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于晨
2011年,33岁的蔡淑贞接任启原公司总经理一职,成为伞业年轻的掌门人,2024年,被推选为厦门海沧区东孚教育慈善会会长。在她的带领下,启原洋伞多次荣获“最佳创意奖”“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等荣誉,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2024年底,启原洋伞成功入选“厦门老字号”。
要坚持匠人精神
《台海》:您是什么时候加入启原的?
蔡淑贞:我是2003年加入启原的。那时我刚从学校毕业,就从仓库员做起,一步步成长。回想起来,能加入启原,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荣幸,当时启原已是东孚的第一大企业,能在这里实习,我感到非常幸运。从仓库到采购,再到行政,直至2011年我接任总经理,我在启原一干就是20多年。这20多年,公司给了我很多锻炼的机会,让我从一个懵懂的毕业生,成长为一名企业管理者,我很感恩在启原的这段岁月。
《台海》:在这些岗位上,您都经历了哪些历练?
蔡淑贞:一开始,我是在仓库管理原材料。我对制伞一无所知,但被深深吸引。伞可以做得如此精致优雅,这让我感到很新奇。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制伞工艺,我主动要求去仓库学习。那段日子,我常常盘点库存,整理材料,就这样熟悉了伞的结构工艺。
机缘巧合之下,老板看到了我的潜力,把我提拔到采购部。伞看似简单,实则大有学问。要采购什么材料,如何比价议价,这些都是学问。两年后,我又被提拔为行政主管,参与公司日常运营管理。一路走来,每个岗位都给了我宝贵的历练。
《台海》:这些年在启原的工作经历,给您带来了哪些成长?
蔡淑贞:刚参加工作时,我曾经自负地认为,在校学到的已经很多。但实际工作中,我发现自己知识储备并不够用。企业管理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掌握大量专业知识。比如,我们的伞远销海内外,做市场,就要因地制宜,研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打个比方,东北和西南的气候、消费习惯大不相同,同一款伞难以适应两地市场。所以,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一款畅销品放诸四海皆准。
还有国际业务,从接单到报关,再到最后发货,每个环节都有专业要求。这些,都不是学校里能学全的。唯有持续学习,才能跟上市场变化的节奏。在日常管理中,启原的老板常说,要坚持匠人精神,宁可高成本,也要维持高品质,决不能让消费者买到粗制滥造的次品。这种专注、严谨、精益求精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启原20多年的成长轨迹,就是一部执着追求的匠心史诗。
追求“少而精”
《台海》:您于2011年接任总经理一职,在企业管理方面做了哪些创新?
蔡淑贞:以前,公司主要依靠多而全的代理商网络,实现全国布局。上任之后,我决定砍掉一些不合格的代理商,转而追求“少而精”。我们不需要很多客户,而是需要优质的战略合作伙伴。
这一变革起初遇到了阻力。一些被砍掉的代理商很不理解,甚至扬言不再销售我们的产品。那段时间,我每月出差,不停地跟代理商沟通。我解释说,提高门槛是为了实现品牌升级,维护价格体系,这对他们长远发展也有好处。
就这样,我们重新梳理了营销网络。如今,启原在全国有了标杆型的区域合作伙伴,形成了从生产到销售的一体化产业链。品牌影响力和销量都上了一个台阶。
《台海》:启原秉持“为爱撑伞”的企业理念,是如何贯彻到具体工作中的?
蔡淑贞:挡风遮雨 为爱撑伞,这八个字道出了我们的初心。一把看似简单的伞,实则蕴含着无数工匠的智慧和辛劳。从钢铁到纺织,从车间到市场,一把伞的背后,是300多双手的倾心打造。制伞是一门需要传承的手艺,更是一份需要用心的事业。
在产品设计上,我们致力于将实用与颜值相结合。启原的伞不仅能御风挡雨,还能彰显时尚品位。无论是鲜艳亮丽的色彩,还是精美别致的图案,都为都市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我们还研发了“降温伞”,利用特殊涂层材料,在烈日下能有效降温,犹如一片移动的树荫。本质上,一把伞承载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撑伞,是爱的表达;送伞,是情谊的传递。这就是“为爱撑伞”的内涵所在。
《台海》:启原在企业的社会责任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蔡淑贞:公司坚持每年向孤寡老人、贫困儿童、外来务工人员捐赠物资慰问品。春节期间,我们还会走访慰问辖区的困难户,为他们送去温暖。此外,我们非常重视教育事业。多年来,公司持续资助贫困学生,资助学校。去年我个人还有幸被推选为区教育慈善基金会的会长,组织更多企业参与教育帮扶。这些年,公司被评为“厦门市扶残助残先进单位”“海沧区爱心企业”“爱心单位”等。这些荣誉,是对启原践行社会责任的肯定。企业只有心怀善意,主动反哺社会,才能行稳致远。利润固然重要,但社会责任同样不可或缺。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担当。
一份珍贵的礼物
《台海》:2024年,启原光荣入选“厦门老字号”,申报过程中可曾遇到过困难?
蔡淑贞:困难肯定是有的,主要是前期对申报流程不甚了解,走了一些弯路。我们最早是在2020年开始关注“老字号”评选的,但由于疫情等原因,政府部门的评审工作有所延迟。那段时间,我们一边准备申报材料,一边等待时机。其间,我多次向区里反映,咨询政策细则。同时,对标“老字号”的评定标准,想办法补齐短板,完善内部管理。最终,我们的诚意得到了认可,2024年底,公司顺利通过评审,成为厦门第5家获此殊荣的台资企业。这一路的坎坷,最终化为了一份珍贵的礼物。
《台海》:获得“厦门老字号”后,对企业发展您有哪些新的思考?
蔡淑贞:老字号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它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要传承好品牌,发扬好文化。一方面,要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把产品质量当作生命线;另一方面,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让“老字号”焕发新的活力。
2024年11月,我有幸赴马来西亚,与当地的百年老字号进行文化交流。他们的经验让我深受启发。原来,老字号不只是金字招牌,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份精神传承。它跨越时空,沟通过去和未来。作为老字号的新成员,我们一定要肩负时代重托,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国际化也是我们的一大方向。去年,我走访了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寻求全球布局的机遇。接下来,启原将着力打造更多爆款产品,提升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台海》:对于有志进入制造业的年轻人,您有何建议?
蔡淑贞:首先,要全面认识这个行业,不要抱有一夜暴富的幻想。制造业需要匠人精神,需要日积月累的奉献。其次,要真正热爱这份事业。只有怀着满腔热忱,才能经受住打击,扛过寒冬。第三,就是态度的问题。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轻言放弃。创业从来就不是坦途,唯有坚韧不拔,才能笑到最后。
我常跟年轻人说,不要怕从基层做起。基层的磨砺,会让你终身受益。就像我,从仓管做到总经理,每一步都脚踏实地,没有半点投机取巧。我希望,有更多有理想、有担当的年轻人加入制造业,为民族品牌的崛起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