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守护两岸文化根脉 两岸学者在厦共议闽南文化

来源: 2023-09-14 11:26

文/《台海》杂志见习记者 陈于晨

王三庆教授(左)和陈耕教授在演讲现场阐发观点,与会观众专心聆听。


人物名片:王三庆
台湾成功大学名誉教授


人物名片:陈耕
厦门市闽南文化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组组长


      2023年7月9日上午,由厦门大学和中华文化学院共同主办的“两岸学者面对面”系列活动第五场在厦门宾馆举办。本次活动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承办,台湾成功大学名誉教授王三庆教授与厦门市闽南文化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组组长陈耕教授以“维系海内外的共同心声:从闽南歌谣到歌仔、南音和戏剧”为主题展开对谈,为两岸师生带来了精彩纷呈的闽台音乐和戏曲的学术盛宴。


诗的源头是歌谣

王三庆:歌谣最早是从孔老夫子的《诗经》300篇开始的。最早,诗就是用来表达人心中的喜怒哀乐,而且不只是用念出来的,还需要用唱和跳来表达。所以当时的统治者希望用这样的形式来教导老百姓,不论是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等等,都应该积极向善。我们中华文化诗歌的起源,其实就是歌谣。

陈耕:王老师用这个开头告诉我们,闽南的这些戏曲,都是有来源的,它是我们整个中华戏曲大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孔老夫子的《诗经》。所以我们闽南戏曲,其实有着非常大的价值。比如闽南歌仔《思想起》,歌唱出了中华文化的一个根本——家国情怀。这也是我们和西方文化最不同的地方,个人不只属于自己,更属于这个家庭,而国是千万家。所以我们闽南歌仔的功劳就在这里,歌曲传唱的中华文化精神,正是我们当下最需要的文化营养。

人人都可以创造歌谣

王三庆:闽南戏曲从大陆传到台湾后,就深深地融入当地民众的生活之中,尤其孩子们更是此类戏曲最普遍的传唱者。不论是在田间种茶还是在树下卖药,孩子们一边听着家人唱,一边跟着唱,他们最初了解到的词汇和韵律,就是从父母之辈来的。而他们学会后,也跟着开始传唱,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下来。闽南戏曲传唱领域之广,甚至还影响到了海外民间。比如我在研究明刊戏本的过程中,就有些新发现,明代《新选合併明朝三春演义大全》一书在福建出版不久后,就被商人或传教士携去欧洲,书中的会馆锦曲也为和后来的南音戏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灵感来源。这表明闽南戏曲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并经久流传。

陈耕:涵盖歌谣在内的闽南戏曲,很大程度来源于我们民间的口头文学,所谓民间口头文学,就是人人都可以创造一段用于抒发情感、歌唱生活的乐段。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恢复到过去前辈们的那个时代,人人都可以创造歌谣,因为高手都在民间,许多精华的歌谣其实都是民间传出来的。这几年,大陆有意识地在闽南戏曲的保护上下了功夫,我们闽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越来越好。就像今年的春晚南音《百鸟归巢》节目,讲述了这几年大陆南音的新创造与发展,是富有成果的,今天的我们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要进行创新性探索,两岸携手让中华传统音乐和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化是我们共同的根

王三庆:我们两岸有很多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情感和共同的记忆,而戏曲就是其中最显著的载体。闽南戏曲经历那么多年,到现今也有了新的形式变化,尤其改革开放以后,两岸南音、戏曲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在交融互鉴的过程中,共同进一步夯实了两岸民间艺术的内在涵养。我希望曲目不论新旧,最后都能很好的兼容并蓄,新一代年轻人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也应该把老一辈传唱下来的智慧结合在一起,然后形成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和对历史溯源的探求。毕竟,老祖宗的东西是不能丢弃的,那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根。

陈耕:王老师的肺腑之言让人非常触动。从安公的歌仔到本地歌词,从创作歌仔到流行歌仔,闽南戏曲始终都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表现出闽南文化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从广播歌仔戏到电影歌仔戏再到电视歌仔戏,人们不但看到杨丽花、叶青、黄香莲等歌仔戏艺人的精彩表演,也听到许多歌仔戏的新调。由此可见,两岸戏曲的交流与非遗保护对两岸民间艺术合作发展的影响深远。我相信闽南文化绝不可能在新一代年轻人身断代,相反,年轻人一定会继续得以在闽南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并继承我们闽南的优秀文化,让两岸中国人都能在闽南文化的影响下,继续拉近民心距离,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营造有助于两岸融合发展的文化氛围。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