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台湾的“大陆系”植物

来源: 2023-06-25 15:02

文/《台海》杂志记者 郑雯馨

 

从大陆漂洋过海而来的植物,不仅为台湾带去绿意,有些更是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们是如何被引种、如何在新土地生长,又是以什么新形象重新回到故乡,当中寄托了闽台人民的乡情,更见证了两岸交流的变迁。

 

澎湖白沙乡上保安宫的老榕树正是由福建移民带来的树种。图/视觉中国

在闽南,榕树是十分常见的树种,硕大的树冠撑起的绿荫时常引来人们在树下泡茶话仙。图/图虫创意



榕树:一枝牵乡情

榕树在闽台两地都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两地民众喜爱栽种榕树,因其高大粗壮的树干和宽大的冠幅可独木成林。在闽台一些村落里,人们会在村前村后栽植榕树,以此保护村庄风水,民间还有“烧榕万年穷”的民谚,即烧柴有禁忌,绝对不可烧榕树枝叶,避免人为毁榕,以示保护。

在闽台两地交流的漫长岁月中,榕树也扮演了沟通海峡两岸情的角色。据传东山岛的坑北村,有一株古老的“台湾榕”,正是清同治年间迁居台北的坑北宗亲王马体,在回乡探亲时栽植的。在澎湖岛也有关于榕树“引种”的传说,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正当大批福建籍移民东渡台湾开垦之际,曾有一艘从福州开往台湾的商船,船行至澎湖白沙乡附近突遇大风翻船,彼时附近通梁村的乡民闻讯赶来救难,可惜只在岸边捡到一个小盒子,打开一看,盒子里装着两株榕树苗。为了缅怀这艘商船,当时澎湖岛上的一位乡绅林瑶琴提议,将这两株珍贵的榕树苗,栽种于澎湖白沙乡上的保安宫。

三百多年后,原来的小树苗已经长成参天大树,虽然树高仅3米多,但由于受到海风风势影响,其冠幅宽长,树枝横向生长,最终形成覆阴面积达660多平方米的树冠,与宫庙周围的景致融为一体,因此澎湖当地人将其视为“神树”。其实像这样百年以上的老榕树,在闽台两地都有尊称为“树公”“树妈”的风俗,人们还会烧香祭拜树神,祈求保佑一方安宁。同时闽台两地还有其他关于榕树的习俗,端午节时,要折一榕树枝,同蒲艾一起插在大门楣是谓驱邪,还有用榕枝蘸雄黄酒,喷洒庭院驱除五毒。向亲友贺婚,礼品上放一枝粘红纸的榕枝;若是家中有人生病,需要静养,主人会在门环上挂上两束榕树枝,表示婉拒生人拜访。

恰如澎湖白沙乡流传的老榕树的故事,榕树这种颇具闽台特色的植物成了两岸同胞情谊的象征,并寄托了思乡之情。在台胞重点祖居地之一的福建东山岛,每每有台胞回乡寻根认祖,按传统风俗,他们都会采来榕树枝,将其缚在旗子顶端,回乡祭祖时,往往会在宗祠或是故居种一棵榕树,待榕树长成,郁郁葱葱的树影代表了台胞对故乡的眷念之意。

 

龙眼是闽台两地民众都喜爱的水果之一。图/图虫创意


龙眼:果香满院落

谈起闽台地区颇具“乡土气”的植物,龙眼树必定能占有一席之地。据考证,龙眼在福建闽南地区已有近一千七百多年的种植历史,龙眼树不仅是两地常见的树种,在闽南人家的房前屋后随处可见,其通常能长到约10米高,且树干挺拔,因此人们时常在树下纳凉闲聊,龙眼树由此成为闽南生活图景里颇具乡土意味的形象之一。

在闽台两地,自古还流传着一句谚语: 拣啊拣,拣着一个卖龙眼。大意是说过于挑肥拣瘦,结果往往差强人意。这句谚语源于一个传说:从前泉州城的蔡洲有一位林员外,他为女儿择婿时强调门当户对,更要求女婿需才貌双全方可婚配,因此女儿的婚事一拖再拖。某一年龙眼成熟时,许多商人到蔡洲收购龙眼,并准备焙龙眼干,林员外相中了其中一位腰缠万贯的商人,正欲说亲,商人身旁的一位随从告诉林员外,自己才是真正的东家,为了自身安全才让一位卖龙眼的后生假扮自己。正当林员外暗自庆幸,他的女儿却与这位后生两情相悦,得知真相后便一同私奔,林员外知道后气得七窍生烟,最终也无可奈何。可见闽南栽种、加工龙眼的风俗由来已久,想必这句谚语亦是随着龙眼树一起传入台湾。

在《台湾的植物文化》一书中,就提及台湾最初的龙眼树是清代从福建传入,极可能是随着福建移民而来。可以想见,当他们抵达此地,发现这里的环境与故乡相似,尤其是台湾中南部的气候环境尤为适合栽种龙眼树,故而在台南、嘉义、高雄、南投、彰化等地栽培最多,彼时在台湾的街边巷尾时常能见到“钗朵兼盘小荔枝,番蒜摘残龙眼树”的景象。每逢初春三四月,开花的龙眼树令周围都弥漫着阵阵清香,到了七八月果实成熟之际,枝头上沉甸甸的龙眼,时时引来路人侧目,粒粒滚圆、果肉脆甜的龙眼具有补血益气之功效,是闽南女性必备的滋补佳品,制成龙眼干蜜饯或是佐以鸡鸭炖汤皆宜,同时还是两地民众所喜爱的水果。

不过早期台湾的龙眼树主要取用木材,此后经过漫长的栽培,培育出优良品种,譬如福眼、糖酸肉眼、水肉眼等,并逐渐推广开来。连横所著《台湾通志》中提到,台湾的龙眼“有大、中、小三种,嘉、云两邑所产特盛。曝干者谓之福圆,剥肉焙干者谓之福肉。每年配售上海、天津,为出口大宗。” 其中“福圆”和“福肉”的称谓也暗合了与福建的渊源。

 


随着茉莉花种被带到台湾试种,福州茉莉窨花技艺也传入台湾。图/花沐里


茉莉:“莫离”返故乡

在茉莉花被引进台湾之前,宝岛就已经闻茉莉香。1873年台湾茶商带着滞销的茶前往福州窨花,由于台湾本地所产乌龙茶产销疲滞,茶商尝试改制包种茶,即将茶叶加以熏花,制成花香茶出售。后来台北一些茶行仿造福州熏花技艺,所制之茶广受市场好评,继而广植香花。1882年,“福州种”单瓣茉莉花苗被引种到台湾彰化,从此彰化开始窨制茉莉花茶。

另有一些茶商从福建长乐县引种了茉莉花苗,台北市近郊淡水、海山、文山、新竹一带出现了一批茉莉花田,在花农精心培育下,许多茉莉良种陆续在台湾推广,台湾不少茶商遂以此花作为熏制包种花茶之主品,开始窨制茉莉花茶。1930年,经台湾改良培育后的茉莉花又从台南市引回福州长乐。

包括茉莉花茶在内的一众花茶一开始仅在台湾出售,之后销往东南亚,大约1900年以后,荷属东印度各岛喜饮台湾包种花茶已成为习惯,并以“三色花茶”为贵,所谓三色花茶,即栀子花,茉莉花,秀英花三种香花熏制之茶混合出售者。之后台湾的茶行还尝试将茉莉花移植到爪哇等地栽种,许是因为气候水土的差异或制作工艺的不娴熟,培育出来的茉莉花香味不佳,但是在南洋市场销售尚可。对那些在南洋定居的福建侨胞而言,这杯散发着幽幽清香的茉莉花茶,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喝着来自故乡的茉莉花茶,回忆起故乡的亲人,故乡的一山一水,花香与茶香变得更加隽永绵长。

福州茉莉花茶牵系着海峡两岸,更见证了两岸同根同源、闽台一脉相承,2007年,台湾茶界赠送福州单瓣茉莉花,茉莉“莫离”回归故乡传为佳话。2011年,第三届海峡论坛·两岸特色乡镇福州专场对接会上,仓山区城门镇向台湾彰化县北斗镇赠送了500株重瓣茉莉花,对方则赠送了500株“福州种”单瓣茉莉花,“福州种”单瓣茉莉花得以回归故里。彰化在引种“福州种”单瓣茉莉花100多年之后,此次引进了产量高、易成活的重瓣茉莉花,将进一步丰富当地的茉莉花品种。当前以提炼茉莉花香为主,采用纳米生物科技研发的美容保健、养生营养品,深受台湾年轻居民的喜爱。未来闽台还将以两地特色产品茉莉花茶为媒介,发挥各自优势,携手打造两岸茉莉花生态产业。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