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漆艺师梁晊玮第三次参加海峡两岸文博会
文/《台海》杂志记者 刘舒萍 图/受访者提供
在第十五届海峡两岸文博会台湾大师工艺馆,记者见到了台湾漆艺师梁晊玮,梁晊玮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这是他第三次到厦门参加文博会,上一次是去年,彼时,他刚担任台湾漆艺协会理事长,带领8位协会成员组团来厦参展,这一次,则是跟学生黄南榕携作品一起亮相。他本人也是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驻馆艺术家,据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行销组李国炜介绍,中心这次组织了4位漆艺术家参展。
“漆的固执是对于各种条件的严苛要求,漆的柔软是能够包覆各种材质,我常说在创作的同时,也是看着自己的工艺生涯,在严守传统工序与流程的同时,又必须思考着与时俱进的创新,如何在两者间取得平衡成为日常的课题。”在漆艺结合古琴的创作上,梁晊玮走出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采访中,能感受到了梁晊玮对于漆的热爱与创作的热忱,让人也不禁跟着他沉浸其中,这也是梁晊玮独特的创作魅力。
时间带来了惊艳
梁晊玮祖籍福建漳州,1971年出生在南投埔里,这是台湾大漆集散地,而他的邻居家中正好从事大漆销售业务。自幼年起,家长就常常告诫他不要随意乱跑,因为一旦不慎进入邻居家中,若体质对大漆不适应,很可能会引起全身发痒的症状。就这样,在梁晊玮尚未了解大漆为何物的年纪里,大漆便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于当时台湾尚未开设与漆相关的专业科系,梁晊玮在大学时选择了与茶和陶瓷相关的设计专业。参加工作后,因需要修复与保养鸟笼,他特意回到埔里购买生漆,并在此过程中重新发现了漆的美感,从而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人推荐,他有幸跟随台湾漆艺大师赖高山、赖作明父子俩学习。就这样,他白天工作,晚上学漆,跟着赖高山学漆画,跟着赖作明学漆器。
受赖作明影响,梁晊玮坚持使用天然漆创作,并严守师承,以传统工法制作。可能外人看来不过是持续地做同样差不多的事,但他自己却从中不断地得到新的乐趣,持续得到创作的动力,
“漆很美,颜色深邃,有一种说不出的丰富质感,最主要是漆有中间色,在红与黑之间会出现一些淡淡的中间色,那个是最美的。”梁晊玮介绍说,漆树上的生漆,在刚分泌出来时通常是乳白色,这是因为它含有大量的水分和树脂成分。当生漆接触空气后,会发生氧化反应,生漆的颜色逐渐转变为褐色,再进一步氧化则会变成黑色。但这里的黑色并不是完全不透明的死黑,而是一种深邃、透明且带有光泽的黑色,令人着迷的黑色。
学习漆艺的过程既枯燥又充满挑战。在砂纸打磨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磨破,而一旦磨破就意味着需要重新开始,这也导致一些人选择放弃。然而,梁晊玮坚持了下来,慢琢慢磨,用时间带来惊艳的漆艺之美。在学习的第三年,他荣获了台中县美展的第一名,逐渐崭露头角,并从此开启了获奖之路,曾4次入选日本石川国际漆展。
学漆艺过程中,梁晊玮时常跟随赖作明前往福州,与著名漆艺家陈明光、唐明修等人交流学习,他被大陆漆艺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回想起第一次到福州参加海峡版权(创意)产业精品博览会的情景,他感慨地说:“那次展会非常盛大,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在2010年和2011年,他先后两次参展并获奖。
因为到北京参访时,看到了喜庆、红彤彤的灯笼,他回到台湾后灵感迸发,创作了《喜猪五重唱》系列作品。在2014年参加厦门文博会时,这一系列作品荣获了最佳创意奖。他说:“在两岸文化中,猪都象征着家庭的财富,而红色则代表着喜庆。因此,我当时总共创作了20只猪的形象。”在厦门与同行和高校交流漆画技艺时,令他有别开生面之感,他自谦地说:“那些漆画作品真的让我叹为观止,让我深感自己的不足,我真的需要更加努力。”
把漆带入生活中
梁晊玮的创作面向很广,以漆器茶具、雕塑艺术品等为主,他笑着说,漆画是做大型雕刻作品空闲时的调剂,放松心情用的。值得一提的是,他创作的漆画作品往往与宇宙主题紧密相连。
这一宇宙主题的灵感,其实源自他学习漆艺过程中与古琴的邂逅。梁晊玮有幸结识了古琴演奏家单十六,并跟随其步入了古琴的神奇世界。在那里,他深刻体会到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意境,这不仅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还激发了他学习制琴的热情。在单十六的指导下,梁晊玮不仅掌握了古琴的演奏技巧,更领悟到了古琴背后的文化精髓,这些经历都为他后来的古琴髹漆技术创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三分木,七分漆”,在制作一把古琴的过程中,木工占三分,漆艺则占七分,漆艺是决定一张琴好坏的关键。如果漆涂得太厚,声音会被闷住;而如果木头挖得太薄,声音又会显得空洞。因此,在制作过程中,梁晊玮始终遵循一个黄金比例,即灰胎(包括粗灰、中灰和细灰)的用量、木头的直径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
梁晊玮介绍说,单十六学的中华文化中最传统的古琴髹漆技法,要使用鹿角霜,即公鹿长的犄角,异常坚硬,脱落后熬制提炼出胶质,剩下的残骨称为鹿角霜。磨成粗细不一颗粒,与生漆混合做成灰胎,涂于琴胚之上。
为了提升琴的音质,梁晊玮特别注重漆的透性。他习惯自己购买生漆,然后将其炼制成熟漆。生漆本身具有弹性、耐磨损、硬度高和附着力强的特点,使得传音效果极佳。然而,将生漆精炼为熟漆的过程却相当复杂。需要在一定的温度下反复搅拌,这个过程既闷热又耗时,也容易引发严重的过敏反应。尽管如此,梁晊玮仍然坚持亲自炼漆,以确保漆的质量。
一般来说,整个炼漆过程需要4天时间,才能呈现出漆器应有的自然色泽。这种对传统技艺的执着和热爱,使得梁晊玮的漆艺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学艺过程中,他也经常翻看《髹饰录》。《髹饰录》是明朝时期遗留下来、现存唯一的古代漆工专著。
“当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是你的作品要有开创性,不可替代。”投入漆艺创作逾20年,梁晊玮表示,创作的柔软是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从无形的灵感到工作上的器具都是如此,每个时代都有其流行的元素,并不是说必须要跟上流行,而是能够从中汲取新的概念,让漆艺呈现不同的风貌,发现漆艺新的可能。”2021年,梁晊玮入选台湾第六届台湾工艺之家,也是唯一漆艺类入选的工艺家。
梁晊玮说,他原本打算将自己的漆器和漆画技艺去申请台湾非遗技艺,但身边的朋友却提出不同的看法。朋友认为,古琴髹漆有着非常崇高的历史地位,更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2022年,梁晊玮成为台中市“古琴髹漆”文资保存者。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古琴特殊底板调音方法还在大陆成功申请专利。
梁晊玮在台中和南投设立工作室,致力于推广“让工艺融入生活”的理念。他说,工艺其实离你很近,生活处处都是工艺。鉴于大多数人生活中没有使用漆器的习惯,他决心通过五感体验来拉近民众与漆艺的距离。在他看来,无论是视觉欣赏、听觉享受,还是日常所触及的物品,如碗筷、盘子及泡茶器具,都能成为漆艺的展现平台。这样的创新方式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并欣赏漆艺,更使得漆艺真正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推广过程中,梁晊玮将古琴这一传统乐器融入了他的“工艺五感”生活美学课程中,在课程中,他不仅教授学员如何欣赏和制作漆艺茶器、碗筷,还引导他们亲手体验古琴的魅力,“古琴不是表演,我的琴只弹给我的学生、朋友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