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田头村:返乡二代的闽南水乡

来源: 2023-06-25 15:28

文/《台海》杂志记者 年月   图/王火炎



田头村的美丽与福分,与它四通八达的水系息息相关。而这正是它位于九龙江入海口所成就的。

田头村是龙海市浮宫镇的一个村庄。因为发达的水系与通向海洋的便利,早在三四百年前,田头村人便纷纷下南洋,在南洋勤劳创业后,又反哺村庄,现在那些雕梁画栋的闽南古民居就是华侨们光宗耀祖的见证,当然,他们也不忘为村人助学帮苦。可以说,田头村的整个村庄基础,早在两百多前已奠基。

上世经八十年代,田头村的水系发生极大的恶化,流经各自然村的金水银水,被鸭毛、垃圾和动物尸体所填充,整个村庄奇臭无比,亲水的人们只能对水系避之唯恐不及。田头村民在以从事废品收购发展个体经济的同时,付出了惨重代价,整个水系被破坏殆尽。

2013年,田头村支部书记郭水发领导村两委班子振衰起敝。他们带领全村民众拆除危房、猪圈、旱厕327处,清淤河道港道5.5公里,硬化道路、修缮古民居。四年后的今天,我们到达田头村采访时,眼前所见的已是风景如画的闽南水乡。正在做美丽乡村建设调研的厦大新闻传播学院的毛章清老师感慨地说:“在农村,要拆一个猪圈都是很难的,而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整治,有时真的比登天还难。”可见,田头村党支部的战斗力有多强、村支书的号召力有多大。

当然,田头村有今天,离不开龙海市委市政府和浮宫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两级政府不仅为田头村的建设拨出大量资金,而且聘请专家为村庄改造进行科学规划。

在访谈中,我们都为田头村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做法所赞叹,那就是郭水发等村干部特别擅于贴近上级政策来做项目,以获取建设补助金。他们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从上级党委、政府以及各职能部门,如环保、水利等部门,总共获得两千多万元人民币的款项。

在我们到田头村采访调研时,这个如诗如画的村庄正在朝着旅游业发展,它以华丽转身,赢得了那些出走的年轻人的回归,他们陆陆续续地从厦门等地回到村里,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业。

一个村庄能否生生不息,取决于它的年轻一代是否愿意扎根下来。

俯瞰田头村,据说一百多年前,当地人依靠渡船往来。


民居古朴 民风淳朴

田头村,面积3平方公里,人口4千多人,是郭姓的聚居地。

唐朝名将郭子仪之子郭爱慕,娶了公主,当上驸马。因刁蛮的公主不尊敬公公婆婆,郭爱慕便打了公主,公主仗着父皇势力,逼走郭爱慕。后公主悔过,求郭爱慕严谅,郭爱慕却避而不见,公主羞愧自杀,郭爱慕来到福建。

后来,郭爱慕的后代郭佛星定居田头,传至今日为第22世。田头人称郭佛星为三世祖。

与闽南沿海地区的许多村庄一样,历史上的田头村经常面对海盗、倭寇的侵扰,土匪猖獗。为了抵御强蛮,保家卫国,清嘉庆年间,郭氏家族兴办学堂,同时又开设武馆,郭氏子弟勤学苦练,嘉庆六年,出现了第十四世祖郭连邦和郭振昌叔侄同进武举的盛事,获得“武魁”殊荣。漳州知府为此颁发“邰德高年”的牌匾,以表彰郭连邦之父、第十三世祖郭岩山教子有方。治家、教子更成了田头郭氏的优良传统。

现年55岁的郭氏子弟、浮宫霞威小学校长郭振发,很为祖先历史感到骄傲,他特意在自家大厝辟出村史馆,把祖先的光辉历史书写于墙上,让后人缅怀。这座取名“归田居”的闽南大厝,是郭振发3岁时所建,也就是1965年。当时田头村和中国广大农村一样正处于困难时期,郭父哪来巨资建设深宅大院呢?

“是我伯父从印尼寄钱来的,当年,这座大厝的建设资金共花去一万六千元人民币,都是我伯父寄来的。” 郭振发深情地对我们忆起了伯父的往事,包括伯父帮助邻里、捐资助学的故事。

虽然位于海边,历史上的田头村并不顺风顺水,既无法靠山吃山也无法靠海吃海。因位于九龙江入海口,田头村常常遭遇海水倒灌,有过九年十三季缺收的苦难史。三四百年前,田头村人开始出海到南洋创业,发达后,心系乡里,纷纷寄钱回乡建屋,帮助乡里渡过难关。

一百多年前,郭振发的伯公郭铭煌也到印尼,事业有成后,当上印尼雅加达的一个县的县长,他虽在异乡,但一心一意要帮助同乡发展事业。凡是到南洋的浮宫人找到他,对他说:“我姓郭!”他便提供免费吃住,直到这位同乡能够自立创业为止。现在,田头社有七八百人在印尼发展事业。

郭振发的伯父郭兆炎和郭兆璋兄弟继承了郭伯公的优良传统,不仅寄钱给弟弟起大厝,还不忘资助乡里。在归田居里,我们见到了一台锈迹斑斑的抽水机,郭振发说,那是伯父于1965年寄钱回田头村,让村里人添置了浮宫镇第一台抽水机,助力水系发达的田头村更快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归田居里还珍藏着一台日立牌彩色电视机,那也是郭兆炎寄回来给村里人的,在1979年,村里拥有一台日立牌彩色电视机恐怕也是浮宫镇唯一的。二伯父郭兆璋也不甘落后,他重视捐资助学,比如1985年,就捐了二万五千元人民币,在凫溪小学建了一间教室。

田头村人乐于助人的淳朴民风古已有之。田头村里至今流传着流渡公的故事。几百年前,田头村人往外走都要先渡河,流渡公就在此摆渡,有给渡钱的,他摆;没法给渡钱的,他一样帮忙摆过去。流渡公助人为乐的精神就这样在田头村代代相传。现在,流渡公塑像就伫立于流渡公园,让来来往往的人们缅怀。

田头村到南洋的华侨,不只郭振发的伯公伯父情系乡梓,许多人都是如此,所以,在田头村,我们看到了一排排闽南古厝,沿着村河整齐排开,整个村庄古意盎然。郭振发的归田居不算古厝,它只有62年的历史,而田头村到处可遇有两三百年历史的闽南古民居,开基房就有380年历史。

 

田头村内依然能见到水道纵横的景象,令人想象当年村民是如何在河上泛舟讨生活。

伫立在流渡公园的流渡公塑像。


绿水 银水 金水

临水而居的田头村人,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畏水而逃,河水常常发出令人难以忍受的恶臭,河面上时常漂浮着鸭毛、垃圾和动物的尸体,它们随着环绕村庄的河流穿村走社,不只外面的人怕来田头村,连本村人都不爱在此生活下去了。

环境出现恶化,与田头村的产业密不可分,几乎全村都在做废品收购生意,河里的那些鸭毛、塑料、垃圾就是从各个废品收购点来的,生活垃圾和污水也跟着往里倒,死鸡死鸭死狗等动物尸体也被扔进来,母亲河就这样被糟蹋得惨不忍睹。“那时候,整个村庄就像一个巨型垃圾厂。”村民这样描述当年的场景。

情况到了2013年出现了根本转机。这首先得益于这个村庄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支部。

支部书记郭水发也是土生土长的田头村人,他身上显然有祖先擅于经商的基因。19岁失去父亲、21岁失去母亲的他,却凭着勤劳机智在生意场上顺风顺水,在1994年当选村主任时,已经拥有矿区、加油站、食品加工厂等产业,而他于1996年开始任村支书,便把更多的精力用以美丽乡村建设。

田头村辖12个自然村,要从哪个自然村入手进行环境整治呢?郭水发决定从污染最严重的甘山社开始。甘山社民众都是以收购废品为生的,还开了废塑料加工厂,整个社鸭毛遍地、河流淤积、乌烟瘴气。田头村发挥支部核心作用、老人协会辅助作用、党员带头作用,发动群众自觉自愿参与到这场大整治中。

首先是河道清淤。党员干部率先捐了七八万元、镇政府补助五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打响了清淤第一战。接着清流渡河,最后把整个田头村的河流都清一遍。一车又一车的淤泥往外载,仅甘山社就清了一千多车,而田头社更多达两千多车,统计下来,清出的淤泥垃圾竟有2.3万立方米,5.5公里的港道河道于是找回数十年不遇的明镜般的清澈。

河清了,田头村党支部又着手村貌整治,拆危房、旱厕、蘑菇房、猪圈。也有想不通的群众,大约占5%,每户人家,郭水发都一一入户做思想工作,老人协会也在这个节骨眼发挥作用,博感情,最后,全部民众都支持环境整治,谁不爱自己的家乡美呢?甘山社民众还自发地捐了267万元,作为甘山的环境整治、景观创建和庙宇修缮。田头社有的民众,看到家旁那曾又脏又臭的河区,现在变得洁净清澈,仿佛成了自家后花园,马上掏出大笔大笔的钱来赞助接下来的道路硬化、古民居修缮。

随着田头村日新月异的变化,村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住在美如画,犹如花园的村子里,幸福感是多么的强烈。那些被叫停收废品、关闭塑料加工厂的,起初很抵触,但当美丽乡村已铺展到自己眼前,党支部的意志那么坚定,民意的呼声那么高时,他们也只能跟党走、顺民意,继续死磕,在村里恐怕都待不去。

旧貌除去,新颜如何换上?田头村党支部获得了龙海市委市政府和浮宫镇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河流如何长久地保持清澈、通畅?古居如何才能修旧如旧?村庄如何绿化?产业如何发展?这些龙海相关部门都对田头村进行了具体指导,并请专家来进行科学规划,做到不是一时美而要葆长久的美。

田头村美名远扬,省里、市里的水利部门、环保部门、农业部门等相关部门,都到田头村来开现场会。开完会,领导便问郭水发:“老郭,有什么困难尽管说!”郭水发答:“困难很多,但谈到钱就不好意思。”领导便明白了,不久,更多的拨款就到了田头村,自2013年下半年至今,各级相关部门投到田头村的资金达到2000多万元人民币。仅针对每天的垃圾回收,市镇两级就下拨给田头村每年20多万元的经费。

放学骑车回家的小朋友。

云盖古刹的山门。


当地村民划着舢板船缓缓从石桥下穿过。


返乡二代  文创一族

住在美丽整洁的环境,固然心旷神怡,但如果口袋没钱,再美的环境也一样叫人坐立不安,那些被停掉废品收购的村民,他们的生计将如何继续呢?

现年44岁的郭东杰就是其中一位,他的废品收购生意曾远达江西。父亲郭国华是田头村老人协会会长,原也是位生意人,10年前从外地回到田头村,5年前,加入郭水发组织的拆迁整治大军中。在党支部进入攻坚战时,他带领老人协会实现有力助攻。郭东杰在父亲的教导下,关闭了废品收购点。

郭国华继续当他的老人协会会长,做服务乡亲的工作,但郭东杰正值壮年,未来的事业该如何发展呢?也是在父亲的启发下,郭东杰开了家流渡农家乐,让游客和村民吃喝玩乐。每当夜幕降临时,流渡农家乐就出现这样一个奇观,周边村民成群结队,来到流渡舞台唱歌,过把乡村歌手的瘾。虽然当初关掉废品收购站,他很不舍,但现在见到每天约有三四百人来自己开的农家乐消费,他对事业转型成功感到信心满满。

沈沉香姐妹开的农家乐叫“那么旺”,这名字初听还以为是英文“number one”(意即第一名),但不管是“那么旺”还是“number one”,都寄托着姐妹俩对自己操持的农家乐的期许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那么旺”农家乐确实旺,既做餐饮又做体验菜园,现在又做了民宿,它也是我们到田头村采访时村里的唯一一家民宿,共有七间房,这些房间,周末未到,就被早早预定走了。

“那么旺”农家乐现在主要由二十多岁的沈沉香操持,但在厦门工作的姐姐沈丽雪也很快要辞去现在的工作,回到村里来与妹妹一起办农家乐,因为她已预感到了“那么旺”会越来越旺。

田头村离厦门近,约有50%的人口在厦门做生意,但随着田头村的旅游业发展起来,更多的田头村人像沈丽雪一样选择告别都市回到家乡。郭炎明夫妇便是如此,他们夫妻俩原本在鼓浪屿开店,最近就回到了田头村,也开了家农家乐。当我们在采访的路上,与他们相遇时,尽管素昧平生,他们还是热情地招呼我们:“入来淋茶啦,入来淋茶啦!”

对于蓬勃发展起来的旅游服务业,田头村党支部积极进行引导,制定了很多环保措施来规范经营者的行为,经营者也都能自觉遵守,因为大家太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环境,他们深切地认识到,有了绿水青山,才会有金山银山。

浮宫杨梅闻名遐迩,种植杨梅也是田头村的传统产业,同时也发展成了旅游业的一部分。郭碰春、曾冰玲夫妇种植杨梅已有30多年了。随着杨梅不断涨价,为使杨梅卖相更好,有些种植户会使用催熟素,使杨梅显得又黑又大,卖出更高价格,但郭碰春夫妇坚持不使用催熟素,让杨梅自然成熟。现年66岁的老郭说:“种果树就是在种德行,做好事荫及子孙后代。”这样的杨梅长相一般,但口感好,他的观光园也吸引了不少游客来采摘购买,今年季末,我们去观光果园采访他时已卖出两万斤,收入至少10万元。

郭碰春已在厦门买了房子,但他们夫妇二人还是喜欢住在村子里,农闲时,郭碰春吹笛子,曾冰玲唱山歌,不亦乐乎。

不仅本地人恋恋不舍田头村,外地人也在田头村流连忘返,甚至选择留在村子里创业,在我们到田头村采访时,正巧碰到厦门两家文创企业到田头村考察,其中有一家当天就定下了一座古厝,想把它作为制作竹筏的文创基地。

本文选自《乡关年月》(厦大出版社出版)

不少返乡二代在村庄里发展各类乡村旅游项目。


>链接


杨梅成熟的季节,村民们兴高采烈地采摘。



浮宫杨梅腌制技艺

浮宫杨梅,龙海浮宫镇特产,因地名而命名。浮宫杨梅色泽红润发紫、果大、汁多、味甜而名扬海内外。

浮宫镇素有“福建杨梅第一镇”之称,拥有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全年平均气温21℃,1月份平均13.5℃,七月份平均28.7℃。全年无霜期328天。年平均降雨量1450毫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四季长青。浮宫杨梅产区内丘陵山地资源丰富,土壤多数为红壤或黄壤,九龙江下游河段纵横交错,有效地调节产地的温湿度,利于浮宫杨梅的生产。

浮宫杨梅种植已有800多年历史,早在宋代就有种植杨梅的记载。目前,全镇12个村7000多户果农共种植杨梅果3万亩,挂果2.1万亩。2002年3月,“浮宫牌”杨梅经省政府批准,被认定为福建省名牌产品,成为福建杨梅第一镇。

浮宫杨梅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龙海市浮宫镇、港尾镇、白水镇、东园镇、东泗乡、海澄镇、榜山镇等7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杨梅还有别于桃、李、杏等水果,即使多食也不伤脾胃,还可以治疗心胃气痛及呕吐、腹泻等症,因为它含有一种特有的杨梅皮绒,有利尿和抗血管渗透的作用。由于果肉中的维生素可以刺激肠管的蠕动,对于增加人的免疫力大有帮助。由于杨梅的药用价值高,产地的村民都自制杨梅酒,盐制咸梅干、杨梅蜜饯以备药用,现在还开发了杨梅系列产品,杨梅蜜饯、杨梅罐头已销往全国各地。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