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肺系生命,不容忽视的慢阻肺

来源: 2023-02-20 16:43

文/《台海》杂志记者 郑雯馨

每逢季节交替,往往也是一些慢性病的高发季,秋冬交季伴随着骤降的气温及冷空气来袭,对慢阻肺患者而言是难熬的季节。据中国2018年公布的最新慢阻肺流调数据显示,我国慢阻肺患者总人数近1亿,其中2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8.6%,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则高达13.7%,关于如何预防和治疗慢阻肺,厦门长庚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主任李天林将在本期对读者进行解答。


慢阻肺有征兆 警惕“咳痰喘”

慢阻肺的全称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国际上将其定义为一种常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主要以持续呼吸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通常是因明显暴露于有毒颗粒或气体引起的气道和(或)肺泡异常所致。其常见的三大症状可以总结为“咳、痰、喘”:患者容易反复咳嗽,同时清晨排痰较多且痰白质粘,以及感到气短或胸闷喘息。对此李天林解释道:“一开始很多人不引起重视,后期发展到呼吸困难的情况逐年加重,譬如以前爬四楼会喘,后来连爬一二楼都会喘,甚至上厕所、穿衣服也气喘,就比较危险了。”

当发展到重度慢阻肺,患者会感到呼气受限困难,肺功能也越来越差,甚至会引起肺心病,肺心病又分为代偿期及失代偿期,假如发展到失代偿期,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加重、嗜睡、皮肤紫绀明显等预示呼吸衰竭的症状,以及因右心功能衰竭而产生的恶心、腹胀、下肢水肿等威胁生命的情况。

慢阻肺常见的诱因主要有三类:一是环境因素,主要指长期吸烟者或二手烟暴露者,因为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对人体气道上皮细胞和肺泡产生很大的损伤;还有因职业性质,需要长期暴露于生物燃料或厨房油烟等环境下的人同样有患病的危险。二是本身患有肺部慢性疾病,比如患肺结核,或是在幼年时肺部反复感染、哮喘反复发作。三是肺部发育不良,尤其是婴儿在子宫内就发育不良、低体重儿,上述人群皆属于慢阻肺的高危人群。


控制症状,降低风险

据李天林介绍,慢阻肺属于慢性气道疾病,一般针对慢性病的治疗目标可以概括为“控制症状,降低风险”,首要便是去除诱因,由于吸烟是导致慢阻肺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戒烟是最容易实施、效果最显著的措施。“对长期吸烟的人来说,戒烟的确很困难,我们也遇到不少病人戒了几次都没成功,但是没关系,只要反复给他做宣导,家人也多配合,哪怕没有完全戒掉,能减少抽烟的次数也好。” 在李天林看来,除了对慢阻肺患者的宣导,社会上也应该加强对相关知识教育的普及,以此提高公众对慢阻肺的了解和重视,这也是去除患病诱因的举措之一。

其次是规范使用药物,目前用于治疗慢阻肺的吸入药物非常多,有三联吸入、双支气管扩张吸入药物等。“吸入药物一般使用的剂量小,且副作用少,治疗效果较好。”同时李天林还提醒, 2023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全球创议的文件中,将慢阻肺病情评估分组调整为ABE三组,因此治疗药物要根据患者的分组使用。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指导患者长期规范用药同样重要,“有些患者可能用药后感觉状态有所缓解,就直接停药了,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这是因为没有规律用药,容易导致慢阻肺反复发作,每一次发作,患者的肺功能会下降得很快,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除了药物治疗,慢阻肺患者还要配合肺康复的训练,包括呼吸功能锻炼、呼吸操等,有些患者可能需要长期氧疗。此外接种疫苗也能够降低患慢阻肺的风险。总而言之,慢阻肺的治疗目标在于控制患者咳、痰、喘症状,同时降低反复急性加重风险、降低住院风险、降低死亡风险。


早发现早干预

加强呼吸锻炼

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当发展到呼吸困难等表现时,往往肺功能已损失一半以上,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期,因此慢阻肺又被称作“隐匿杀手”。要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就必须将肺功能检查加入常规体检中,据李天林观察,目前厦门几乎大部分的社区医院都配备了肺功能检测仪器,“我们建议,有慢阻肺诱因的人群,一定要定期检测肺功能,还有40岁以上的人群也应该进行常规检查,这样一旦发现问题就能尽早去干预。”

除了常规体检,慢阻肺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自己,谨防呼吸道感染,例如季节交替时要注意保暖,尽可能保证居住的环境空气清新,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减少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吸入。由于慢阻肺患者处于高代谢状态,日常饮食可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比如瘦肉、鸡蛋、牛奶等,倘若是长期咳嗽、咳痰的患者,可以多食用苹果、香蕉、橙子、西红柿等富含维生素的蔬果,还要保证每日充足的水分摄入,以促进痰液的稀释,保持气道净化。

至于日常锻炼方面,慢阻肺患者要谨记循序渐进、不要尝试运动强度过大的项目,可以选择太极拳、八段锦、快步走、爬楼梯等项目进行锻炼,若是运动过程中明显感到气促,要立即暂停。除了运动锻炼,还要加强呼吸功能的锻炼,主要包括学会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的技巧,通过做呼吸操等锻炼腹肌,进而改善呼吸系统,增强和调节肺部功能。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