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一碗牛肉面

来源: 2023-08-21 17:37

文/《台海》杂志记者 年月


两岸记者在兰州牛肉面博物馆采访报道。图/张盼



七年前,我在兰州吃了牛肉面,离开后的这七年里,在除兰州之外的任何地方,我没有再吃过一次兰州拉面,因为我内心笃定,只有兰州的这碗牛肉面是最好吃的,其他地方的所谓兰州拉面,我没胃口。不是我刻意,而是自然而然的选择。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那是没办法勉强的。

我以为,我很难有机会再吃到这碗让我只专情于它的牛肉面了。

直到7月16日,我下飞机走进自助餐厅。餐台上有各色菜肴,我却无动于衷,不由自主地走向面摊,“来碗牛肉面!不辣!”作为闽南女儿,我是吃白米饭长大的,在家极少吃面食,可这一刻,我却不容置疑地要了一碗牛肉面。

喝汤,吸面;再喝汤,再吸面。突然,往事山呼海啸地扑过来,七年前,在兰州吃面的情景一下子历历在目,宽面、细面;牛肉面、葱花面;切片牛肉、白灼牛肉;餐前还有各色水果,白的蜜瓜、红的西瓜、黄的橙子,满桌飘香,有果香,更有牛肉香。

一碗牛肉面,竟能派生出一桌菜,十分铺排;我第一次领略到兰州人做事的奔放不拘。

联合采访团团长、国台办新闻发言人陈斌华体验拉面。右为甘肃省台办主任孙志中。图/海涵

台湾《观察》杂志采访主任陈淑英埋首吃面后,端着鸡公碗,发出赞叹。图/年月


台湾东森电视台摄像记者吴孟霖被“三套车”牛肉面的做法吸引。图 /年月


 一晃七年过去,我早已忘记这家牛肉面的店名,可当我时隔七年,再次端起兰州牛肉面时,那家店的店名却突然冒出脑海——塔山半坡牛肉面,老板马瑞是兰州牛肉面创始人马保子的后代子孙。

“兰州人的早晨,是从吃一碗牛肉面开始的……”对,这句话是马瑞告诉我的。

厨师们每天凌晨3:30就开始上厨了,切肉、调汤、和面,6:00之前,准备就绪,笑容满面迎接第一位客人到来,“兰州人的早餐 ,是从一碗牛肉面开始的。”马海帆也这么说,他是我第二次到兰州遇到的另一位大厨。

马海帆每天凌晨3:30~4:00上厨,开始和面,面是当天新鲜的,切蒜苗,切萝卜,大萝卜要煮,小牛肉要切,红辣椒要炸,6:00出面,美好的一天在热气腾腾中开始了。

仅保和宫一家店每天的销量能达到2000多碗面,客人络绎不绝,早餐是牛肉面,午餐也是牛肉面,一般过了午餐时间后,店就关门休息了。

有细面、毛细面,有宽面,有窄面,有异形面,仅一种面型,张海帆等厨师就可以做十几个层次,“这是世界上目前为止,没有第二种面食能做到的。”张海帆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18种大料是养生汤,对人的五脏六腑有调节功效;面是碱性面,易消化,小孩老人都合适,最大的好处就是补充人的碳水化合物,“我们成年人到了30岁以后,大脑特别需要碳水化合物。”

兰州牛肉面为什么好吃?黄河水富含矿物质,它来自甘南藏族自治区,水质保护得很好。兰州牛肉面的牛肉,用的是陕甘宁小黄牛肉,这种小黄牛有2~3年的成长时期,小黄牛肉肥瘦相间,煮出来以后口感更好,韧劲更足;而且牛肉,从屠宰场送到店里是在8个小时以内。蔬菜,也都是当天早上采摘的。面粉也是很讲究的,要选用新鲜的高筋面粉,才能与水紧密结合,拉成筋道十足的面条。

马海帆的做面状态很兴奋,一直带着笑容,显得非常热爱,他做面已经有20年的时间了,“从我十几岁开始就选择了这个行业,现在只想把我的一生奉献给我们的周围的人,用健康的食材,做好面产品。把兰州牛肉面文化传承下去啊,这是我们的使命!把这一碗面传承下去啊!”

兰州有牛肉面博物馆,也有牛肉面培训学校,海内外学员纷至沓来,有专门来拜师学艺,准备自己开店的。前阵子,有来自台湾的两个学员,刚毕业回台北,开张了牛肉面馆,这类的学员,培训的时间从一个月到三个月,全程学习和面粉、拉面条、煮牛肉、炸辣椒、剥蒜头、切蒜苗等每个环节,张海帆的徒弟遍布全球,他很自豪。“我做这个行业20多年,带徒弟都是无偿的,心里只想把兰州牛肉面文化传播出去,传承下来。”在全国将近有100万家出师于兰州师傅的正宗牛肉面馆。


兰州牛肉面的创始人马保子叮嘱子孙后代珍惜拉面这只饭碗。图/年月



牛肉面甘肃全省通吃,图为全国名优小吃——凉州三套车。图/年月



兰州牛肉面学校成为研学基地,在暑假里吸引了全国各地学生来此研学。图/李宣


此次一起来采访的厦门卫视记者白东涛是兰州人,而今已在厦门定居十几年,娶的是泉州女儿。妻子是吃米饭、吃海鲜长大的。他第一次带妻子回兰州时,妻子对面食,对牛肉羊肉,没胃口,只为给他面子,勉强尝一尝。第二次再带妻子回兰州时,他偷偷地观察,发现妻子吃牛肉面,吸溜几口就整碗吃完,白灼的羊肉、牛肉也吃,不忌口,他很高兴,妻子爱上了家乡的牛肉面,就像爱上他。

白东涛把父母接到厦门同住,父母也把兰州牛肉面带到小区,小区的孩子来白家玩,吃过了白家的面后,说什么也要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来学做兰州牛肉面,白爸爸白妈妈不嫌烦,热情传授。

见我对牛肉面感兴趣,白东涛热情介绍:“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说的是往面汤投料的顺序,红是辣椒,绿是蒜花……”阳光帅气的白东涛俨然成了兰州牛肉面的形象代言人。

行程匆匆,这趟我没能再去塔山半坡牛肉面馆,思念中,我上百度找它,读到食客的留言,“来兰州四年了,吃过最好吃的一家”,想必Ta是外地来兰州工作生活的;“沪漂的兰州人,回到家乡,终于吃上一碗香喷喷的牛肉面。”很显然,Ta是一位归乡游子。

而我呢?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