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努力接近真实历史 八旬何池为开台王颜思齐立传

来源: 2024-12-11 10:47
文/《台海》杂志记者  刘舒萍

何池
漳州市委党校原历史学教授
闽南师大两岸一家亲研究院特聘教授

闽台关系史学者何池教授长期从事地方史、闽台关系史、闽南文化研究,近期他的新著《开台王颜思齐传》由九州出版社以重大涉台题材出版。该书由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资助出版,以作者前后历经十几年的田野调查和所搜集的相关史料为依据,再现“开台王”颜思齐的传奇人生。
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杨毅周评价说,本书既以史实为脊骨,又有报告文学的笔法,每章还精心设计了悬念,再加上数十幅的珍贵插图,汇聚而成既有学术性,又具可读性、通俗性的科普读物。
 台湾史研究会理事长、统一联盟党主席戚嘉林直言,“本书可贵之处,是从开发垦殖的角度有力地证明了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诠释了两岸同胞‘打断骨头连着筋’的深厚血缘关系。”

2011年,两岸同胞在颜思齐墓园共同追思开台先驱的历史功绩。图/颜智强

从裁缝匠到“开台王”
《台海》:是什么引起了您对研究颜思齐的好奇和兴趣?
何池:从本世纪初,我就一直在研究漳州跟台湾的关系。2004年,我因承担漳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明清时期漳州涉台人物研究”,接触到了筚路蓝缕开发台湾的漳籍先贤,在研究中,发现漳台关系非常紧密。其后,我又因参阅连横的《台湾通史》,而发现被他摆在《列传一》首位的竟然是一位裁缝师、海澄人颜思齐。
颜思齐是月港青礁的孩子,一位豪爽侠义的月港裁缝师,因为好打抱不平,失手打死税役被通缉,逃亡长崎平户。当时月港和日本长崎是两个互通的港口。颜思齐到了长崎平户后,成为当地的闽商头领,结识了许多新朋友,义结金兰的28位兄弟中有一位是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因“倒幕”行动失败再逃亡,颜思齐阴差阳错到达了当时尚处开发前夕的祖国宝岛。这个从裁缝匠到“开台王”,并在台湾史界与政界都众口皆碑的传奇人物,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于是在课题完成之后,我开始进一步搜集有关颜思齐的史料记载。
2004年,我在《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发表了《略论颜思齐的开台事功及其历史意义》一文,在当时两岸许多人还不知道颜思齐为何人的时候,这大概是第一篇研究颜思齐的文章了。
《台海》:连横在《列传一》中关于颜思齐的介绍只有短短600字,颜思齐是一介布衣,关于他的史料记载较少,在文本资料非常有限的基础上去还原和再现一个历史人物,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您是如何克服这一挑战?
何池:由于颜思齐系一介布衣,史料极为鲜少,所以只能采用最辛苦最原始的办法——到颜思齐生活过的地方进行田野调查,采访一代又一代人口口相传下来的有关颜思齐的故事。于是我沿着颜思齐成长、学艺、入台的足迹,多次到其出生地青礁村,到他学艺谋生的月港古街,到台湾古笨港的嘉义、云林一带,采访搜集资料及探访纪念颜思齐的有关建筑物,包括他当年在笨港溪两岸所建筑的中寨(今颜厝寮)、所挖掘的七角井,以及当地民众为之建造的“颜思齐先生开拓台湾登陆纪念碑”“怀笨楼”“思齐阁”等等,力图写成一本比较接近历史真实的“开台王”传记。
《台海》:您多次往返两岸,2011年参与了两岸共祭“开台王”,当时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何池:2010年,厦门颜子文化研究分会与台湾颜氏宗亲会联合发起筹办“两岸共祭开台王颜思齐”活动,颜思齐墓园坐落在台陆军南区联合测考中心训练场管制区范围,因此到墓园祭拜活动还得到了台湾军事管理部门的同意。经过数月的辛勤工作,2011年清明节前夕,来自厦门青礁、广东等地的颜氏宗亲 100 多人,与台湾台北、彰化、台南等地的颜氏宗亲共 300 多人,聚集在台湾嘉义县水上乡三界埔尖山颜思齐墓前,共同祭拜这位开台先贤。应厦门颜子文化研究会和青礁颜氏宗亲会的邀请,我赴台见证了这一祭典盛况,身临其境感受到两岸同胞血脉相连。

祭典场面庄重热烈,洋溢着后裔宗亲对开台先贤浓烈的景仰之情,也洋溢着两岸兄弟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在场的台湾人士说:这可是386 年来两岸宗亲首次联袂共祭颜思齐,可谓盛况空前,令人感受暖暖乡情与亲情。这一次,我在台湾待了一星期左右,深入了解颜思齐开发台湾的历史功绩,同时期,在水上乡召开“首届颜思齐开发台湾学术研讨会”。

台湾北港镇颜思齐登陆纪念碑。图/王国明


带动闽南人开发台湾热潮
《台海》:闽南文化开拓性的品格,是颜思齐重要的精神。您如何评价颜思齐的开台业绩?
何池:颜思齐拉开了大规模开发台湾的序幕,使得大家认识了解,宝岛土壤非常肥沃,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开发台湾高潮,当年开发的地方现在都变成了台湾的米粮仓。台湾学者戚嘉林《台湾史》有一行文字特别珍贵:“1620年,在台湾北端鸡笼已有汉人聚落,在台湾西部平原亦有1500名汉人。”1620 年正好是颜思齐率领闽籍民众进入台湾,开始开发台湾的前一年。
颜思齐登陆笨港后,发现这里土地肥沃,长满一人多高的水漆草,底下是黑油油的土地,这么好的土地却还没有开发,对于来自闽南传统农耕地区的人士而言,感觉是在暴殄天物,于是颜思齐就与兄弟们商量,决定在这里安营扎寨,耕猎垦殖,兼做海上贸易。由于地广人稀,颜思齐派人到漳泉故里招募愿意垦殖的闽南乡亲:愿意来的每人给银二两,如果是三口之家一起来的,另给一头牛助耕。此次招募大获成功,共有三千多漳泉籍乡亲到台湾开垦。
颜思齐回闽南招募三千多垦民,这是台湾开发史上了不起的滥觞之举,也是大陆首次由民间组织的大规模招募民众进入台湾的开发活动,由此拉开了台湾大规模开发的序幕!也为30多年后郑成功驱荷复台、继续开发台湾奠定了稳固基础。1662年,郑成功攻占赤崁城之后,给龟缩于城堡中的荷兰总督揆一写了封正气凛然的《敦促荷兰人投降书》,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这话的底气当然来自其父辈对台湾的经营与开发。
《台海》:颜思齐影响了哪些闽南人对台湾的开发?
何池:因为颜思齐开发台湾,带来了大量的大陆垦民进入台湾,认识台湾。因台湾土地肥沃,种植后不用施肥就能有好收成,这种情况被从台湾回大陆故里的人宣传之后,影响到更多的大陆人士赴台淘金。短短几十年时间,台湾从南到北就被以闽籍为主力军的垦民渐次开发出来。如:台南云嘉平原的开发,到乾隆时已全面开花;康熙年间漳籍垦民最早到这里辟盐埕晒盐,之后漳州同乡逐渐聚集于此,定居晒盐,建立了盐埕村,此后逐渐发展为今天的高雄市;台中市的南屯区“犁头店”,是漳州人在台中最早建立的村民村落。其中平和籍林石早在乾隆十八年(1753年)就在这里拓荒,终成著名的雾峰林家。再往北是“竹堑”(后称新竹),这是台湾北部最先开发的地区。康熙五十年(1711年)前后,同安(金门)人王世杰募集祖籍地泉籍乡亲一百来人于此开垦,是大陆垦民集体开垦新竹之始;台北的开发,最先是泉州人陈赖章率领泉籍垦民入垦大佳腊平野,接着是漳浦人林秀俊在这里垦殖,后来是龙溪人林平侯率领漳州乡亲协力兴建板桥城,这就是台湾著名的板桥林家;宜兰是吴沙(嘉庆元年,公元 1796年)、陈辉煌(咸丰十一年,公元 1861年)率领漳州乡亲开垦出来的,他们被誉为开兰始祖、开兰元勋。

《开台王颜思齐传》由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资助出版,图为新书发布会现场。

“台湾”因颜思齐得名
《台海》:书中您清楚地考证了“台湾”名称的演变过程:“夷洲”一“流求”一“留求”-“琉球”一“北港”一“东番”一“台湾”,并提出了“台湾”因颜思齐而得名的观点。
何池:台湾之称也因颜思齐的开发而叫起,这可以说是十多年来研究颜思齐的一个意外而重大收获。龙溪人张燮写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的《东西洋考》中有一篇介绍台湾的文章亦叫《东番考》。到了明崇祯八年(1635年),家住龙海港尾镇海卫的何楷在奏疏中就使用“台湾”这一称呼:“……海上岁无宁息,今欲靖寇氛,非墟其窟不可,其窟维何?台湾是也。台湾在澎湖岛外,距漳泉两日夜程,地广而腴……”这篇奏疏被收录于《明史》,请注意,这是我国正史称“台湾”之始。
从称“东番”到称“台湾”,中间只隔着短短十多年时间,这段时间台湾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得“东番”改称“台湾”呢?
这段时间,“东番”岛上真的发生了一件大事,这就是颜思齐的大规模开发“东番”。颜思齐在笨港登陆之地的主寨大搞市政建设,并在中心地带建公署大台楼(后称“开台王府”),这座台楼就建在海湾旁边,湾内有筑在高台上的公署,台楼之外有海湾,于是开始有人把这里叫为“台湾”,这一称呼最早是在闽南一带往返海峡两岸的渔民和海上贸易商人当中逐渐传开的,而家在当时龙溪的何楷,当然能在最早时间内获知对岸的东番岛改称为“台湾”,于是就在上奏章时第一次正式把“台湾”这一新名称写了进去,并被收入《明史》之中,从此就有台湾这个名字。与此相印证的是清周钟瑄主修、陈梦林总纂的《诸罗县志》称:“天启元年,颜思齐横行闽海,声势浩大,踞有土,始称台湾。”
2004年,我发表了有关颜思齐与台湾之称由来的观点和论述,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再之后,这一观点引起了青礁村所在地海沧区政协的重视,在他们的努力下,2020年年底,台湾得名于颜思齐明末开发活动的资料被编入了中国历史教科书。在此之前,颜思齐的开台事迹与尊称也已编入台湾高中课本。
《台海》:从开始研究到正式出版,可谓20年磨一剑。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杨毅周在序言中直言:“本书的出版正逢其时。”您怎么看待这本书的出版?
何池: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杨毅周先生评价说:“本书的出版正逢其时。当前,民进党当局的文化‘台独’大行其道,给台湾青少年带来深重的精神毒害。本书从两岸同胞共同开发开拓台湾的角度,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和法理事实,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因此,这本书是给‘台独’势力以有力回击的确凿史料。”类似的鼓励话语让我颇受启发,深感责任重大。
这本书从开发史的角度有力地证明台湾自古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所以,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要把它写出来。从2004年到2024年,真的是20年过程磨一剑。虽经多年搜集资料,奈何颜思齐只是一介布衣,史料记载甚少,“米”料无多,难为“巧妇”。故本书只能作为一本科普宣传的小册子,希望这本小册子能够给同仁及后来者提供研究参考和充实资料,并为这位开台第一人的乡贤奉献一点缅怀和纪念之情愫。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