旅影视人士等计50人出席了会议。如此“大咖云集”,是为了纪念一艘一百年前从厦门港启航开往美洲的船。

“‘厦门号’的壮举蕴含着中国人‘以和为贵’‘以和为美’的博大情怀和闽南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文化基因。”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晓峰表示,纪念“厦门号”100周年是为了更好地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将进一步丰富当代闽南文化内涵。我们期盼厦门在引领当代闽南文化发展方面,做出新的贡献。

座谈会上,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陈一端展示了收藏在该院船模博物馆的“厦门号”木质船模。同安锡雕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郑天泗向林晓峰会长赠送了为“厦门号”100周年特别制作的“厦门号”锡雕模型,林晓峰会长随即将锡雕转赠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与会人士以“厦门号”为折射点,多维度阐述了“厦门号”在港口航海、造船工艺、地名文化、形象传播、符号价值等方面的意义。

厦门市海洋发展局作为主要支持单位对此次研讨会予以大力支持。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民盟厦门市委等单位热情支持。

本次研讨会由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文旅学院、厦门蓝海行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嘉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承办。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闽南师大闽南文化研究院、闽南师大商学院、民革厦门市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台海杂志社、海上丝绸之路茶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新格文创等单位协办,《1922“厦门号”的故事》译者詹朝霞担任本次座谈会特邀策划人。


潘世建:

智慧续写海洋传奇


一百年前厦门就能够造出一条跨越大洋的船,我认为厦门人真的很了不起。“厦门号”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一艘船,它横空出世的背后是中国悠久的航海历史,是我们厦门人自古以来对海洋的热爱。很难想象,一百年前Amoy”的诞生之地其实是一个很简陋的沙滩地。但厦门人用智慧的力量造出了这艘远航的船,这不仅是厦门人、闽南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

在接触很多年轻人后我发现,新一代对厦门海洋文化的了解少之又少。在回顾、宣传我们100年前的“厦门号”时,千万别忘了我们今天共同站在这里的责任。在厦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我们留下了很多与海洋有关的痕迹,除了100年前远航的“厦门号”,还有为纪念2011“厦门号”环球航行的无畏精神所建的永镇海疆广场,同时也修复了沙滩、保护了海洋。因此,我们不仅仅要回头看,更要朝前看,为中国走进新时代贡献海洋文化的力量。


戴民汉:

走得更远、更稳、更好


第一次听到“厦门号”的故事,我就成了它的“粉丝”。“厦门号”是一艘典型的无动力帆船,大约二十米长,这么一个纤细的身影能够航行一万八千英里,值得我们感受与体会。作为一名海洋科研工作者,我在想为什么是一百年前的今天起航?原因大概是今天西南季风已经开始盛行,而台湾海峡的西北风已经快没有了。选择这个时间出海,才能在无动力的状态下顺势而上,一路顺风。这带给我们很多思考,时间回到100年前,彼时木质帆船在中国已有600年的历史,它不仅在开拓海洋方面,而且在对外贸易往来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922年也是厦门大学建校之初,几乎与“厦门号”同步航行出发。希望趁着“厦门号”百年的纪念日,中国、厦大、海洋学科都能重新起航。站在新的起点,相信不管是厦门、“厦门号”,还是海洋学科,都一定会在新的百年征程中能够走得更远、更稳、更好。


洪华生:

留住厦门的根和魂

20世纪80年代初,我到美国留学,在向外国同学介绍我的家乡——厦门时,同学们都对这个遥远的东方城市露出了陌生、疑惑的表情。我忽然想起美国地图上似乎用了“Amoy”一词来标注厦门,于是便改口说家乡是“Amoy”,没想到,外国同学们一瞬间就“恍然大悟”。我不知道Amoy何时出现在美国的地图上,但可以肯定的是,一百年前这艘叫Amoy的帆船至少让美洲知道了一个叫Amoy的中国港口城市。“厦门号”无意中扮演了文化传播交流的使者。

这艘木制的无动力帆船 ,以独特的水密隔舱技术,在航行了18000英里之后,一滴水都没渗进船舱,真是一个奇迹。看到眼前这艘“厦门号”的模型,我感到十分激动。我惊叹于100年前精湛的造船技术,能够让这艘仅二十多米的无动力木船跨越海上风浪。这种战风斗浪的拼搏精神、勇立潮头的勇气,值得我们传承。我们应从厦门再出发来传播中华海洋文化,留住厦门的根和魂。


陈支平:

挖掘更多厦门故事

“厦门号”是彰显厦门海洋文化的重要个例。通过本次研讨会,我认为我们应从多角度、多学科来考察这一项目。

厦门作为中国近现代之重要港口城市,在海丝上具有重要地位。厦门具有深厚丰富的海洋文化沉淀和生动有力的海洋人文故事,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比如,我们对台湾、东南亚、日本的影响都是很大的。1998年,我在台湾教书的时候,发现当地的基督教会在做礼拜时使用的圣经教材都是厦门版的。当地人告诉我,这些教材都是从厦门传过去的,同时这些教材还广泛使用在新加坡、日本的教会里。我举的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在做闽南文化研究的时候,可以更加深入、具体。


潘维廉:

最坚强的船  最坚强的人


中国了解世界,但世界不了解中国。从许多外文文献中,我发现了一些关于厦门的记载。比如,有文献记载:“风和日丽的情况下,没有几艘英国船能赶上厦门船。”同时还有许多英文资料记载了建造“厦门号”所使用的材料、具备的功能等。我在一幅1853年的地图上找到了厦门。1575年7月,马丁·德·拉达神父就曾记载了关于“厦门港”的片段:“当时厦门港的入口处视野很好,因为港湾宽阔,可容纳大量船只,实在是美不胜收……”可见,厦门在国外的影响从很早就开始了。很早以前厦门便是亚洲重要的商贸中心之一,除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厦门大多数市民对外国人、外国商人和外来游客更加友好,厦门人善良、勇敢、积极、坚强的生活态度,值得赞扬与学习。


陈耕:

以史为鉴  汲取智慧


今天谈论“厦门号”历史,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要以史为鉴,思考历史的启示,汲取历史的智慧。这是一段成功传播中华海洋文化、闽南文化的历史案例,对今天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发人深省的启示和借鉴。首先,“厦门号”是典型的闽南福船,对传播闽南文化意义深远 ;其次,外国船长与中国太太的结合,在两人的共同推动下,将“厦门号”从中国驶向世界,他们的无畏的勇气、走向大海的拼搏精神,以及“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智慧,值得我们钦佩与学习。学会欣赏和学习他者的文化,这也是我们今天值得思考和研究之处。


王日根:

扬文化帆  树世界标

“1922 年建造的“厦门号”“Amoy”,从其命名而言,她就是冲着闯荡世界来的。之所以有这样的豪情和气派,显然离不开其深厚肥沃的土壤。沃德的不羁和他太太的稳重珠联璧合,支撑着他们应对着蟒蛇的进攻、樯橹的吹折,除了蓝眼睛的沃德、尼尔森之外,还有跟随不舍的闽南船户,正是依靠他们,“厦门号”在 18000 英里的航程中屡屡化险为夷,谱写出激昂高亢的凯歌。“厦门号”已经写入历史,厦门也因为“厦门号”扩大了影响力和知名度,厦门文化的海洋性更得到世人的认可,如今我们或可将厦门文化精神提炼为“扬文化帆,弹和合韵,领海国先,树世界标”,厦门在建设海洋型城市方面理应有满满的自信、崇高的目标和不竭的动力。


林德荣:

“AMOY”号的符号价值


当我们在谈论“厦门号”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利用这一事件带动厦门的文旅产业发展。因此,从地名文化视角看“AM0Y” 号对厦门国际旅游形象传播的符号价值,给游客提供了多维视角去加深对厦门的了解,体验异质文化的冲击和交融。旅游追根究底是对异质文化的好奇和渴望,而地名是一个地方文化的精缩和象征,透过这层镜像可以解读到地名背后隐藏的地方文化。

这艘以厦门城市名称命名的AMOY”号中国式帆船(福船),被当时的美国媒体誉为“大西洋第一中式帆船”。其符号价值,直到今天还深深地影响着西方世界,对于厦门的国际旅游形象传播,影响深远。它凝蕴着厦门沉厚的历史,折射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陈一端:

开拓海洋 培育专才


承办本次学习交流座谈会,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感到意义重大。本校是忠实的帆船“粉丝”,始终牢记校主陈嘉庚先生“开拓海洋,培育专才”的建校誓言,海洋文化流淌在学校百年办学脉络的“蓝色血液”里。学校将海洋特色文化的育人元素融入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推进帆船文化进校园、进专业、进课堂,校内建有世界船模文化展览馆,校外建有多个大学生帆船运动基地。当前,学校正在积极筹建高水平海洋职业大学,弘扬嘉庚精神,秉承“诚毅”校训,为把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海洋职业大学而努力奋斗希望学校与在座致力于发扬海洋文化的领导、专家一起,让厦门因海洋而更有特色。


杨璐:

迈向国际海洋城市


厦门以海立市、因海而生,传承海洋精神是厦门市海洋发展局致力推动的工作。我们携手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厦门日报社、鲸探海洋科普研学基地举办了“鹭岛再扬帆”主题征文活动,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征集到了两百多篇稿件,同时稿件质量也获得了厦门日报的肯定。希望未来能够与在座的各位携手共进,把海洋文化尤其是具有厦门特色的海洋文化做大做强,助力厦门成为国际特色海洋城市。


魏军:

大国雄风  永镇海疆

10年前,学帆船、爱帆船、爱航海的一群人出发了,航行23600多海里,穿过了合恩角、好望角,穿过了南太平洋。船队的国旗、航行日记及航行物品,永久地存放在国家航海博物馆,这是厦门的荣誉。2012年8月22日,新“厦门号”在南海曾母暗沙抛下一个锚,锚上写着“大国雄风,永镇海疆”。中国海监去接我们,当时我们感动得每个人都说不出话来,我们的理想实现了,创造了我国帆船航海历史的新篇章。我们也为中国人争了光,让我们中国人的航迹划遍了全世界。


范世高:

同安湾畔的梭船帆影

“厦门号”帆船远航美洲百年之际,我更加怀念同安梭船千帆竞发的壮丽场景。闽人自古善舟楫。宋代闽南人发明的水密隔舱造船技术,成为中国人出洋通番的利器。在大航海历史上的帆船时代,利用水密隔舱技术制造的福船,曾让中国人傲视海洋近千年。郑和七下西洋的巨大宝船,其实就是福船。而驾驭福船的水手,也大多来自福建沿海。

随着中马两国联合申报的“送王船——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202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安梭船制作技艺将迎来机遇。


(本次座谈会上发言的嘉宾还有萧春雷、黄鸣鹤、黄裕峯、符坤龙、詹朝霞、金晓鸿、杨育锥、张旸等,因本期专题已对以上嘉宾进行专访,其观点不在本文中重复。)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