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台湾制茶业工会全台联合会理事长薛文镒: 缘起斗茶,行走两岸

来源: 2024-05-21 08:59

文/《台海》杂志记者  郑雯馨   图/受访者提供


身兼阿里山茶业协会名誉会长、台湾制茶业工会全台联合会理事长的薛文镒,总是谦逊地将自己定义为一名普通的茶人。他因家庭的原因而将种茶视为毕生的职业,为了向大众介绍真正的高山好茶而创立协会,并与厦门日报携手,共同拉开了两岸斗茶活动的序幕,在与大陆茶人的交流中,思考两岸茶产业合作发展的可能。

高山云雾出好茶,产自海拔1200米至1400米左右的台湾阿里山茶区的高山茶,以其甘醇冷冽的品质,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阿里山乌龙茶是从福建移植到台湾的茶种之一,通过当地茶农多年的精心培育加工,成为台湾高山茶的代表之一。薛文镒是阿里山当地的“茶二代”,他与福建茶界的交往,始于一场特别的“斗茶”。


促成两地共办斗茶赛事

2011年,在台湾嘉义阿里山举行了首场“两岸斗茶”争霸赛,与台湾当地茶人同台竞技的,是来自大陆的茶人。摆在两岸茶界评审专家面前的,是从闽台两地精挑细选的茶样,其中包括清香型铁观音、浓香型铁观音、青心乌龙、大红袍及红茶组别,来自台湾新竹县峨眉乡的峨眉茶行参赛的茶样获得了冬季台湾赛区的青心乌龙茶王称号。“那时候我正担任阿里山茶业协会会长,在了解到这个两岸共同办斗茶活动的想法后,就觉得可以尝试看看。”薛文镒回忆道。正是他牵头,阿里山茶业协会与厦门晚报达成合作,促成了两地共同举办斗茶赛事这一盛举。

首场两岸斗茶的顺利举行,令双方都备受鼓舞,阿里山茶业协会便开始了与厦门晚报旗下的两岸斗茶组委会长达十多年的往来合作。随着活动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历年参赛的茶农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台湾赛区也逐渐形成了一套严格规范的流程。通常以传统“合议制”评茶法为主,即一次评30泡,评审员集中讨论,将大家都否认的淘汰,有争议的茶样再进入第二轮评审,最终脱颖而出的茶样算是顺利通过了资格赛,才有资格参加在厦门举行的两岸茶王争霸赛。

2013年4月,薛文镒带领阿里山茶业协会一行人抵达厦门,像往年一样,与两岸斗茶组委会商讨今年两岸斗茶活动的相关事宜,经过了三届的磨合,双方已具备了默契。对薛文镒而言,他最初是希望能通过这个活动,让更多的人能品尝到正宗的高品质的台湾茶,使正宗高山茶得到推广。正如同创立阿里山茶业协会的初衷,当时他有感于山寨版的阿里山高山茶太多,希望能通过协会推广和规范,推行茶叶生产履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品尝到真正的阿里山茶,而两岸斗茶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正如他所希望的,历年入选两岸斗茶茶王争霸赛的茶叶在台湾都广受追捧,对消费者来说,不管是自用还是送礼都是很好的选择,由此不少台湾的茶农茶商踊跃参加两岸斗茶活动;另一方面,两岸斗茶茶王争霸赛也备受大陆茶界关注,加之有力的宣传报道,令大陆民众对台湾的好茶有了更多认识,有助于将台湾获奖好茶销往大陆市场。两岸斗茶不仅局限于两岸,还可以走得更远,走向世界各处有华人生活的地方,将两岸的茶叶推广出去,走得更远。


从制茶到“观”茶的转型

两岸斗茶活动不仅是两岸茶人共同庆祝的盛会,更促进两岸茶人相互参访交流,薛文镒曾多次带领阿里山茶业协会的成员参观福建、贵州等地的茶场,洽谈合作的可能。多年来往来于两岸,他感受到两地在茶文化和产业方面各有其特色,“从茶的种类来看,福建地区的茶是比台湾更多样些,台湾最主要的品种还是青心乌龙;从种植加工方面来看,台湾一般以有机肥为主,使用的农药也都要送相关部门检验,加上近年来推广产地溯源,如果手续不齐全的话,会面临很严重的罚款,因此在农肥药料的使用上有非常严格的规定。”

在薛文镒看来,两岸在有关茶叶生产技术和茶文化方面多交流,能够促进两岸茶叶市场的发展。例如台湾一些传统茶园朝文旅观光的方向转型,对于大陆而言就具有参考意义。据他介绍,虽然台湾多数茶园的种植面积不大,但茶农都非常注重精细管理,精深加工,融入创意,提升品质,譬如只采一道春茶,然后将其精心加工、制作、包装,使其成为茶叶中的“极品”;其他时间则搞好茶园管理,让茶树健康生长,养精蓄锐,确保春茶品质上乘。据薛文镒介绍,台湾有些茶园还会开放参观,“客人来了可以体验采茶和制茶,茶园的人也会科普茶的知识,不过一般都是在农闲的时候,一般赶采春茶时,是不太提倡把客人带到茶园的。”秉持这样“可再生”的理念,不仅保持了茶产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资源消耗,保证了良好效益。

无论是台湾的茶园,还是大陆的茶场,如今都逐渐出现了越来越年轻的茶人,当中不少是“三代”或“四代”的继承者,薛文镒提到自己的儿子也陆续接棒家族的茶园,他们与老一辈相比,对茶园的经营和未来规划有了许多新想法。“我们这一辈主要还是遵循传统的营销手段,他们年轻人更倾向去做多元化的开发,就是挖掘茶的附加价值。”诚如他所言,大陆的年轻茶人通过直播和自媒体,打开茶叶的线上销售渠道,同时将个人鲜明的个性“附加”到他们所生产的茶产品,为饮茶赋予了新的意义,打造更年轻化的情境感。台湾的年轻茶人也在尝试开发不同口味的茶,将茶与饮料相结合,也是为了让茶能够被更多年轻一代所接纳。此外台湾的茶产品包装设计,也是对高质量在地原叶单品茶的坚持与热爱。譬如设计师采用插画形式,在茶罐外包装绘制有机茶的制作故事以及茶农三代传承的精神,达到推广有机茶的目的。尽管方式不同,但都是两岸茶人立足于各自生长的环境下,对茶文化、茶产业发展进行的有益探索。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0.033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