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艺师胡文平跨界传艺
文/《台海》杂志记者 陈于晨 图/受访者提供
提起“漆”,你会想到什么?是古朴典雅的漆器,还是斑驳陆离的漆画?在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胡文平眼中,大漆绘万物,万物皆可漆。从最初学习雕塑,再到与漆结缘,胡文平在探索材质与创新的路上,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漆途”。
巧思跨界觅新路
在胡文平印象中,自己与艺术结缘甚早。“我是学雕塑出身的,是工艺美术学院雕塑专业毕业。当时漆艺只是一门选修课,是后来工作需要,才开始专门学习漆艺。”谈起与漆结缘的故事,胡文平如是说。原来,多年前他曾在一家雕塑工作室任职,后来工作室搬迁至福州市的漆艺基地,他便与一群漆艺师傅成了邻居。“我们雕塑创作,常常需要脱胎制胎的造型,就开始帮那些师傅做脱胎漆器的胎体。慢慢地就熟悉并喜欢上了漆艺。”
谈起与大漆的“亲密接触”,胡文平坦言,自己从未对漆过敏,“我的体质可能比较特殊吧。”在与漆艺师傅的朝夕相处中,胡文平掌握了不少门道。“那些老师傅身上有太多值得学习的东西。我就像块海绵一样,把他们的所见所闻都吸收了进来。”
有志者事竟成,渐渐地,胡文平开始尝试将雕塑与漆艺结合起来创作。刚开始他设计了一系列胎体,请教身边的师傅,没想到碰了不少壁。原来,他习惯用雕塑的思维去设计造型,常常会忽视髹漆和装饰环节的需求。“比如有的瓶口做得太大,有的器型线条过于复杂,最后上漆时反而不好施工了。”在一次次试错中,胡文平意识到,要用一个“漆匠”的眼光去思考设计。“在构思之初,就要考虑到未来的装饰,绘画、堆塑、镶嵌……每个细节都要预演于心。”
在传统漆艺中,“胎”通常由木、陶、纸等材料制成,上面再施以数十层漆,经过层层打磨,方成一件上乘之作。而在胡文平的创作中,“胎”的含义被不断拓展。石膏、树脂、金属……在他看来,万物皆可为“胎”,关键在于艺术家的巧思妙想。
这一突破性的理念,源于胡文平的跨界尝试。“雕塑出身的我,接触过不锈钢、铜、树脂等材料。把它们和漆结合起来,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为了将综合材料运用到极致,他常常废寝忘食地研究每种材质的特点,并从中提炼出独特的美感。最终,胡文平的“跨界”作品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以漆为魂,以他材点睛,于传统中求新变,于当代里觅诗意。
一组名为“布漆”的作品,堪称其代表。只见一块块麻布随意搭于桌面,边角微微翘起,自然天成。定睛细看,才发现这竟是由麻布浸漆制成的“仿生”之作。“我想探索最质朴的美。就像《老子》所云:‘朴散则为器。’万物本一体,道法自然,返璞归真。”在胡文平眼中,一块普通的麻布,只要经过艺术家的巧手,同样可以成为承载诗意的器皿,在空间中营造出与环境相得益彰的意境。他认为,漆艺创作要回归生活的本质,贴近大众的审美,作品取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才能给人以美的熏陶和思考。
金色耀香盛唐梦
在胡文平的诸多作品中,《金色耀香山》堪称其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这件荣获2024“百鹤杯”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百鹤新锐奖”的力作,以中国古代文人“四雅”为题材,融汇了胡文平多年的艺术积淀与匠心巧思。“《金色耀香山》的创作灵感,来自我对盛唐气象的想象。”胡文平解释道,“盛唐时期,无论是诗歌、绘画还是器物,都达到了巅峰。我就想,能否用漆这一古老的材料,再现那个绚烂辉煌的时代?于是,作品的构思就从‘四雅’入手,以琴棋书画为载体,表现盛世的祥和与富足。”
为了营造“金色盛世”的恢宏意境,胡文平在材质的选择上颇下苦心。他巧妙地运用金银箔、大红釉等高贵典雅的材料,辅以精湛的堆塑、错金、戗金等技法,使画面呈现出富丽堂皇的气派。而在色调方面,他则以大漆特有的黑、红为主色,撞以橙黄为点缀,既有节奏感,又不失和谐统一。
“人们提起盛唐,往往会想到艳丽绚烂的色彩,但那只是表象。在我看来,盛唐气度的精髓,更多体现在高古、雄浑、沉着的品格上。所以在创作中,我力求用朴拙大方的构图,端庄雅致的色调,去传达时代的内在精神。”胡文平谈及创作时如是说。《金色耀香山》是一次对盛世华章的再现,也是胡文平精湛漆艺的集中展示。胡文平指出,漆艺看似古老,实则大有可为。关键在于,我们要用当代人的眼光去重新解读传统,让古老的技艺焕发全新的生机。这是胡文平对漆艺发展的期许,也是他孜孜以求的艺术追求。
乐教漆艺筑未来
除了艺术创作,胡文平还有另一个身份——漆艺教育工作者。多年来,他活跃在高校、社区、展览等的教学阵地,以“说漆”代替“授漆”,用通俗幽默的语言讲述晦涩难懂的漆艺知识,吸引了大批漆艺爱好者。
每逢漆艺展演,胡文平总是现场为观众答疑解惑。从传统的髹饰技法,到创新实践中的得与失,他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所学所悟,只为点燃观众心中对漆艺的热爱。“记得有一次,一位小女孩问我:‘叔叔,为什么漆画上那么多灰,跟蛋糕一样?’瞬间我就笑了。”在胡文平看来,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正是艺术创新的源泉。他强调,要用发现美的眼光看世界,用好奇的心态对待传统,漆艺看似高冷,其实它离生活并不遥远,关键在于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在实践中感受它的独特魅力。他并表示:“漆艺是一门需要‘慢工’的学问,欲速则不达。唯有静下心来,在传统中汲取养分,在生活里探寻灵感,才能让这门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的生机。”
但与此同时,漆艺传承的现状,也让胡文平的语气里流露出几分忧虑:“现在愿意学漆的年轻人不太多,传承面临挑战。”毕竟,漆艺学习周期长、工序繁复,常常需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但胡文平并未因此而气馁。作为一名漆艺园丁,他更愿意去启发和引导年轻人。“只要肯下功夫,漆艺3到5年就能初窥门径。”胡文平常常鼓励学生要志存高远,“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创作。只有不断积累,才能将漆艺和生活结合起来,塑造出独具一格的艺术风貌。”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遗保护的日益重视,漆艺迎来了新的春天。“现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纷纷给予支持,为漆艺传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胡文平认为,传统工艺要“活”起来,既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扶持,也离不开自下而上的群众基础。一方面,既要完善传承体系,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漆艺事业。另一方面,也要增强全民的文化自信,让国人真正认识到传统工艺的独特价值。唯有如此,漆艺的“火”才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采访最后,胡文平畅想了漆艺的未来。“我希望有朝一日,人们不只是把漆器当作艺术品来欣赏,更能将它融入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漆艺不只是遗产,更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教会我们如何用匠心打磨生活,又以何种姿态面对人生。我期待,通过一代代匠人和爱好者的共同努力,让这个有温度的传统,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