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台湾顶级工艺首席顾问林芸安: 茶与器之美,尽在和与境

来源: 2024-05-21 09:08

文/《台海》杂志记者  郑雯馨    图/受访者提供

台湾顶级工艺首席顾问、台湾工艺之家驻大陆特聘秘书、高级茶艺师,林芸安所拥有的众多头衔,都与茶息息相关。她频繁往来大陆及台湾,参加各地茶艺表演和传统技艺交流,无论是作为一名茶人,抑或台湾工艺界“登陆”的“带路人”,她都期盼通过茶与工艺搭建起两岸交流的桥梁。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作为世界上最早栽培茶叶的国家之一,中国的茶历史源远流长,唐代有“茶圣”之称的陆羽所著《茶经》,更是将儒释道文化融入饮茶之中,为后世各地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根同源的福建茶与台湾茶也各自发展出极具地方特色的茶礼、茶俗,从茶器的选择、泡茶的方式乃至茶艺的发展,借由饮茶这件事,修身养性,感悟人生。

 

好茶配佳器

一走进林芸安位于厦门的工作室,记者就被展示台上琳琅满目的工艺品所吸引,天目盏、墨玉壶、翡翠青瓷等不同类型的茶器,均出自台湾各位工艺大师之手,其中翡翠青瓷是台湾陶艺大师何志隆的得意之作,裂纹绚丽且晶莹剔透,“其实这些作品并没有上釉哦,”林芸安解释道:“何老师是以漂流木作燃料,将陶坯进行柴烧,经过多次探索,最终烧出了这样的效果。”

正所谓饮茶必有器,关于用于泡茶、喝茶的器具自古以来便有诸多讲究,并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和饮茶习惯的改变而不断演化,譬如唐代发展了煎茶技法,《茶经》中列出的茶具就有二十八种之多,除煮茶、饮茶和储存的茶具外,还有碾茶用的茶碾和茶罗等;宋代点茶法风行,因文人墨客将其视作一大雅事,为了更好地展现乳白色的茶花,黑釉建盏应运而生;明代人们饮茶的喜好从团茶变为散茶,盖碗与壶遂由此盛行,形成了闻名世界的景德镇瓷器和宜兴紫砂陶两大系列;步入现代社会,茶的种类日益丰富,关于茶具的种类、形态和内涵也有了新的表达,茶器的材质也有了更多选择。

在林芸安看来,一件漂亮称手的壶具,的确能大大提升泡茶的愉悦感,“泡茶三要素是茶量、水温和时间,壶具的材质对茶汤品质的影响在于保温性,这也是影响水温和时间的关键。”从保温性的角度来说,由强至弱的大致排序为铁、陶、瓷、玻璃;与之相对的,不同茶种由于发酵、烘焙程度有别,加之茶叶形状也不尽相同,因此适合冲泡的温度也千差万别。

根据多年泡茶的经验,林芸安总结了不同材质的壶具与各类茶种之间合适的“配对”:导热快并能持久维持高温的铁壶,适合老茶、普洱等茶质浓厚的后发酵茶,但不适合泡清香、低发酵的茶,因为可能温度过高,而闷出了热菜味;导热较缓且不烫手,既能保高温又不闷茶的陶壶,适合铁观音、高山乌龙茶这类重烘焙或重韵味的球形茶,而且陶制壶具有气孔,尤其像紫砂壶是具备双气孔,因此能够更好地吸收茶的气味,长期用这类壶具泡好茶,会有加分效果;导热性适中、散热比陶壶更快些的瓷壶,其质地密实光滑,不容易沾染异味,适合包种茶、东方美人茶、红茶等清新、重视香味的条索型茶,值得一提的是,使用白瓷壶具泡茶,能充分表现出茶汤色泽;至于导热、散热皆快,且最容易降温的玻璃壶,尤为适合龙井、碧螺春这类不宜高温冲泡的绿茶,而且玻璃的质地,能够更好地欣赏茶叶舒展的情况,品鉴茶汤的颜色。新手若想要学习掌握泡茶时间,选择用玻璃壶会相对容易得多,简而言之,这属于能泡出各种茶原味的简易万用壶。

 林芸安收集的台湾陶艺大师何志隆的作品翡翠青瓷茶具。

两岸茶交流

闽台两地有悠久的种茶历史,从茶具、水质、用茶种类到斟饮的各个程序均极备考究,人们对茶同样情有独钟,几乎早晚都有饮茶的习惯,林芸安对茶最初印象,就是小时候父母在家中喝茶的场景,“我父母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喝茶,有时他们买回一些新壶和新杯子,我就在旁边看他们是怎么开壶、怎么泡茶的,等我长大后自然就会想要泡茶,现在我也会早早就起床,陪我妈妈喝一杯茶。”

家庭的熏陶影响让林芸安走上了茶艺之路,在她看来,茶艺是指制茶、烹茶与品茶等茶艺之术,茶道则是在具体的制茶、烹茶与品茶的过程中,学习、领悟茶艺的幽静清雅,透过心灵体察与感悟,内化这份情意,修身养性,并展现在日常生活的一动一静当中。林芸安的茶艺表演也自成一派,不主张使用花招的泡茶手法,整套流程中没有多余的动作,同时给人以流畅到位、行云流水之感。她将自己领悟到的茶道概括为“敬、静、净、境”,即:以真诚之心,通过行茶实践的过程,身心共修自然运化,体现茶亲和本质,达到悠然寂境,与宇宙天人合一。

2015年,台湾工艺之家、台湾顶极工艺协会共同前往大陆参加展会,林芸安以特聘茶艺师的身份随行,她在展会上开设茶席,展示台湾的茶艺特点。此后她几乎每年都会参加大陆各城市举办的茶产业博览会、文化博览会、茶席比赛等活动,台湾多家工艺社团委任她为驻大陆的秘书长或顾问,使她成了台湾工艺界“登陆”的“带路人”。她总是带着一大批台湾工艺大师制作的茶具参展,譬如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第十五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上,就有许朝宗的汉方壶、江有庭的天目杯、叶志诚的柴烧盏、钟荣华的墨玉壶等等。林芸安认为,海峡两岸文博会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两岸艺术家多交流借鉴,可共同进步。大陆市场比较大,机会点也比较多,对传统工艺师而言是一个很大机会。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写道:“茶滋于水,水藉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而废。”可见茶器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器是为茶而生,但同时本身亦蕴含独特的审美价值。因此,工艺大师在制作茶器时,既会考虑当下人们的饮茶习惯而创新,也会思考如何兼具美感,甚至上升至艺术层面。林芸安作为专业茶艺师,在关于茶与器的思考上,与工艺大师们有共同的话题,因此她与一些台湾大师共同精研十年,研究不同的茶瓮放哪一种茶陈化效果更好,哪一种窑烧方式出来的茶器,可令茶的芬芳达到最好的境界,“茶人和茶具惺惺相惜,我们也想为台湾茶器寻到最佳茶叶。”林芸安如是说道。

 

以和为贵的精神

2016年,林芸安获得了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级茶艺师及高级评茶员的资格,她告诉记者,台湾目前还没有一个官方的专业机构来考核认证茶艺师的职业资格,“成为茶艺师,一般就是通过一些私人协会来认证,没有一个统一的考核标准,比如你在台北认证了,但是台中又有另一套标准,客观上你不可能每个地方都去考试和认证,而大陆这边是有专门的资格认证,比如茶艺师就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二级、一级这五个等级,所以我就决定在这里考试。”

林芸安具有多年从事茶艺工作的经验,因此可以直接考高级,考试同样分笔试与实际操作,前者主要涉及茶相关的知识,后者需要考生自行准备一套茶席表演。据她介绍,台湾因品茶而发展出来的文化,大约成形于1970年代后期。倘若用一句话概括台湾茶艺的核心精神,那就是:茶与生活的融合。为此她解释道:“简单来说,就是氛围较为轻松,礼仪规矩也较少,虽然没有硬性规定服装或是茶具摆放的位置,但泡茶者也尽量以素色干净的服装、茶具摆放也以整体动线流畅为主,因此台湾各地茶艺师几乎自成一派,品出各自的茶文化。”

这一理念正是中国茶道精神的延续,在林芸安看来,中国茶道最核心的精神就是“和”,此为中国哲学思想之核心,要求为人处世应和衷共济,谦恭待人;推而广之便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体现在具体的泡茶上,便是各种礼仪的形成,例如:茶具的壶嘴不能朝向客人,不要把多余的茶具和用品摆在台上,整体才有和谐的感受;其次当茶壶出水时,水柱必须朝向茶艺师的方向旋转,才不会让客人感受到攻击性;倒茶时只要倒七分满,这是为了方便客人拿起饮用。林芸安的茶席也传达着这样的理念,虽然她全程不言不语,但从注水、温壶、温杯、赏茶、投叶、醒茶、泡茶、闻香、出汤等流程中,都给人以进退得益之感,当茶递到客人手中,林芸安举杯行奉茶礼,众人便心照不宣沉浸于品茗,这样一场如沐春风的茶席体验,不正是“和”的模样?

在中国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茶,既是融于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怡情养性的“琴棋书画诗酒茶”,关于茶道各人众说纷纭,最终指向的是人的精神层面,正所谓以平常心品清净茶,以清净茶养平常心,人生感悟尽在一杯清茶中。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