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台湾政治生态恶化的缩影

来源: 2025-06-12 15:53

“大罢免”风暴席卷全台,也加剧岛内社会的撕裂和对立,激起台湾民众反感,更严重影响了岛内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2025年初,台湾政坛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罢免”风暴所席卷,愈演愈烈,已然进入白热化阶段。台选务机构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已有54件罢免案被提交,其中36席蓝营民意代表成为目标。桃园等全蓝选区更是遭到了“地毯式攻击”,几乎所有蓝营民代都被卷入其中。

4月中下旬,国民党等“在野”党派开始针对“大罢免”发起反击。4月26日,岛内“在野”力量在台北市发起集会,号召各地民众抗议赖清德当局“以民主之名、行独裁之实”。尽管天气不佳,从当天午后开始,还是有大批民众涌入台北凯达格兰大道。国民党智库副执行长凌涛表示,到场的民众远超此前预测的5万人;活动主办方宣称,现场人数一度突破25万人。

从年初至今,“大罢免”风暴席卷全台,也加剧岛内社会的撕裂和对立,激起台湾民众反感,更严重影响了岛内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此次“大罢免”风波是如何出现的,对岛内政党、岛内社会和两岸关系有会带来哪些影响?对此,《台海》特邀两岸专家学者共同聚焦台湾政坛“大罢免”风暴。


为实现政党的一己私利


台湾的这场“大罢免”闹剧,绝非简单的政治事件,背后牵扯着政治对立、社会撕裂以及政党博弈等多重错综复杂的矛盾。此次“大罢免”主要针对国民党籍民意代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蓝营民代”。原本,从程序上看,台湾政坛若要启动罢免程序,需历经提议、联署及投票三个阶段。整个流程耗时大约五个月。如此繁琐的程序,本应是对民意的慎重考量,可如今却被民进党当作了政治斗争的工具。

依据台湾地区“公职人员选举罢免法”,罢免需在当选人当选一年后方可启动。然而,2024年选举刚结束,绿营侧翼便迫不及待地“偷跑”,提前发起罢免联署。这种违规操作,无疑暴露了绿营急于改变政治格局的迫切心态。进入2025年,随着时间节点的临近,罢免行动迅速升温。先是柯建铭公开提议罢免所有蓝营民代,将这场政治博弈推向了高潮。此后,全台范围内的罢免提案如潮水般涌来,说明,这次“大罢免”是绿营有组织、有针对性的政治攻击策略。面对绿的凌厉攻势,国民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蛰伏后,终于在赖清德“执政”满一年之际,展开了强有力的战略反击。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果断宣布,将在民意机构提出罢免案、弹劾案,并发起全台联署运动,目标直指赖清德。


此次“大罢免”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后的政治格局变化。民进党虽然掌握了行政权,但民意机构却由国民党和民众党联合主导。这种行政与民意权的对立日益加剧,民进党觉得“在野党”通过削减预算,比如2025年度预算被大幅删减,以及各种政治对抗行为,让他们的政务推行处处受阻,宛如“瘫痪”一般。于是,民进党妄图通过这场“大罢免”打破当下的僵局,甚至还想为2028年的选举提前布局。赖清德本人也企图通过这场“大罢免”,巩固自身权力,打压反对势力,实现其“台独”野心。在他看来,罢免蓝营民代不仅可以削弱对手,还能向党内强硬派和“台独”势力展示其决心,为自己的政治前途铺路。

这场风暴的源头,正是民进党有组织、有预谋的侧翼动员。自赖清德上任以来,民进党在台民意机构的处境愈发艰难,争议性提案屡遭挫败,这使得绿营将希望寄托于罢免行动,试图以此重新平衡岛内政治力量对比。在这场“大罢免”中,民进党与赖清德的策略尽显其政治野心。赖清德动员绿营侧翼团体、媒体以及宗教组织推动联署,这无疑是对民主程序的滥用,完全是为了实现政党的一己私利。同时,此次“大罢免”也是赖清德“执政”不力的焦点,他上台后经济停滞不前,电价还不断上涨,民众生活苦不堪言,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就想出了这么个歪招。

但这场大罢免并非一帆风顺,反而暴露了民进党内部分歧。新潮流派系及“亲赖”势力成为推动罢免的急先锋,他们希望借此机会全盘接手政局,为赖清德的连任扫除障碍。而党内其他派系则多持观望态度,他们清楚这场罢免行动的风险,担心一旦失败,将引发党内动荡,损害民进党的整体利益。


破坏岛内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


数据很直接地显示了,绝大多数的台湾民众并不认同民进党这种将政治斗争置于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之上的做法。他们渴望的是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而不是被卷入无休止的政治纷争之中。

这场风暴最刺痛民众的,是其惊人的社会成本。据估算,全台罢免案总花费将超10亿元新台币。且近期更加急迫的民生议题,在这场政治喧嚣中全面失声。所以,大部分台湾民众都认为,“大罢免”纯粹是一场政治闹剧,与民生福祉毫无关联。

对国民党而言,面对“大罢免”,依旧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有被全面“政治清洗”的风险。接下来国民党必须全力动员应对,否则在2026年台湾县市长选举和202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国民党将面临更为艰难的处境。党主席朱立伦也承受着巨大压力,如果无法有效应对罢免危机,他在党内的地位也将岌岌可危。反之,若罢免失败,国民党必然会发起反击,甚至可能推动对民进党籍民意代表的“反罢免”。

无论结果如何,这场“大罢免”都是台湾政治生态恶化的一个缩影,它无情地暴露了政党恶斗、民主工具化以及民生议题边缘化的深层危机。而其后续发展,必将深刻影响岛内政局的稳定,也会给两岸关系的走向带来更多的变数。

其实,民进党在推动罢免行动时,忽视了一些关键变量。在以往的选举或罢免投票中,蓝白支持者常常因为各种因素而分流,这使得绿营有了可乘之机。然而,此次情况却有所不同。前期柯文哲案的发生,催生了强烈的反绿情绪,这种情绪正逐渐转化为投票动力。蓝白合票的优势逐渐显现,这无疑给绿营的罢免行动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是,民进党是不会放弃这难得的机会,随着蓝绿罢免案进入联署冲刺期,未来1个多月,台湾恐将陷入疯狂状态。


民众对“台独”势力更不满


“大罢免”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具有短期和长期的双重效应。在短期内,“大罢免”引发的岛内政治动荡对两岸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绿营为了配合罢免行动,采取了冷冻两岸关系的策略。在这种紧张的政治局势下,“台独”势力可能会为了转移内部矛盾,采取更加激进的行动,从而增加两岸关系的不确定性,使台海局势更加紧张。

从长期来看,大罢免潮也为民进党敲响了警钟。民众对“台独”势力的不满日益加剧,超过60%的民众反对大罢免,这一数据清晰地表明,台湾民众渴望和平稳定的生活,对民进党这种不顾民生、一味追求政治私利的行为深感失望。随着这种民意的不断积累,将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为民进党制造更多的“执政”困境,也为两岸统一奠定更加坚实的民意基础。当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认识到“台独”之路是一条绝路,是对台湾未来的严重伤害时,他们将更加坚定地支持两岸交流与合作,追求两岸和平统一,这将对两岸关系的长远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就在民进党因“大罢免”而持续破坏两岸关系的同时,大陆在释放积极信号,展现出了对台胞的关怀和对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例如,持续扩大台胞居住证福利,让台胞在大陆能够享受到更多的便利和权益,感受到家的温暖;依法制裁“台独”金主,从经济上打击“台独”势力,削弱其分裂的资本;军事演训常态化形成威慑,向“台独”势力表明,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都将遭到坚决的回击。

岛内政治极化现象因大罢免潮而愈发严重,这也促使“台独”势力蠢蠢欲动。他们可能会为了转移民众对罢免行动的不满,采取更加激进的手段来挑衅大陆。在这种紧张的局势下,解放军加强了在台海地区的演习力度,以实际行动对“台独”势力形成强大威慑。然而,这也使得两岸关系面临着更多的摩擦风险,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严重的冲突。

但是“大罢免”对台湾民众的影响,也推动着更多台湾民众认识到,两岸统一才是实现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当民众逐渐看清“台独”之路的危害,他们就会更加坚定地支持两岸统一。在这场大罢免潮中,虽然“台独”势力看似嚣张,但实际上他们的行为正在激发民众的反感,促使更多人思考台湾的未来。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