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活用传统 活化传统

来源: 2024-12-03 10:15

诏安青年沈良辉的守艺之路

文 / 《台海》杂志记者   陈于晨   图/受访者提供


在福建诏安,有这样一位年轻人,他自小沐浴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耳濡目染中对美的事物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就是沈良辉,一位传承祖父沈福文漆艺衣钵的新生代传人。从诏安到福州,从学生到创作者,从徒弟到师傅,沈良辉在探索漆器髹饰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他的脚步踏着曾祖的足迹,心中燃着对这门古老技艺的热爱之火,誓要将这份沉甸甸的匠心传承下去。


艺术沃土养新芽
1984年,沈良辉出生于素有“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美誉的福建诏安县。诏安自古人才辈出,书画名家尤甚,这里的人们对美的追求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那时,诏安常流传着一句话:‘每家每户农民不仅拿锄头,还能画画。’艺术氛围十分浓厚。”沈良辉回忆起家乡的文化底蕴时如数家珍。
在这样的环境下,沈良辉耳濡目染,自幼便展露出发现周边事物之美的敏锐洞察力。“我有机会接触到很多优秀的书画作品,像诏安画派的沈耀初,以及擅长花鸟书画的陈子林等名家。虽然他们主要从事书画创作,但艺术本就相通。”受此影响,沈良辉对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也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谈及漆艺的启蒙,沈良辉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位耄耋老者的身影——他的曾祖父沈福文先生。“他是我国现代漆画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传统漆器艺术的创新者。”沈福文先生早年远赴日本求学,带回了失传已久的明代《髹饰录》手抄本,在反复实验中发现了数十种古代漆艺技法,并创立了独特的研磨彩绘、堆髹等工艺。“他开创性地将漆艺引入高等教育,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漆画家。”提及这位开创者,沈良辉眼中满是崇敬。
沈良辉虽然没能亲炙曾祖父的教诲,但他有幸成为沈氏第四代传人王和举的关门弟子。“王老师是四川美院漆艺专业的第一届本科生,也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几位坚持漆艺事业的‘痴心人’。”师从王和举,沈良辉得以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了传统漆艺的精髓。“他对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像漆器镶嵌中常用的蛋壳,一般人往往追求平整细腻,而王老师却着重发掘材料本身的美感。蛋壳天然的裂纹,在他眼中反倒成了点睛之笔。”在大师的言传身教下,沈良辉的技艺日益娴熟,他逐渐掌握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2015年,沈良辉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他进入福州漆艺研究院工作。在那里,沈良辉学到了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所学运用到创作实践中。一方面,他苦心钻研传统漆艺理论,如《髹饰录》等古籍;另一方面,他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接触新锐理念,为创作积蓄养分。值得一提的是,在研究院期间,沈良辉还参与筹办了声名远扬的福州国际漆艺双年展。“那是一段宝贵的经历。我有幸与世界各地的漆艺大师零距离接触,观摩他们的作品,吸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作理念。”正是在“学古”与“破古”的反复实践中,沈良辉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艺术道路。


参与编写高校教材
采访中,沈良辉还强调了漆艺基本功的重要性。“髹涂、镶嵌、雕填、磨绘、堆塑,这些都是漆器制作中的基础。”其中,他尤为擅长的是镶嵌、彩绘和髹涂。“从商周时期的贝壳镶嵌,到唐宋的金银器镶嵌,再到如今的蛋壳镶嵌、螺钿镶嵌,这项技艺在历代匠人手中不断革新。”沈良辉认为,镶嵌的魅力在于多材质的碰撞,在于打破材料间的疆界。而在彩绘的部分,他强调要区分磨绘与彩绘的差异。彩绘是根据纹样去填色,而磨绘则是将纹样磨显出来。三国时期的犀皮漆就是磨漆工艺的鼻祖。沈良辉感慨称,磨绘看似简单,实则大有学问,匠人需要把控好打磨的力度,稍有不慎便会破坏漆面。至于髹涂,沈良辉将其视为一个宽泛的概念,但凡是在漆胎上涂抹色漆的过程,都可以称为髹涂。他特别指出,宋代漆器多以素髹为主,追求一种极简之美。工匠们用纯粹的色彩,在器物上营造出澄澈空灵的意境。
为了让更多漆艺入门学子,能更好地理解这些基本功,沈良辉还参与编写了《漆艺基础》这一高校教材,沈良辉在教材中重点展示了木胎制作和毛料髹涂的工序。“这是我们福建的特色漆艺。尤其是毛料髹涂,放眼全国都已经不多见了。”他强调,许多高校开设的漆艺专业偏重理论教学,实践环节相对薄弱,而漆艺讲求的是一个“活”字,光靠案头是学不来的,一定要亲自动手实操。他希望通过编撰教材,为莘莘学子打开一扇进入漆艺堂奥的大门。唯有掌握了传统的精髓,创新之路才能行稳致远。
除了教材,漆艺学习的平台也尤为重要。当话题转向“工美讲堂”时,沈良辉的眼神中流露出意犹未尽之意。“讲堂为漆艺爱好者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大家相聚一堂,畅谈彼此的得失,共同为漆艺的传承出谋划策。”沈良辉坦言,他在讲堂上主要是分享一些诏安漆器相关的资讯,因为相较于脱胎漆器,诏安漆器的知名度还有待提升。沈良辉认同这样的观点:漆艺绝非曲高和寡,它完全可以通过新颖活泼的方式走进寻常百姓家,讲堂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技艺,更在于唤醒人们心中对美的向往。

让古老技艺重焕光彩
诚如沈良辉所言,学习漆艺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它需要匠人们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耐心与毅力。“一件漆器,从构思到成型,动辄数月乃至一年。每个环节都需要精雕细琢,不能有丝毫马虎。”作为诏安漆艺的市级传承人,沈良辉时刻谨记自己肩负的使命。“我们不仅要完整地传承技艺,更要去培养新一代传人,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发扬光大。”
同时,沈良辉对漆艺的未来之路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对新时代的工匠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统绝非僵死的符号,它需要在当下的语境中焕发生机,这就要求匠人们在继承精华的同时,勇于革故鼎新。他举例,比如可以尝试将漆艺与陶瓷、玉石、布艺等跨界结合,激发更多可能性;又比如,善于运用数字科技手段,用沉浸式体验、虚拟仿真等方式,让观众零距离感受漆艺的魅力。在沈良辉眼中,一个古老的传统,只有在创新的土壤中,才能常青常新。
面对数字时代日新月异的变革,沈良辉并未固步自封,而是尝试与新媒体联姻。他指出,互联网是一个很好的传播渠道,可以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漆艺文化。此外,他还致力于跨界融合的创新探索。“漆艺要突破传统的桎梏,与现代审美接轨,这样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他相信,传统与当代、功能与审美并不矛盾,关键在于,艺术家要用创新的眼光去重新诠释。
“传承需要坚守,创新需要勇气。作为年轻一代传承人,我们要秉持敬畏之心,虚心学习先辈的经验智慧,又要勇于突破陈规,让非遗绽放时代光彩。”谈及未来,沈良辉希望诏安能成为漆艺学者的向往之地,“这里曾诞生两位漆艺鼻祖,何不以漆会友,吸引四方英才共襄盛举?”他相信,漆艺传承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正如他常常勉励后学的那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唯有坚守,才能传承;唯有创新,才能发展。”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