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共享共创“我们”的社区

来源: 2023-08-11 11:25
 

6月17日,第六届两岸基层治理论坛在厦门举行。来自海峡两岸300多名基层代表和相关界别代表人士围绕“深化两岸乡村工匠交流合作”主题开展广泛深入交流。图/蔡戎

 

无论是社区营造、基层治理还是乡村振兴,都离不开“人”,当中既包括长期扎根这些领域参与建设、治理抑或是传承转化、创新发展的社区工作者、乡建者、乡村工匠,也包括无数的在地居民,他们在受惠于基层治理成果的同时,亦逐渐形成参与基层治理的意识。

从2014年开始增设的海峡两岸基层治理论坛,每一届形式、主题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是围绕两岸社区基层治理的探索展开,为“众”谋福利,助力两岸发展。

传承工匠精神

盛夏六月,来自海峡两岸300多名社区工作者及相关各界代表齐聚厦门,参加第六届两岸基层治理论坛,论坛现场不时能见到两岸参会者相互寒暄的场景。

2018年第十届海峡论坛上,两岸基层治理论坛从原先社区治理论坛中发展起来,此后这一论坛为两岸社区工作者分享基层治理经验与理念,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今年论坛的主题是“深化两岸乡村工匠交流合作”,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苏辉在开幕式上致辞中提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培育发展乡村工匠队伍,能够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为乡村全面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他殷切希望两岸同胞携起手来,深化乡村工匠交流合作,共增文化自信,实现心灵契合。

论坛现场,十多位来自两岸的社区工作者及乡村营造者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演讲,他们当中有不少人都是论坛的老朋友,台湾村里长联合总会总会长陈建良一上台,就不自觉地感慨道:“今天在这里回想起自己第一次参加论坛的场景,依然感到很有缘分。我经常跟其他人说,这个论坛很乡土,因为在座的嘉宾很多都是与基层民众打交道的,他们知道民众在想什么,生活过得怎么样。我喜欢这个论坛,因为它不仅让两岸朋友建立了联系,给两岸搭建说话的平台,还搭建了做事的平台,有些建议还通过福建省政府最终实现落地,真的很棒。”

说起台湾的工匠精神,陈建良将其概括为“精、慢、雅”,并讲述了林信安夫妇用十几年的时间专注研究手工本草皂的故事。提及两岸工匠交流,他直言,两岸工匠拥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传承。本次论坛开幕前,他与众嘉宾前往弘晏庄木偶艺术馆参观,获悉艺术馆的主人,即福建省非遗传承人庄晏红的父亲曾经收了不少台湾的弟子,而台湾的中医推拿师杨宗宪也有不少大陆的弟子,更让他深感两岸工匠传承发展是割不断的,“历史的潮流也一定会让我们越走越近。”

除了两岸基层治理论坛,另一个与社区基层治理议题相关的两岸社区服务恳谈会也在厦门如期举行。疫情三年让人们更加审慎思考“健康”二字的深意,因此本次两岸社区服务恳谈会以“健康社区·让健康拥抱生活”为主题,150多位两岸嘉宾在现场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其中四位嘉宾针对“女性和健康社区”及“青年和健康社区”两大议题,分享了自己的真知灼见。论坛现场,主办方还向台湾嘉宾和台湾社团赠送“福”字以及《健康中国人行动手册》,并在会后组织前往海沧区渐美村、开台文化公园、香道博物馆等进行现场考察交流,尽显“两岸一家亲”的情谊。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有助于推动两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多参与共治理

社区治理的议题看似小,却十分契合海峡论坛“民间、草根、广泛”的定位,两岸一家亲,根基在民众、动力在基层、依托在社区。历届海峡两岸社区治理论坛及其延伸的其他相关论坛的主题,都贴合两岸在不同发展时期下对社区治理的思考与实践。

譬如首届海峡两岸社区治理论坛的主题就是“多元参与 多彩社区”,台湾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就开始研究社区治理,多年来实践总结就是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大陆可以借鉴这些宝贵的经验。正是以本次论坛为契机,两岸基层工作者和基层民众开辟了互动、合作的新通道,此后不少大陆的基层工作者更是组团前往台湾,实地考察社区治理典型经验和成熟案例,将考察所得与本地社区实际相结合,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社区治理举措。

2015年第二届海峡两岸社区治理论坛上,厦门市思明区莲前街道前埔北社区、台北市中山区剑潭里等6对村居(里)在论坛上首次签订了两岸社区交流合作协议书。这一年,台北市中山区剑潭里里长毕无量走进厦门思明区的社区,分享有关社区营造的经验。其中,思明区筼筜街道官任社区的“狗厕所”就是来自毕无量的建议,当他拜访官任社区时,发现该社区内有不少养狗人士,每当在社区内遛狗时,处理狗粪就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他告诉官任社区的工作人员,自己所在的剑潭里也有很多人养狗,每当狗狗忍不住在路上便便,不少主人只能一路拎着便便找垃圾桶,于是他想到了在社区公园的公厕旁设置小一号的狗马桶,“不是直接让狗坐马桶,而是主人用工具清理好狗粪后再冲进马桶。”他将这个方式分享给官任社区,因此才有了更加美观的“狗公厕”,这一举措提升了社区的环境,得到了众多社区居民的称赞。

另一位台北市文山区忠顺里里长曾宁旖则带着忠顺里的社区义工亲手制作的陶瓷杯和牛轧糖参观厦门思明区的社区,她向社区工作者展示这些伴手礼时,特别展示了杯子底部印刻的“忠顺”二字,“我们想传递的是社区的归属感与社区的认同感。”在她看来,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最关键的是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曾厝垵她就感受到社区工作者在这方面所做的尝试,譬如将渔村曾经的小物件废物利用,改造为各种文创或是运用到建筑物的装饰中,凸显了民间的创造力,同时非常接地气,她说:“我很喜欢这里原汁原味的渔村特色,这里的社区营造抓住了文化创意的元素,同时尝试了一些新的改变,很符合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精神。”

前来参访的台湾社区团队也时常被大陆的新事物所吸引,譬如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寄收快递,厦门不少社区设置了“鸟箱”,这一举措给不少台湾社区工作者启发,尤其是一些位于山区的社区,尝试加入智能化的设备解决村民寄收物件的困难,两岸的社区之间互相观摩、互通有无,朝着建设优美宜居的社区环境的目标共同努力。

两岸社区营造专家交流座谈。

 

有归属感的社区

海峡两岸社区治理论坛不仅促进了两岸社区工作者的互访与交流,更促成了多对两岸村居(里)喜结“良缘”,台湾乡镇代表联合会总会秘书长刘冠雄从参加第一届海峡两岸社区治理论坛之后,便组织台湾社区团体到福州、漳州考察,想要促成两岸社区大“牵手”。

随着交流日渐深入,“社区治理”的范畴亦有所延伸,不仅表现在海峡两岸基层治理论坛、两岸社区服务恳谈会等分论坛的设立,还体现在各类论坛配套活动的开展、各类服务社区基层治理的机构和团体的出现,2015年,来自台北的熊麒在厦门湖里区兴隆社区成立了“熊麒调解工作室”,他联合志愿者为社区的台胞台属提供有关法律法规、调解生活纠纷等服务。有鉴于越来越多台胞台青登“鹭”从事社区服务工作,2023年集美区台胞社工服务中心推出了全国首创台胞社工培训专班,引导台湾青年全方位地参与到大陆社区治理及乡村振兴建设中。

服务于不同社区的台胞社工也在两岸社区治理交流论坛上分享各自的工作经验,来自中华街道镇海社区的善德社工说,要集合社区周围资源,解决社区相关治理问题;来自漳州的肯纳社工说,社工进入社区过程中,要学会根据不同的人文环境产生对应的服务模式。这些交流有助于推动更多台胞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并由此增加社区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从最初对社区管理模式和理念的借鉴学习,到深化社区服务维度以及推动居民参与度,再到如今在关注两岸共同面对的社会问题及考验的背景下,进一步创新社区治理,海峡两岸社区治理论坛的影响力从历届的主题可见一斑。值得一提的是,第九届海峡两岸社区治理论坛将人口老龄化的现实作为关注的焦点,提出了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养老服务体系等重要内容,来自两岸的社区工作者及志愿者团体纷纷介绍两地养老服务的实践经验,并提出了不少可行的举措及思路。

每一届海峡两岸社区治理论坛的召开,都像打开一扇两岸交流的大门,搭起了两岸基层民众交流交往的桥梁,两岸社区治理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需要两岸携手共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亦能增进同胞之间的心灵契合。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