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绿树成荫 漆香氤氲

来源: 2024-12-03 10:13

青年漆画家陈干平在同安的大漆流年

文/《台海》杂志记者 陈于晨   图/受访者提供



福建南平,闽北的青山绿水间,丛林、光影、动植物交织,构成了陈干平少年时代的记忆,但出生于南平的他,选择从厦门开启自己的艺术之路。2010年,陈干平考入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成为首届漆画专业的学生。四年的大学时光,他既汲取着专业课程的营养,又利用课余时间,在厦门及福州一带的漆艺作坊中游学请益。厦门,这座海风徐来的文艺之城,成为陈干平漆画梦想起航的地方。
漆,这一承载着中国悠久文明的材料,早已与陈干平的艺术人生密不可分。他用漆画写意地勾勒出山水轮廓,色彩浓淡相宜,意蕴悠长,令人联想到文人画的意境。细细端详,你会发现他的作品蕴含着独特的魅力——大漆赋予画面一种玄妙质感,仿佛在诉说天地奥秘。而山水,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艺术的母题,在陈干平的画作中,它不仅是自然风光的写照,更是艺术家内心的精神家园。


厦门碰机遇 学子探漆缘
陈干平自幼在闽北南平长大,这里山清水秀,峡谷纵横。少时与山水为伴,大自然的气息熏陶了他的心灵。“小时候经常在山里玩耍,对丛林、光影、动植物的感受,后来都融入了我的创作。”他追忆道。陈干平自小酷爱绘画,中学时在一位英语教师的鼓励下,开始系统地学习美术。课余时分,他常常到美术老师那里练习素描、色彩。功夫不负有心人,陈干平的画技日渐精进,人生轨迹也由此改变。
200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干平到厦门美术馆参观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当他步入漆画展厅,眼前的作品令他惊艳不已:“漆画的肌理如此丰富,色彩如此绚丽,我从未见过如此令人心动的画种!”自此,陈干平与漆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进一步了解漆画,他开始自学漆艺,并虚心向师友请教。凭借不懈的努力,他顺利考入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成为漆画专业的一员。
在大学期间,陈干平广泛涉猎中外美术史论,向教授请教漆画技法,利用课余时间到各地漆艺作坊学习。“那时候,我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漆画创作中。”陈干平说,“因为我坚信,漆画不仅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更蕴含着无限的当代可能。”这一时期,是陈干平漆画生涯的关键节点,通过系统地学习,他的漆画技艺日臻成熟,艺术视野也更加开阔,他尝试将当代艺术理念与传统漆艺结合,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突破。
大学毕业后,陈干平毅然选择留在厦门,以职业艺术家的身份专注漆画创作,他在厦门同安区租下一栋别墅,作为自己的工作室。宽敞的空间,一楼是会客厅和厨房,地下则是庞大的画室。为了方便作画,他在画室内专门打造了一个符合漆画创作需求的空间:宽阔的平台,方便摊开画作;刚刚好的湿度温度,以适应大漆的特性;通风设备一应俱全,排除漆味对身体的影响。在这个精心布置的“漆画天地”里,陈干平日复一日地与心爱的大漆为伴,孜孜以求,用指尖丈量艺术的高度。
在创作之余,陈干平还喜欢约三五好友,在工作室煮茶聊天。室外绿树成荫,清风徐来;室内笔墨纸砚,漆香氤氲。在如此闲适的氛围中,他常常能获得新的灵感和力量。“创作是孤独的,但生活不应该被孤独占据。”陈干平说,“我希望在艺术和生活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执念绘漆道 一朝十数年
采访中,陈干平娓娓道来大漆制作的奥秘。原来,大漆取自天然漆树,经过一系列精湛的工艺,方可成为艺术创作的材料,与化工漆不同,大漆全程采用物理炼制,不添加任何化学成分,因而更加珍贵。
漆液采自漆树之上,初时呈乳白色,与空气接触后渐变为深褐、铁黑。由生漆到熟漆,要经历一番周折:过滤杂质、反复搅拌、加入熟桐油,直至色泽光润,方可称为熟漆。调色时,再加入天然矿物质粉,经研磨,使其与漆液充分融合。
大漆层层涂敷,干透打磨,反复多次,方成画作。每一次覆盖、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心把控,温度湿度稍有不慎,画面效果便大相径庭。漆画家必须深谙大漆的物性,顺应它的自然规律,才能驾驭这千变万化的媒材,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视觉奇观。
尤为神奇的是漆画的色彩打磨。陈干平解释道,漆画的绚丽色彩,往往需要通过打磨才能显露,打磨如同一场神奇的探险,每一次都会带来惊喜:色彩在明暗浓淡间跳跃,肌理纹路时隐时现,渐次展露出别样韵味。艺术家在打磨中与作品对话,在反复雕琢中感悟造化。
陈干平强调,漆画创作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常常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完成一幅作品。从构思到落笔,从堆叠色彩到打磨画面,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倾注大量心血。而过敏反应更是漆画家无法回避的痛楚,陈干平坦言,自己在创作初期也深受其扰。初涉漆艺时,他的身上常常布满红疹,皮肤痒痛难忍,但为了心中的梦想,他选择了坚持。如今,他的身体已经适应了大漆,过敏的症状大大减轻。
在陈干平看来,投身漆画,需要极大的定力和专注,更需要对传统工艺的敬畏之心,唯有真正热爱,才能令漆画焕发出熠熠生辉的艺术魅力。而这一切,都源自大漆的神奇物性,以及一代代匠人不懈地探索。在他朴实的言语中,千年漆艺的魂魄熠熠闪光,那些青葱岁月里的点滴感悟,化作指尖流淌的灵感,一笔一划,勾勒出山水诗意,绘就出人生况味。大漆的温度,正如艺术家的情怀,浓烈悠长,熨帖心扉。
十数年匠心孜孜,陈干平在漆画领域硕果累累。他的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青年艺术家提名展等重要展览,并为多家美术馆、艺术机构所收藏。2023年,他在上海之禾美术馆举办个展“纵游”,集中展示了近年来的代表作。从南平山水中走出的少年,不忘初心,以漆为笔,在艺术的道路上执着前行。或许正如他所言:“山水之间总有路,心存执念终有时。”


漆意山水间 匠心传古艺
陈干平认为,漆画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漆画是一种需要长时间观察、感受、琢磨的画种。”他说,“在创作过程中,漆会因温湿度的变化而出现各种偶然效果,这些变化很难预判和控制。但恰恰是这种不确定性,给了我很多灵感。”陈干平的作品,以山水为主要题材。他笔下的山峦、溪谷、树石,都浸润着独特的东方意蕴。“中国传统山水画,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描摹,而是艺术家心灵与山水的对话。”陈干平说,“我希望能用当代的漆画语言,去诠释这种超越自然的精神境界。”
近年来,陈干平着力探索半抽象的漆画表现。在他2023年的《界·涧丛系列》作品中,曲折的线条、斑驳的色块交织出玄妙的韵律。观者置身画前,仿佛踏入大自然的境界,体味着山水万象的变幻。“我希望我的作品能给人一种心灵的共鸣,而不仅仅停留在视觉的审美。”陈干平解释,“漆画的创作过程,也是我不断探寻内心、提炼思想的过程。我想表达的,是人与自然、与宇宙的关系。”
陈干平常说,“对漆画的创作,是一生的修行。”在他看来,漆画之道与人生之道,在某种意义上是相通的。“大漆就像我们的生命,看似坚硬,实则柔韧。经历无数次打磨和雕琢,才能成器、成章。”谈及漆画的前景,陈干平充满信心:“我相信,漆画完全有可能成为引领当代艺术潮流的重要力量。”他认为,新时代的漆画家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现代艺术的营养,不断拓宽漆画的表现疆域。同时,还要加强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跨界融合,为漆画插上腾飞的翅膀。
“漆画艺术的未来,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陈干平的目光透过画室的窗户,投向远方,“只要我们心存热爱、脚踏实地、锐意进取,中国漆画必将迎来新的辉煌!”金色的阳光洒进画室,映照着墙上的漆画,折射出绚丽的色彩。在这个恬静的空间里,艺术的灵感在流淌,传统与当代在交融,东方的智慧在闪耀。这一刻,笔者仿佛触摸到了漆画艺术的脉搏,感受到了它蓬勃的生命力。
山水不言,大漆无声。但在陈干平的笔下,它们有了生命,在时光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或许这就是艺术的意义所在——让我们在纷繁喧嚣的尘世中,找到心灵的栖息之所,触摸永恒的真理。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