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王元:以字寄相思

来源: 2023-05-16 15:25

/《台海》杂志记者 刘舒萍


2022华人新闻界艺术创作联展上,作为曾在对台部门工作十年的过来人,王元以草书书写元代诗人仇远的七绝《立冬即事》一首: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不知中国古文字之美和中国古文之美,就不能真正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在王元看来,书法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是一条无形的纽带,以字寄相思,两岸一家亲。

 

书法会友促两岸交流

记者认识王元已经有好多年,彼时,他还在厦门台办系统工作,从容、做事不慌不忙,是他给人的印象。在书法方面,王元造诣颇深,作品入展中国书法专业最高奖——中国文联“兰亭奖”、获得文化部“群星奖”、获得厦门市政府文学艺术奖一等奖等等,故他的书法作品时常被作为礼品赠送给台湾各界知名人士。

有一年海峡论坛,除了承担繁重的联络、接待任务外,王元还接下海峡论坛纸扇扇面的创作任务,折扇一面是国画,另一面就是王元抄录的《大学》名句,为与会嘉宾送去一份夏日的清凉。

在厦门台办系统工作,接待工作少不了,有一次,王元带台湾新闻界高层在厦门参观,与时任TVBS总经理杨鸣聊到书法时,彼此惺惺相惜,杨鸣告诉王元,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自己从小也有习字,透过书法这一文化纽带,两人聊得很畅快。杨鸣回台前,王元写了一幅字相赠,对方甚爱之,如获珍宝。

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王元的书法作品出现在台湾政要的宗祠里。2005年,时任国民党台中党部主委沐桂新率团访问厦门,厦门首开两岸基层政党交流先河。时任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何立峰与沐桂新举行了会谈,舆论誉之“和睦会谈”。之后,王元赴台交流时,机缘之下,沐桂新得知王元在书法方面的造诣,邀请王元为其宗祠写块牌匾、写副对联。

王元赴台交流的次数并不多,2012年赴台参访,他还是以厦门书法家协会副会长的身份前往。谈及这次的旅程,王元感触颇多,不过最令他难忘的,还是一次宴会中,大家以文会友,即兴创作嵌名联,透过书画交流,弘扬中华文化。每次赴台,再怎么忙碌,王元总会空出一天时间,半天时间到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展,半天到台湾朋友那一起喝杯老普洱。台湾的好朋友时常关心他什么时候到台湾办书法展。对此,王元有点遗憾,这个心愿一直还没达成。

让王元颇感成就的是一手策划了海峡两岸汉字节,“两岸文化交流,书法是其中一个核心,于是,萌生了汉字评选,让两岸民众来投票,再让两岸书法家把它写出来。”汉字是两岸共同的文化符号,传承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明历程,铭刻着中华儿女共同的历史记忆。举办海峡两岸汉字节,内涵深刻、意义深远,多年来,两岸共同见证汉字节的深化和提高,每一个年度汉字产生,既是两岸民心民意的极好反映,也是联结两岸情感的最佳代言,同时加强了两岸文化交流与新闻交流。

 

九岁开始练一日不曾辍

书法五体篆隶楷行草,王元无不通晓,中国书协原主席沈鹏先生看过王元的作品,赞曰“文气、雅致、灵动”。

王元祖籍江西临川,长于古城泰宁,父亲是北宋名相王安石28世孙,母亲为明代兵部尚书李春烨的后裔。泰宁是尚文之风颇重的小城,从小王元接受的教育是要有文化,要知书达理,要学富五车,做饱学之士,这种风气在王元的心灵深处种下了一颗种子。其外祖父饱学诗书,新中国成立前就上过大学,书法饮誉当地,外公闲时喜爱写字、吟唱诗词,作为外祖父的“小书童”,小王元不懂外祖父摇头晃脑在唱什么,长大之后,恍然,原来是滕王阁序。耳濡目染之下,王元从小热爱古典文学,九岁开始练书法,最早是楷书,数十年坚持如一。

有道是,幼时多鼓励,长大易成“家”。读书时,王元参加书法比赛,常得到长辈和师长的夸奖,给予他莫大的信心,斩获不少奖项。其个性沉稳可靠,肯下笨功夫,光楷书就认真写了整整十年,影响到他的书风,就是功底扎实,又意趣高远。在他看来,习字的乐趣恰如陶渊明所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987年,王元考上厦门大学,后担任厦大学生书画研究会会长。回想大学的滋养,王元直言有两个大的变化,一是学习的资料多了,厦大图书馆的书法类藏书几乎被他通读,二是碰到了名师,极大地提升了书法艺术的水平。有一次,他近距离观看厦门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时任厦门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吴孙权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吴孙权不断调换笔锋,在这个转换当中还有轻重,做得丝丝入扣,王元目不转睛地盯着,生怕错过精彩瞬间。多年后,回想这一幕,王元感言,回来就有一种顿悟的感觉,从此书法技法得以提升,“大学学的是政治学,跟书法完全没关系。但从内心来讲,我更热爱书法,比专业读得还认真。”

书法造诣更非是一日练就,因为热爱,所以苦练,刚开始的难度不亚于走钢丝;因为热爱,所以不断溯源笔锋的取法,了解古人是学谁的;因为热爱,所以撰文抒意,探索书法的核心要义,其书法理论文章发表于专业报刊。他还用文言文写作,进一步夯实了国学基础,“不认识繁体字,不懂文言文,古书你就读不下去了,你要去了解传统文化里的精妙之处。”

在王元看来,书法旁涉太多,一定要技道并进:内容上,涉及文学,写的多为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的名篇,故文学修养一定跟上;其次,要了解书法的演变脉络,对书法史要足够了解;第三,书法是一门艺术,与美学有关系,得去研究美学的理论框架、哲学思维,到最后,书法跟修身养性紧密相连。

 

正大文雅还闲散

王元的书斋叫雅正堂,“‘雅’就是不俗气,‘正’就是不小气,不俗气、不小气,这就是我的追求。”表达一种正大又文雅的气息,是王元行书的一个主要的特征。

回看王元习字之路,最早是楷书,楷书写了整整十年,从柳公权、颜真卿再到褚遂良等,他在唐楷上下了比较多的功夫,做过非常多的磨合和探索,如把褚遂良的用笔和欧阳询的解体作一个融合,让字体显得修长又灵动。在行书中,王元较推崇的是宋四家和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其中在苏东坡和王羲之这两家中下功夫较多。

一路走来,王元写了四十年的书法,近些年,他立功狂草,将楷书笔法、隶书笔势、篆书笔意融进行草书,王元写草书的取法主要是张旭、怀素和黄庭坚,想从颠张醉素间杀出一条路来。他还向太极名家学习太极拳,并将太极的气韵融合到书法的创作当中,形成属于自己的书写面貌。

王元一边说,一边演示,只见他以腰身来运气,然后以身带手,以手再运到笔上去。自2007年起练习太极,王元渐将太极动作和气息引入书法创作,改进运笔方式。在他看来,太极是一个圆的运动,书法也是一个圆的运动,从指尖这个小的圆,再到关节的中的圆,最后到臂挥更大的圆,练了太极后,发现了更大的圆,以腰身为轴的这个。捻指、运腕、挥臂、运腰,节节贯穿,也使整个写书法的身法有了巨大的拓展。

古人形容草书如“惊蛇入草”,简单一句,他却琢磨出深意:为什么是蛇,而不是兔?蛇没有脚,行走靠关节,左弯右绕中像太极节节贯穿,恰如运笔之势;为什么是入草,而不是入林?蛇入草所需克服的摩擦力也如笔在宣纸上克服阻力前行,草书要快,也要有“涩劲”,线条才美而有力道。在写书法中,碰到方的、尖的东西,需要通过化的方法,圆融地转过来,王元说,这些实际上就是太极的转法。王元在急与弛,方与圆,顺与逆等矛盾中寻求辩证统一,这也恰如太极的用力之道,既洒脱又扎实,沉又能动,刚健跟婀娜并存。

在一个忙忙碌碌的时代,闲散是一种极其珍稀的生活品质。2002年,他和李世平、李诗斌、陈圣凯、洪顺章、连明生、刘涛几位厦门书画实力派人物组成“虎溪七闲”,他们都工于学问,除了书法,音律、诗词、琴棋,各有所长。成闲,并不是闲得发慌,而是缺闲、求闲。王元说,静下来,他才能够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才会有灵感产生,对艺术来讲,这种境界是一种很空灵的境界。故而,他们时常相约游湖、登山,古琴相伴,吟诗作对,“这种闲适的境界是我们一直追求的一种审美理想,也是我们想传达的一种生活方式。”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