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我的字是为人民写的”

来源: 2022-08-24 18:31


近读《百年巨匠:舒同》一书,使我对舒同的革命生涯、书法造诣及心路历程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也引发了我对往事的些许回忆。 

我算是报界的一名老兵。在我们业内,曾有“报纸有个好报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之说。可见,报头也是一种文化,是宝贵的题墨书迹;在世界报刊史上,中国的报头书法也是最具民族特色的。

毛泽东主席为党报题写的报头,上至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下至大多数省委机关报,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除了毛泽东以外,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书法家题写的报头,则莫过于舒同了。这与我先后在两家党报工作过有关。当然,舒同绝不仅仅是书法家。

1984年,我大学毕业,组织上分配我到福建省委机关报《福建日报》工作。那一年,是《福建日报》创刊35周年。中国人有个传统,逢五小庆,逢十大庆。35周年的省委机关报,虽属小庆,但适逢中国改革开放春风劲吹,上上下下欢欣鼓舞,报社也想借机扩大影响。所以,我6月份一毕业,就接到报社通知,7月1日就要到位。当时,与我同批分配到报社的大学生有20来人,而我是仅有的中共党员。所以,我一到报社,便被分配到人事处。当时,报社筹备编辑出版35周年纪念册,我也就一头埋进故纸堆,帮助整理相关资料。所以,我至今仍记得,1949年6月,经党中央批准,中共福建省委在江苏苏州成立。省委在筹划解放福建、接管福建、建设福建时,就决定创办机关报《福建日报》。为保证福建解放后省委机关报及时出版,时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的张鼎丞请中共华东局常委、宣传部部长舒同协助调配福建日报社领导班子。筹备办报时,也称军中书法家的舒同在上海欣然为即将创刊的《福建日报》题写了报头。所以,《福建日报》创刊号的报头,就是舒同题写的。到了1961年元旦,《福建日报》改用时任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来闽视察时重新题写的报头。1964年年底,毛泽东应福建日报社的请求,欣然挥毫写下了大气磅礴的“福建日报”四个大字。毛主席题写的报头,从1965年元旦启用,延续至今。

阴差阳错,1997年3月份,我调入厦门日报社工作,但那时候的《厦门日报》报头,是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厦门人方毅题写的。1949年10月22日,《厦门日报》在厦门解放第五天,裹挟着硝烟炮火诞生。创刊号对开4版,报头居头版上端正中,从右到左横排,《厦门日报》创刊号报头也为舒同所写。据悉,这与中央曾动议舒同为“台湾省省长”有关。但是,舒同题写的《厦门日报》报头,在具体使用上,也是三落三起。舒同为《厦门日报》创刊时题写的报头,仅使用一年多,就被换了;直至1979年5月1日《厦门日报》复刊前一周,试刊时才重新启用舒同题字;但是,到了1993年9月27日,又被换了;2001年,《厦门日报》大刀阔斧进行改版,后改版成为常态,几乎一年一次;2007年下半年,《厦门日报》酝酿改版,在广泛征求读者意见时,有近百分之九十读者建议恢复舒同题写的报头,11月1日《厦门日报》借改版之机第三次启用舒同题字至今。记得当天,由我执笔的评论员文章《凝望城市的眼睛》也发表在头版。我在文中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一张党报是凝望城市不可或缺的眼睛,二是一个报头是审视报纸不可或缺的眼睛。

想来,今天的年轻人,真正了解舒同的,怕是不太多了;而我们这些过来人,都知道舒同的字向来具有雄风傲骨、堂堂正正、雍容大度、敦厚稳健之态势,而被毛泽东誉为“党内一枝笔”“马背上的书法家”。

1905年12月14日,舒同出生于江西东乡县。从6岁起,他开始读书练字,10岁开始临摹颜真卿、柳公权的字体。之后,他又先后学习何绍基、王羲之、钱南园等名家的字帖。舒同在红军内开始有名气,要追溯到1930年。当时,舒同在红四军担任秘书,由于当时从事宣传工作的同志基础不好,而他写的标语、大字或者文件文稿就格外引人注意。几乎是同时,毛泽东也注意到了这个才华洋溢的年轻人。1932年春,红军在准备第四次反“围剿”前,红一军团攻打福建漳州,取得空前大捷,这场战役便是著名的漳州战役。在打扫战场时,舒同和毛泽东不期而遇。见到毛泽东,舒同激动得立马敬礼;毛泽东也走上前,握着他的手说:“小伙子,如果我猜得没错,你就是舒同吧,我很早就听过你的名字,在《红星日报》看过你的文章,看过你写的书法。” 

两人相见恨晚,边走边谈。舒同小毛泽东12岁,却惺惺相惜。舒同格外崇拜毛泽东,便向毛泽东坦陈了自己对写作和诗词的兴趣,尤其是将书法艺术视为第二生命的心声:“自我参加革命之后,已经将书法和革命融为一体了。书法这个特长帮助我从事革命活动,而革命斗争又赋予我书法艺术产生深刻影响。我这个人啊,就是革命加书法。”毛泽东听罢,微微一笑:“我看过你写的书法,有风度、有功底,是当之无愧的红军书法家!”

由于对书法有共同兴趣,毛泽东与舒同还有过一段经典的对话。有一次,舒同陪毛泽东游济南大明湖。舒同问:“主席,您的书法和墨宝,我们到处都能看到,您将草书这项艺术推到了一个高峰,堪称是中国近代狂草第一人。您见多识广,想必收藏了很多古人书法作品吧。能否评论一下?” 毛泽东笑了笑说:“我特别喜欢王羲之、王献之的行书帖及怀素的草书帖。对于乾隆的字,虽然到处都有,但它有筋无骨,我不怎么喜欢。乾隆时期提倡赵书,代表人物是弘历、张照。书法功底虽深,但气格不高,那个时期风行的‘馆阁体’,评价不一。我认为是钻进了死胡同。”毛泽东这番话,使舒同大长见识,豁然开朗。

在当代书法家中,毛泽东只收藏了两个人的墨迹,一个是郭沫若,另一个人便是舒同。他还经常同别人夸赞舒同的书法。 

如今,提起书协,无论是书法名家,还是书法爱好者,更是不能忘记舒同。1980年冬,舒同发起联络各省市书法家向中宣部建议,组建全国性书法协会;1981年5月,中国书法家协会正式成立,舒同当选为第一届书协主席;在他的领导下,我国书法艺术事业逐步改变,结束了书法家长期以来“无家可归”的局面,促进了书法艺术和国际交流;1983年9月,舒同亲自给中顾委写了一份建议性报告,就我国书法艺术事业的发展方向及学校如何加强书法教育等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中顾委及时转发了这份建议。

舒同虽为书法大家,但却从不卖字,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头百姓,只要向他求字,他都有求必应。有一次,舒同在农村调研,有位老农捧着宣纸请舒同为他写几个字,旁人笑那老农“大字不识一个,凑什么热闹”,但舒同却挥毫题字,满足了老人的要求,并对旁边的人说:“我的字是为人民写的,人民让我写,我就写。” 有人或许会说,舒同不卖字,是“不差钱”,其实,错也,即便新中国成立后,舒同手头也相当拮据。有一次,舒同请齐白石刻一枚印章,印刻好了,要付70元。那时候是供给制,舒同没钱,借了一圈,才借到70元。那笔欠款,他花了3个月才还清。

1998年5月27日,舒同病逝于北京,享年93岁。今天,我们怀念舒同,不仅要继承和发展他书法艺术,更要汲取和传承他的人格力量。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