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谁为田中赋新景

来源: 2022-11-24 11:22

文/《台海》杂志记者 郑雯馨  图/吴俞晨 

建筑设计团队在田中赋土楼群内新修建了两座副楼,并从当地土楼屋顶常用的泥瓦中获得灵感,采用树脂瓦片设计出了充满趣味的特殊“观景窗”。



如何对待失去了原本功用的老建筑,这个问题对建筑的所有者来说同样重要,田中村村民见证了田中赋土楼群的重生,令他们欣慰的不仅是传统营造技艺被认同,还有因老建筑活化带来的新气象,以及村庄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田中村的组长肖振煌站在竹林楼内的一个小隔间,指着其中一面夯土墙说:“这些都是我亲手盖的。”他语气透着自豪,旋即转身继续比画道:“这边原来是个灶台,那边有个壁柜,桌子就摆在这儿,一家人做饭、吃饭都在这里。”半晌,他微微扬起头,并没有感受到从原来方形窗口吹进来的风,射灯投下的白光将他从回忆拉回了现实——他们一家曾经住过的土楼,如今已改造为福建土楼文化展示中心,保留下来的夯土墙上,已经挂上崭新的展板,而他就站在土楼的过去与现在的交叉点。

 

田中村村民肖振煌站在曾经住过的土楼里,他见证了田中赋土楼群被修缮、改造的全过程。

左>改造前的顺兴楼,整座建筑的状况看上去令人担忧。图/叶凡    右>顺兴楼如今被规划为非遗文化展示馆。



土楼的重生

如今,肖振煌依然每天都会来到田中赋土楼群,只是身份从土楼的住户变成景区的安保,“我白天做点小生意,从傍晚五点半开始上班,一直守到第二天上午八点,主要在周边巡逻,不过平时都挺平静,也没什么事。”有时遇上前来参观的人,他总会热情地讲述田中村的历史:这个位于漳州市书洋镇的村落,以萧姓为大姓,此外还有肖姓、吕姓等,大约一千多年前,萧氏先祖自中原南迁至闽南,择依山傍水之地开基,并建造起一座座土楼。对肖振煌来说,土楼曾是他们一家安身立命的居所,在土楼的生活日复一日并无任何特别,因此当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自然就搬出了土楼,在距离旧家不远处盖起新式楼房,享受现代生活的便利。

不少闲置许久的土楼历经风吹雨打,加上无人修葺,房梁上挂着蛛网,庭院长满了杂草,水井外围爬满了青苔,废弃的木板被堆在土楼的角落,只有房门上仅剩一半的门神画在提醒:这里曾经有过生活的痕迹。肖振煌原以为那些土楼会在不久的将来迎来消失的结局,直到一群外来者走进田中村,他们的目光在村中的那几座土楼之间不断徘徊,仿佛发现了什么新奇的事物。“后来就听说有人要修这些土楼。”肖振煌所指的正是福建乌托邦置业有限公司,2016年,叶凡带着设计团队正式投入到对田中村土楼的保护性开发中,计划将潭角河畔的土楼群进行修缮再利用。

在肖振煌看来,田中村的土楼群之所以受到青睐,老村长功不可没,他回忆道:“其实更早以前,土楼周围是非常杂乱的,是老村长发动村民一起整治,把原来脏乱的厕所、猪圈都拆了,而且修好了路,还种上一些花花草草。”正因为田中村自发对村落环境进行整治,给了叶凡一行人活化古建筑以及将其规划为旅游目的地的信心。

伴随乡村建设的开展,对于来自全国各地的乡建团队涌入村落,大多数村民往往抱持观望的态度,肖振煌最初见到这批来自杭州的设计团队时也是如此,田中村的土楼都是村民合力修建的,通常一座土楼能容纳数十户人家居住,故而土楼的产权分属不同人,为此福建乌托邦置业有限公司花费了不少时间,最终获得所有住户的授权,着手进行修缮改造。

 


左>田中赋土楼群景区内设有专门的夯土体验区,游客可亲自感受当年土楼人是如何盖起坚固的居所。

右>建筑设计团队有意保留了几处土楼残迹,让观者能将其与修缮后的土楼进行对比,对土楼的结构有更直观的感受。


用心的修缮

当肖振煌看到设计团队请来当地的一些工匠师傅,拿着设计草图同师傅们热烈讨论,准备修缮残破的土楼外墙时,曾经参与筑屋的记忆被唤醒。他领着我们走上外楼的二楼,指着右侧一座土楼裸露的墙说:“你看,这边的夯土墙就是他们重新修的,用的是同样的材料。在老师傅指导下做的,效果就跟以前的差不多。”言语间满是他对设计团队的认可。

身为土楼人,肖振煌对传统土楼营造技艺还是充满了自豪,听我们说起对大学楼那三面残墙状况的担忧,他直爽地说:“从我记事起那三面墙一直都在那里,用老一辈传下来的方法盖的土楼还是很结实的,只是太久没人住才会出现各种毛病。而且他们还用新结构做了支撑,也起到了保护作用。”

建筑师、设计师、开发人员以及从事在地文化收集的学者及学生,当不同身份的人进入乡村,他们对乡村的构想,以及他们在乡村所做的事都有各自的取舍和专业倾向。对于设计团队在这些传统建筑内加入与现代建筑相关的内容,肖振煌的态度倒是很开明,一方面是加入的方式并没有损害到老建筑原本的肌理,另一方面他也能够理解当中的一些设计意图。他领着我们看一面残损的土楼外墙,问:“你看到夹在夯土之间的竹片了吗?从前我们盖夯土墙时,要在中间铺上长木片或是竹片,这样墙体更牢固。像这样只剩下半面墙,也没办法重修,留下来可以给大家看看土楼墙体的内部结构。”

设计团队在修缮过程的小细节也给肖振煌留下深刻印象,“原来我们土楼屋顶的瓦都是泥做的,时间久了就有破损,他们专门跑到周围的村子找相似的瓦片来换。” 尽管当下有各类新式的瓦片,但设计团队为了保持土楼原有的调性,还是选择了传统的泥瓦。肖振煌还领我们去看潭角楼前新建的两座矮房,面朝河流的一侧,设计师特意做出了两面特殊的“墙”——用长条形的玻璃板两两相隔,中间是用钢线串起的树脂瓦片,远远看上去,就像是一串串风铃,阳光透过瓦片间的空隙投射在地上,可以想见,将来会成为游客赏景及拍照的热门场景之一。这里的树脂瓦就与土楼屋顶的泥瓦形成对比:作为景观的材料,可以采用更轻便的树脂瓦;而本着对土楼保护及开发的角度,设计团队对材料的选择则更为谨慎,力图保持其原有的建筑风貌。


新的机遇

从前田中村以农业为主,近年来种茶兴起,每到茶季,村民家中会传来阵阵炒茶的清香。2019年,田中赋土楼群正式对外开放,据肖振煌说,起初景区日均接待上千人,成为旅游目的地后,不仅带动了周围餐饮业、住宿业的发展,还带来了就业机会,据叶凡介绍,田中赋土楼群景区内的工作人员基本都是来自田中村及周边村庄的村民,他们负责的工作包括景区的日常养护、导览讲解及运营等。

田中村里还有不少年轻人同时在田中赋以及周边其他土楼景区担任讲解员和导游,对他们而言,这份工作也是在向大众介绍南靖的土楼文化,故而具有特殊的意义。说起田中赋土楼群给村落带来的变化,肖振煌认为,除了旅游带来的人潮及收入,还有许多新事物被引入村落,譬如,第九届南靖兰花文化展在田中赋土楼群举办,不少爱花人士慕名而来,在古色古香的土楼里,欣赏南靖特有的建兰、墨兰等品种。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写生创作基地,各地艺术家和艺术系的学生背着画板,在村庄各处写生,还有部分画作被留在土楼供游客欣赏。

2021年,在田中赋土楼群举办的“迎世遗大会·绘漳州风华书画展”更是吸引了省内外众多书画家、艺术家以及艺术爱好者前来,用他们手中的笔描绘田中赋土楼群之美。这些活动提高了田中赋土楼群的知名度,同时有别于云水谣古镇及田螺坑土楼群,给大众塑造了一个“艺术土楼”的印象:人们来此欣赏的是遵循“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理念所改造的土楼,还有以土楼文化、在地民俗为主题打造的体验项目。当游客们尽兴而归,田中赋土楼群重归平静,这里就变成田中村人的后花园:清晨,三三两两的年轻人沿着潭角河沿岸慢跑;傍晚,老人带着蹒跚学步的孙儿在青草地上散步; 夜晚,当肖振煌独自在田中赋土楼群景区守夜时,只要仰起头,依然能见到闪烁的繁星,然而星空下的村落已悄然发生改变,待破晓时分,它又将以全新的形象展现在众人面前。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