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一鼎香炉,一世情缘

来源: 2022-07-12 09:59


纸鸢飘飞的四月,在四季的新一个轮回中,仿佛总有说不完道不尽的美丽故事。
一个细雨霏霏的傍晚,与友人一道,撑着伞,从位于厦门忠仑东北侧的惠和石文化园走过,眼球被一块宣传画吸引了去:蓝天白云下,古色古香的古厝,一行“人间四月天”行草,外加几个小字:“林徽因——福州古厝走出的文化遗产守护者”展览。
福州是我的第二故乡,对那里的一切,尤其是文化,别有一番情怀。于是,便来了兴致,跟友人进了展厅。

在鹭岛遇见人间四月天
整个展览,放在文化园里的古昕厝内,看上去是如此的“恰如其分”:古朴、典雅、清新、柔情而浪漫,宛如林徽因的一生。
展览分别从“故园福州坊巷中、壮怀激烈家国情、文化遗产守护神、一身诗意千寻瀑”四个部分呈现,通过回顾林徽因回福州祭祖,介绍世居福州三坊七巷的林氏家族为国奋战的爱国情怀及其深厚的家学渊源。
其中有关林徽因大量珍贵文献和相关实物,尤其是林徽因在古建筑研究、抢救国宝景泰蓝等领域的丰硕成果,更是将其才情诗意的人文情怀和为国家兴亡奔波的治学精神呈现得淋漓尽致;而一鼎落款铭文“林长民”的香炉,则勾连出一段福州女儿的往事。
查了百度,这个展览去年6月11日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2021年7月16日至31日)召开前夕,作为福建非遗宣传展示系列配套活动之一已在福州首展。
时隔近一年,是怎样的因缘际会,让我们能在鹭岛的涛声里一道感受最美人间四月天?
这得从一个甲子两代情缘的故事说起,也就是从李雅华父女与林徽因的石头故事拓展开去。
初识李雅华,三十出头的她,没有丝毫脂粉味,一身铮铮铁骨,写满了她创业艰辛的磨砺;两眼炯炯有神,折射出她对艺术追求的笃定。
那时候没有微信,她给我的名片,身份是一家石雕厂的总经理;今天,她的头衔也很简单:惠和股份董事长、国家级保护项目“惠和影雕”省级非遗传承人;而我知道,她还有诸多社会职务,但她只字不提,她一贯秉承“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父训。
提起李雅华父亲李走生,今天怕是没几个人能说出个子丑寅卯;但当你来到天安门广场中心,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当你来到集美鳌园,瞻仰集美解放纪念碑、拜谒华侨领袖陈嘉庚墓,面对那一幅幅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呼之欲出的花岗岩群雕时,你一定会刻骨铭心、终生难忘。这些杰作的背后,站着一个默默无闻却又让人肃然起敬的人物,他就是惠安石雕大师李走生。
1958年、1961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和集美鳌园相继落成,宏伟工程背后,作为南派石雕工匠之一,李走生始终参与其中;而当时处于事业鼎盛时期的林徽因,正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之一。
因了这层特殊关系,自2019年始,李雅华便潜心创作林徽因系列肖像作品,福建省文旅厅也将其影雕作品《林徽因》赠送给中国景泰蓝艺术博物馆收藏,以表达福建非遗传承人对这位故乡伟大女性的赞美和景仰之情。
闻草香微微,看红花点点,情愫穿越时空,乡音依旧,何处寻当年?就这样,父女两代人与林徽因的故事在人间四月天的美丽鹭岛,向我们款款走来。
参观完毕,李雅华急匆匆赶到,她依然风风火火、精力充沛,似永远有忙不完的事情。她跟我聊起这个展览给参观者带来的感悟,她转述部分参观者的原声,有人说:“我知道她是名门闺秀,但第一次知道她的家族满门英烈。”有人说:“我知道她文采斐然,但第一次知道她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有人说:“我知道她美丽优雅,但第一次知道她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考察和保护传统古建筑走了15个省。”有人说:“我知道她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但第一次知道她抢救保护了景泰蓝。”复述完,李雅华只说了两个字:值了!
临走时,李雅华送了我一本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林徽因与文化遗产保护》。回到家里,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书,厚重的内容,珍贵的照片,精美的装帧,让我爱不释手;而其中第四章,收集的名人名家回忆林徽因的散文,如萧乾《一代才女林徽因》、卞之琳《忆林徽因》、常沙娜《回忆梁思成夫妇》等,我更是一字不落地拜读。当然,全书对林徽因的人生经历、文化成就、事业成果全面而客观的评述,也在意料之中。

感谢李雅华,因她的馈赠,让我对林徽因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鲜为人知的香炉故事
祖籍福州的林徽因,1904年出生于杭州,8岁时迁居上海,后又迁居北京;20岁漂洋过海到美国学习,以后全身心投入建筑事业,足迹遍布河北、山西、杭州、河南等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她举家经湖南、贵州抵达云南昆明……对于她的祖籍地福州,她只回来过一次,时间大约在1928年8月。在福州,她为故乡留下了一处名居——仓山可园;留下一张老照片——私立福建法政专科学校门口合影;她曾在乌石山第一中学、仓前山英华中学作过“建筑与文学”“园林建筑艺术”的主题演讲,但如今已无太多史料可供追寻。
如果一定要寻觅一件“老物件”,以佐证林徽因与福州的情缘,那又要回到书里描述的那一鼎香炉了。
这鼎石制香炉,一直陈设在福州市鼓楼区学院前巷的福涧麻王庙的大殿供台上。今天的香炉,每日的香灰溢满边缘,但对于大多数信众而言,只是对它心存敬畏,而它的过往,则少人深究。
麻王庙供奉的是传说中的“五帝”、“麻王爷”。依神位序列,“麻王爷”是“五帝”部将,官列“总政”一职。据传,他原为朝廷太医,因古时福州瘟疫流行,故受宋廷委派而至福州医治患病者,后因积劳成疾,卒于榕城。百姓感恩戴德,为纪念、为表敬仰之情,建庙奉祀,尊他为神,祈求庇佑。当地人把每年农历六月初三定为“麻王爷”神诞日,并在那天开展丰富的民俗活动,至今依然。
福涧麻王庙香火鼎盛,后来有人发现香炉壁上刻有几个字:“辛亥蒲月 林长民立”。虽寥寥数字,却承载着一段历史,也寄托着一位父亲对女儿的爱。
这件事要从百年前说起。1910年,林徽因6岁,她被感染了一种疾病。其散文《一片阳光》回忆道:“那年我六岁,记得是刚刚出了水珠以后——水珠即寻常水痘,不过我家乡的话叫它做水珠。当时我很喜欢那美丽的名字,忘却它是一种病,因而也觉到一种神秘的骄傲。只要人过我窗口问问出‘水珠’么?我就感到一种荣耀。那个感觉至今还印在脑子里。也为这个缘故,我还记得病中奢侈的愉悦心境。虽然同其他多次的害病一样,那次我仍然是孤独的被囚禁在一间房屋里修养的。”
宣统元年(1909年)前后,林徽因父亲林长民留日归来,先后任福建公立法政学堂教务长、福建私立法政学堂、福建议局书记长等。传统知识分子多受儒家思想教化,深明“不语怪力乱神”之道理,但面对爱女深受水痘折磨之痛苦,林长民一家“寻尽名医皆不是”,无奈之下,也只好将“渡劫”寄托在这尊“防疫神”身上了。于是,林长民便向麻王爷祈祷;随后,林徽因病情转好;翌年,林长民置香炉“还愿”。
金石间刻画着的是一位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古语云:“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林长民对林徽因的爱,生动地诠释了这句话的内涵。
香炉的故事鲜为人知,我从网上查阅了张清平《林徽因传》、陈学勇《林徽因寻真》、吴晨阳《林徽因传》等出版物,皆未提及此事;而金石上的刻文与林徽因的回忆相互印证,构成“二重证据”,为林徽因的幼年时代书写了一页接近“信实”的片段。我想,这是香炉留存至今的最大意义所在,也是《林徽因与文化遗产保护》一书的珍贵所在。
在纷纷扰扰的网络时代,对于林徽因,对于她那短暂的51岁生涯,多数人更关注的是她和梁思成的爱情,以及那被世俗蒙上一层绯色的与徐志摩、金岳霖超凡脱俗的亲密友情;至于她不顾重疾缠身,和梁思成一起在穷乡僻壤、荒寺古庙为中国古建保护研究献身的精神;她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她为抢救景泰蓝艺术殚精竭虑,她所热爱的建筑事业,她所珍视的传统文化遗产,反而不为人们所熟知。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好在历史是公平,一部书、一个展,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这位福州古厝走出的文化遗产守护者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博大。幸哉幸哉!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