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郭志煌重振漆篮产业
文/《台海》杂志记者 刘舒萍 图/受访者提供
把竹子劈成细薄的竹条,编成篮、筐、笼、箕等日常用具,在大江南北早已司空见惯,不过它们有一个很明显的短板——如果用来打水,结果将会是一场空。而在永春县仙夹镇龙水村,不仅竹篮打水水不空,还摔打不破——当地将竹艺与漆艺相结合,把生漆涂抹在木器具上,这便是闻名海内外的龙水漆篮。
“巧手翩翩篾气舞,经线纬线入画图。竹篮提水水不漏,小可藏针大当橱。”这是吟咏永春漆篮的一首诗。走在村里,处处可见漆篮的身影,许多老人编得一手好竹篮。谁能想到一只看似普通的漆篮,却编织出了一个扶贫产业,这一切离不开龙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郭志煌。郭志煌,一位土生土长的龙水村人,放弃了在深圳的成功事业,返回家乡,接过了手艺传承的接力棒,带领村民走上了一条创新与传承并行的振兴之路。
深山里的“金篮子”
龙水村距离永春县城16公里,车行驶在曲折蜿蜒的山径,沿途可见融入漆篮元素的路灯点缀在道路两旁。走进这个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村子,你会被一只巨型的“红、黑、金”篮子所吸引,这就是龙水村地标。3.6米高,直径2.1米的“天下第一篮”,由村里五名漆篮老艺人采用传统制作材料和工艺,以标准的规格比例,历时两个多月制作完成的。
似乎所有的故事都是从竹子开始的,这里盛产毛竹,为漆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一根普通篾丝开始,到成为华美炫目的漆篮,历经编篮、灰工、上生漆、漆画、堆雕五大核心工种,细分为33道主要工序,细小的工序更是有近百道。在制作工具的选择上,匠人们精心挑选了篾刀、剑门、朝天刀(抛光)、锯刀、柴刀、毛笔、毛刷、砂布等,漆篮的制作材料包括毛竹、油灰、清油、黑油、生漆、夏布、黄金箔、冬粉、裱布、裱纸等。
编竹篮顾名思义就是用竹编,生长3年左右,直径10厘米以上,笔直的毛竹是最合适的原料,篾片和篾丝在巧手编制下成了篮胚。特别要注意的是,用的竹丝越细,篮身显得越紧密、越轻巧。灰工即给篮胚上油灰,要做到“既厚又轻”,表面看很厚,但把篮一提,却比别人的轻。上油灰前,村民们还会将篮胚放进沸腾的石灰水里煮一遍,将竹中的糖分煮出来、蛀菌杀死,达到长期防蛀效果。之后就是上生漆环节,做到篮面质幼而光亮过人。
“从选漆到上漆都是非常关键的,根据产品的需要,高端的产品上漆没有规定几遍为好,全凭手艺人自己判断,要漆到看着觉得好、觉得行为止,厚度足够,亮度耀眼才算完成。上漆很麻烦,刷完一层漆以后接着就要打磨,再上漆再打磨,历经无数次,直到满意为止。”郭志煌说,对于漆篮这种手工品,其实劳动量并不大,但由于精细度要求高,很费时,大部分村民只掌握其中一项工种,郭志煌最擅长的是上漆,对漆篮而言,这是一个脱胎换骨的步骤。
言及选漆,郭志煌表示,上等漆篮用的漆是天然的植物漆。天然漆使用前要对漆性进行调配,将生漆倒在晒漆板上晾晒,不同温度、湿度情况下,晾晒的时长也不一样,生漆中的含水量达到10%是最适合的浓度。其后的过滤是一道极为费时费力的工序,用纱布和棉花制成滤网,漆液从细腻的棉絮中缓缓滴落时,焕发出巧克力浓浆般迷人的光泽。
漆需要晾晒,只有温度、湿度两个要素适合了,才能完全干燥。阳光和空气是最奇妙的大师,会让漆性达到最完美的境界,至于怎么判断,郭志煌表示,只有日积月累才能体会其中的细微差别。等油漆干后就可以漆画堆雕了,上金箔、安金线、上朱红等。做一件光亮如镜、绚丽多彩的脱胎漆篮成品常常要耗费很长时间。这也是很多人无法坚持下去的原因。
漆篮产品分为扁篮、格篮、盛篮三大类,每类又有特级、甲级、光油级三种,大小品种100多个,最小的直径只3厘米,精巧玲珑。郭志煌的朋友圈里有一张照片:他挑着一对大漆篮,分别可装下两个人。郭志煌说,不管大或小,它们都轻便又坚固,不变形,不褪色,耐酸耐碱,不怕开水烫。
挑起漆篮担子
“漆篮文化从明朝正德年间开始,产生在我们这个村,一代一代地传下来,我们祖祖辈辈就是靠这个漆篮谋生的。”郭志煌告诉记者,他十二三岁就开始接触漆篮,龙水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漆篮,漆篮曾经辉煌过,为国家创造了大量外汇,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漆篮的市场逐渐缩小,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漆篮开始没落,村民们一天忙到晚却赚不了几个钱。年少的郭志煌虽对漆篮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他也不得不走出家乡,前往深圳等地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
离开龙水村后,郭志煌在深圳从事建筑装修行业,凭借自己的勤奋与努力,在深圳也打拼出了一片天。然而,目睹家乡传统手艺濒临消失,他内心充满遗憾。“总觉得要做点什么,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发展漆篮。”最终,他决定放弃深圳的事业,返回家乡振兴这一古老技艺,还把儿子郭小谦也一起喊回来。
要复兴这项技艺并非易事,当时村里只有十几户人家(30多人)还在从事漆篮制作,年产值不足100万元。这些老艺人大多年纪已高,手艺虽然精湛,但对外界市场的变化和现代化的需求并不了解,漆篮产业几乎陷入停滞。郭志煌深知,仅仅靠传统技艺已经无法支撑漆篮的未来,他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他认为,要想将它做大做强,就要完成漆篮从实用性到艺术性的转变,从日用品转型为工艺品和收藏品,通过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来吸引更广泛的市场。
“过去,村里人的观念相对保守,总认为高价商品无人问津。”郭小谦回忆道。当开茶话会、上门动员都不见效,郭志煌决定带领老艺人们走出村庄,参加各类展会。起初,村民们对这些昂贵手工艺品的市场前景充满疑虑,但郭志煌的坚持逐渐让高品质的作品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有的作品甚至售出了数万元的高价。这一成果,终于让村民们开始意识到工艺精细化和高端化的重要性。
如今,龙水村从事漆篮产业的人数从最初的30多人增长到300多人,产品的年产值也从不足100万元迅速攀升至2000多万元,龙水村的漆篮产业重现生机。漆篮已经不再是一个濒临消失的手艺,而是一个带动全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全村人口超过1000人,其中有1/3的村民直接参与漆篮产业。郭志煌自豪地表示,龙水漆篮入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正在向全国非遗冲刺。
增加文化附加值
闽南有一句话叫“勾篮来,手巾头去”,“勾篮来”说的是胳膊勾着一只盛着礼品的漆篮去走访亲朋好友,“手巾头去”则是提着用手巾包裹的礼品回访还礼。漆篮技艺在当地传承了500多年,起初是民间婚嫁、祭祖、祈福等仪式中使用的吉祥物,它造型质朴端庄,典雅大方,轻巧耐用,因此,人们非常喜爱。
约郭志煌做采访时,他正好要前往马来西亚,同历史上一样,漆篮最大的市场并不在本土,而在东南亚一带的华人世界。据《永春县志》记载:“1801年,漆篮开始远销南洋各埠。”下南洋的闽南人虽远离故土,却保留了家乡的习俗:在走亲访友、迎神祭祖、送女出嫁的时候,仍然用漆篮装载吉祥。需求多了,海外市场自然形成。漂亮的漆篮翻越千山万水,不仅是日常器物,更盛着游子的乡思。
“我们有很多客商在马来西亚,每次去国外,华侨华人在民俗传承上的执着与热情,往往超乎我的想象,庆祝的隆重程度超过了我们本土。”最让郭志煌感慨的是,马来西亚马六甲市政府还以漆篮为元素,建设了漆篮一条街。
这项古老的技艺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正是因为它的精细与独特,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掌握这门技艺,郭志煌还组织培训班,鼓励年轻人加入到漆篮制作的队伍中。在郭小谦眼中的父亲是一位无私奉献、执着于家乡发展的长者。作为竹编技艺的传承人,他的父亲为了村庄的振兴,常年居住在村里,鲜少回到县城的家中。受父亲影响,1987年出生的郭小谦是目前村里年纪最小的从业者。
郭小谦回忆说,从深圳回来后,除了学漆艺技法,也要学如何推销,尤其是如何吸引年轻客户群体的关注。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他们尝试将竹编与皮革、陶瓷相结合,开发出新的工艺品和收藏品。尽管创新不断,他也坦诚地指出,当前的核心客户群依然以中老年人为主。
徜徉在漆篮历史文化展示馆、竹编展示馆以及精品展销馆,近距离体会漆篮工艺的深厚底蕴与精巧秀美,每一件漆篮精品都仿佛在诉说着“龙水人”与“龙水漆篮”之间密不可分的动人故事。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一件清中期的漆篮,历经岁月洗礼,却依然完美如新,展现了其跨越时代的艺术魅力与不朽价值。
近年来,龙水村通过建设漆篮历史文化展示馆、美化民房、创建漆篮主题公园等举措,丰富了旅游内涵。为了让更多年轻人感受这一传统技艺的魅力,村里还开设研学旅游项目,让游客体验漆篮制作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漆篮产业也带动了村里的旅游业发展,进一步增加了村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