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许地山的藏书与他的学术交往圈

来源: 2023-02-01 10:31

文/杨仁飞


得益于图书馆藏书数字化的推进,我们得以在相关图书馆阅读到许地山的相关藏书。比如澳大利亚国立图书馆有关许地山的藏书共有1224册,部分图书上有赠书者的亲笔签名及题字,部分图书有“许地山”的简体签名。从这些签名中,我们看到了熟悉的大咖名人:胡适、陈垣、沈尹默、陆志韦、赵紫宸、郑振铎、容庚、梁嘉彬等。他们的签名、印鉴及书籍的版本都十分珍贵,透过对这些图书及签名的整理,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立体、丰满的许地山形象。

他,许地山,台南出生、闽粤长大,是父亲眼里志在千里的好儿郞:“我年过半生,汝年刚过廿一。男儿志四方,何事困乡邑。忍泪别高堂,书剑羁绝域。”是朋友眼里的“书虫”,能在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里泡上一天,直到关门才想起自己饿了一天。他博闻强记,图书馆中一些珍稀中文文献不让抄录,他硬是靠默记的方式,抄回了一批流失在海外的明清文献。为了研究宗教史,他自己收藏了一批图书,也收到学界师友的赠书。他也曾写下日记,却遗失在香港沦陷的战时岁月。

许地山曾主持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不少私人收藏的图书就留在办公室里,这些图书虽由他的好友、同事马鉴保管,但历经战火洗礼,早遗失大半,一部分有关宗教史的图书在1950年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C.P FitzGerald教授买下,现收藏在澳大利亚国立图书馆珍稀文献室,另一部分许地山读书笔记、书信往来、照片等私人物品由马鉴的后人捐给香港大学,现存在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

 


在燕京大学任教时期的许地山。



陈垣赠送给许地山的书籍《汤若望与木陈忞》。


 来自友人的赠书

据不完全统计,从赠书数量来看,陈垣先生送给许地山的书籍最多,其中有辅仁大学出版的5本书籍,涉及元、明、清时期的宗教史:《语录与顺治宫廷》《清初僧诤记》《元也里可温考》《汤若望与木陈忞》《佛教能传布中国的原因》,陈垣先生没有亲笔签名,但在自己的印刷体名字上方题字,也有签名之意。1928年,陈垣先生48岁,时任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所长,与许地山、马鉴等年轻教师很熟。顾颉刚1931年10月4日日记写道“到丰顺胡同谭宅赴宴”,当天中午陈垣做东,客人包括孟森、尹石公、黄节、洪业、邓之诚、马鉴、许地山等,多为燕京大学同仁。

从签名与内容来看,写最多字的是梁嘉彬先生,在《明史稿佛朗机传考证》封面上写道:“地山先生指正。梁嘉彬敬赠。二十六年七月东京。当时因为手里没书参考,只是马马虎虎写成了的,不过也本抛砖引玉之意,寄呈上来,求先生指教指教罢了。著者谨誌。”梁嘉彬是十三行天宝行第六代梁经国的后人,著名史学家梁方仲次子。1934年梁嘉彬在中山大学就读时已发表《明史稿佛朗机传考证》,他1935年考入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1936年获得文学博士,1937年出版《广东十三行考》,年仅27岁。同年,梁嘉彬先生从日本向许地山先生寄来《明史稿佛朗机传考证》。

郑振铎与许地山的关系极为密切,他们相识在北京,1921年与茅盾、周作人、孙伏园、王统照、叶绍钧等一起创办文学研究会,同年许地山来到郑振铎在北京的住所,向大家介绍泰戈尔。1923年许地山决定赴美、英留学。在赴美之前,郑振铎专门为其送行,赠送的并不是郑自己的著作,而是一本李商隐的诗集《李义山诗集》,在封页上写下“地山出国,以此辞行,振铎(西谛印),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这一年正是1923年的6月25日,而许地山、谢冰心、梁实秋一行起程的时间为8月。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刻意追求美感的诗人。其诗构思新奇,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其中《锦瑟》为其代表作:“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以至元代的元好问写下“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的诗句。而1921年开始《命命鸟》创作、1922年写下《落花生》的许地山,其早年文学写作风格恰似李商隐,唯美、缠绵、迷幻,用文学之笔记录华侨在东南亚的奋斗历史,充满异域风情。郑振铎送李商隐诗集,暗喻“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的特别意涵,更希望许地山走出丧妻之痛苦,开创人生新天地。1926年许地山学成归国,第一站便来到上海,与郑振铎彻夜长谈,郑振铎的日记提到他与许地山无数的交往故事,甚至在获悉许地山去世,准备赴港的打算,足见两人之情义。

沈尹默,是近现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初名沈实、君默。后更名沈尹默,字中,号秋明、斋名“秋明室”。他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辅仁大学教授,《新青年》杂志编委。与兄长沈士远、弟沈兼士合称“北大三沈”。他在港期间,不仅赠书《秋明集》给许地山,而且还送上“面壁斋”书法。唐弢《晦庵书话》介绍《秋明集》,“洒脱清丽的情调,贯穿着尹默全部诗作”。沈尹默书法“宗法于二王”,善于行草,与于右任齐名,并称为:“南沈北于”,其在《秋明集》上的签名为“地山先生教政,尹默特赠”。之所以写成“教政”,乃是因为王羲之祖父名王正,为了避讳,遇到‘正’字都写为‘政治’的‘政’。后代景仰王羲之的人纷纷跟从,如清代王文治的作品,‘教正’写为‘教政’,沈尹默应该也有此意。   

 


1920年,文学研究会成员在北京中央公园来今雨轩举行成立大会时的合影。后排右起第五位为许地山,第七位为郑振铎。



郑振铎赠送给许地山的书籍《李义山诗集》。


与胡适友谊的见证

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袖胡适与许地山不止一面之缘。1935年胡适南下中山大学与香港大学,虽香港大学有意聘请胡适,也颁给了胡适荣誉博士,但胡意不在此,后推荐许地山到香港大学任职。1935年7月14日,胡适在日记中写道:“港大决定先请许地山担任中国文学系教授,将来再请陆侃如去合作。此事由我与陈受颐二人主持计划,至今一年,始有此结果。”陈受颐在1924年成为岭南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他在1922年与梁宗岱、叶启芳等创办广州文化研究会,后该地成为茅盾、郑振铎成立的中国文学研究会广州分会。胡适与陈受颐一道规划了香港大学中文教育改革始末,而最后那个创造性实践者是许地山先生。

胡适之所以愿意推荐许地山,一方面是因为燕京大学负责人司徒雷登决定不再聘用许地山,许地山面临重新选择教职的问题,南下是一条路子。另一方面,港大在物色能主持中文学院的一流学者。一开始,胡适推荐了容肇祖、陈序经、容庚三人,但香港大学希望能通英文者,可出席香港大学议事会来争取学校的预算,希望由陈应颐来担任。林语堂提出是南方人,最好是广东人,可通粤语,便于教学,擅长英文,他得名朱自清与陆侃如。最终胡适、陈受颐锁定了许地山。

天势地利人和,许地山学识、能力过硬,特别是懂粤语、闽南语,精通英语、印度等多国语言,有深厚的国学基础,符合港大要求,因此胡适帮忙推荐许地山到香港大学变得极为顺畅、合理。

1935年5月,胡适写信给香港大学副校长William Hornell,推荐了许地山与陆侃如。6月1日,胡适宴请美籍教授Dr. Lancelot Forster(香港大学教育学教授),许地山作陪。6月8日,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召开科务会议,一致通过胡适的建议,决定聘请许地山为中文学院教授,8月正式入职。7月22日,许地山致信胡适:“谢谢您给底相片,我底也不好。奉上一哂。这次承您介绍,心感之极。只是一旦离开北京和知识朋友,倒有一点舍不得。”许地山自己有照相机,会摄影,胡适与许地山互送照片,说明两人极有可能在北京会面,当然应该是许地山感谢胡适推荐香港大学之意。

当然,许地山不负众望,带领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在澳大利亚国立图书馆许地山藏书中有一本来自胡适:《神会和尚遗集》,1930年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刊行,这也是胡适的一部得意之作,系胡适自敦煌稿卷中发掘有关禅宗神会和尚之各种资料,加以校勘,另又与其他传世之典籍相互补订。胡适签名是“地山先生,适之”,而“之”都是一条细细的长线,签名放在第二页的左上侧。1930年4、5月间,胡适将他的《神会和尚遗集》送给了叶恭绰,叶在1930年5月3日给胡适的信中写道:承赐《神会和尚遗集》,至谢。——绰上”。


1935年,胡适在香港大学接受名誉博士学位,后来他引荐许地山到香港大学任职。




1935年,许地山经胡适推荐,前往香港大学任教。他们一家人在香港度过了一段安定优裕的生活。图为许地山及女儿许燕吉。




 胡适曾送给许地山一本《神会和尚遗集》,内页附有胡适的签名。


书影里的燕京岁月

在许地山的藏书中,有一些是他燕京大学时的上司、同事或学生赠送的,如曾任燕京大学校长的陆志韦、燕京大学宗教学院院长赵紫宸、燕京大学与中山大学教授容庚、学生牟润孙与陈增辉。其中,陆志韦是中国近代杰出的语言学家、心理学家、音韵学家,他将1926年出版的《我生之世》传记送给许地山。赵紫宸是20世纪中国基督教杰出的神学家、神学教育家,他送给许地山有两本书,一本是《团契圣歌集》,一本是《耶稣传》,他的签名与众不同,是用英文写的:“Greetings to T.S From T. C,Bliss。March 5,1931”,具有致意、祝福的意思。

陆志韦,1913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生物学部心理学系读书,获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后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系主任、校长等,是杰出的语言学家、心理学家、音韵学家。他将1926年出版的《我生之世》传记送给许地山。

容庚与容肇祖两兄弟是广东东莞人,他们与许地山关系极好,彼此互称兄弟。1934年6月,容庚购得琉璃厂永盛堂一铜器,号称唐代物品,许地山考证“器比文古”,刻文是明代正统年间作。容庚在日记中说:“黄振镛与永盛堂伴携唐大中钵、周罐及周舟、日本竟来,又抄本薛《款识》,共洋壹百八十八元”,后经查询考证称为唐大中磬。1935年容庚将由其老师罗振玉考证为天台国清寺唐朝文物的《两磐拓本》赠送给许地山,上写:“中华民国廿四年八月为地山兄题耑”。容肇祖赠给许地山的是一本《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清代几个思想家》,显示出许地山与容庚兄弟亲密关系。

牟润孙,山东人,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毕业,师从陈垣。牟润孙赠书的时间为1939年3月4日,此时许地山已在香港大学工作三年多。陈增辉,称许地山师,又写明是“受业”,说明起码在燕京大学上过许地山的课程。

 


1928年,燕京大学国学系教职同仁合影,左起第三位为许地山,第七位为容庚。



容庚赠送给许地山的《两磐拓本》。


 藏书里的爱国情

叶恭绰,1881年出生,1968年去世,广东番禺人。晚清贡生,21岁时入京师大学堂仕学馆,1912年任北京政府交通部路政司司长,兼铁路总局局长。后历任中央银行董事、财政部长等职。1929年与朱启钤等组织成立中国营造学社,与龙榆生创办《词学季刊》,同年兼任故宫博物院理事。1910年叶恭绰筹资购得毛公鼎,1937年上海沦陷,叶恭绰避乱香港。行前,将毛公鼎在内的七箱文物寄存在公共租界英商美艺公司仓库。在香港期间,他与蔡元培、许地山等组织中国文化协进会,而许地山任中国文化协进会常务委员。1939年底,在郑振铎主持下,由张元济、何炳森、郑振铎、张寿镛等成立文献保存同志会,极力设法抢救江浙一带私家藏书中的珍籍善本,以免遭劫。郑振铎等遍访刘氏嘉业堂、邓氏风雨楼、金宅海日楼以及李氏经山藏等江南著名藏家,将嘉业堂善本捆扎成257个邮包,其余的明善本捆扎成1710个邮包,外加3200余部明刊本、抄本等,一律陆续寄交香港大学图书馆,由许地山、叶恭绰等负责收存。《历代藏经考略》是叶恭绰赠送给许地山的著作,封面有他的亲笔签名。1936年完成《历代藏经考略》,作为祝贺张元济70岁的贺礼,特为张元济寿辰而作,他在文末写上“对曾书写全藏之金粟山广惠禅院所属之海盐县所产生之文化界尊宿张菊生先生表其敬意。并以金粟藏写本之一摄影上张先生”(叶恭绰:《历代藏经考略》,载《张菊生先生七十生日纪念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37,第21—55页)。1940年8月4日许地山病逝香港,叶恭绰等人为其主持隆重的葬礼,亲自念祭文,出版的悼念册上有叶恭绰的题名,由此说明两人有跨越年龄的特别友谊。

著名翻译家和新闻学教授叶启芳系岭南大学经济系毕业,1925年在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任政治教官,主讲经济学,后调回广州任武装团体训练班政治部副主任。1929年到上海,应商务印书馆之约,翻译社会科学名著如德国毕尔的《社会斗争史》、考茨基的《基督教的基础》、洛克的《政府论》,美国布尔的《国际关系论》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到香港,经《星岛日报》总编金钟华介绍,在《星岛》增刊——《晨报》任主编;并在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香港分会任教。叶启芳赠送给许地山的著作是《基督教的基础》,时间是1933年。这一年许地山赴中山大学演讲时与叶启芳有合影留念。

在许地山获赠图书的朋友圈里,还有一位闽南人贺仲禹。他曾就读于闽南“基督教伦敦会”在鼓浪屿办的澄壁书院,1919年担任富商黄奕柱女儿的教师,1922年出任《道南日报》总编辑,同年兼任厦门双十中学国文教员。许地山1916年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并加入闽南“基督教伦敦会”,后获得英国伦敦会的资助赴英美留学,因此,许地山与贺仲禹的“教缘”可能与闽南“基督教伦敦会”有关。当然许地山早年在厦门、漳州居住过,其父亲许南英参加鼓浪屿林家举办的诗社,贺作为鼓浪屿上的学子、教师,应该熟悉许南英一家。在送给许地山的著作《孔子与基督教》中,贺仲禹写下“许地山传士惠存,贺仲禹敬赠”,以“传士”称呼许地山,表明彼此的纽带还有一重是基督教信仰。

在许地山的藏书里,有儒、道、佛、基督教的书籍,也有一些近现代画家的画册,其中岭南画派高奇峰弟子张坤仪赠送给许地山的画册特别稀奇、珍贵,上有张坤仪给许地山的亲笔签名:“地生先山诲之,作者天风遗愍坤仪恭献”,画册内有叶恭绰、蔡元培、高奇峰的序言。张坤仪是“天风七子”中唯一的女书画家,擅长花鸟画兼长金石书法,在“岭南画派”传承人中无疑是最优秀的女性画家。据叶恭绰1939年1月6日写给胡适的信,张坤仪是叶恭绰的“室亲”,是叶的表妹:“兹有陈者:舍亲张坤仪女士为粤中名画家高奇峰高足,专精花鸟写生,闻望极隆。兹应博览会之招赴美展览。女士初游美陆,人地生疏,一切尚祈惠予匡导,至为同感……恭绰上”。

此外,在许地山居港期间,因为香港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的身份关系,又热心抗日宣传,因此社交面非常广,与旅港的宋庆龄、蔡元培、陈寅恪、陈君葆、高剑父、冼玉清等人有密切的接触,他们共同点亮香港抗日爱国的圣火,给香港注入爱国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食粮。

许地山一生创作无数作品,也收藏了大量的书籍。他每收到一本书往往会用钢笔签下“许地山”的名字,或者盖有他圆形的“面壁斋”或方形“面壁斋图书”印,而签名是简体的“许”不是繁体的“許”,用钢笔写成。据查,许地山签名有几类,一是“地山”,二是“地山赞堃”,三是“地山鄦赞堃”,四“許地山”,五是“许地山”,六是“漳州許地山”,七是“许赞堃”。他没有在书籍上直接画圈点评的习惯,书籍大多保存完好。

此文仅为抛砖引玉,希望学界将许地山的研究延伸到更广宽的领域,如他的海外与港澳藏书研究,让后世了解更加多面的许地山。



陆志韦将自己的传记赠送给许地山。



岭南画派高奇峰弟子张坤仪赠送给许地山的画册。



《历代藏经考略》是叶恭绰赠送给许地山的著作。



参考文献:

1、许南英著:《窥园留草》

2、许地山著、文明国编:《许地山自述》

3、顾颉刚全集:顾颉刚日记(全十二册)

4、郑振铎:《郑振铎日记》

5、陈君葆著、谢荣滚编:《陈君葆日记》

6、联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

7、容肇祖:《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清代几个思想家》

8、考茨基著、汤治、叶启芳译:《基督教的基础》

9、牟润孙:《宋代摩尼教》

10、吴盛德、陈增辉合编:《教案史料编目》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