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雯馨
100多年前,一批批从中国闽南沿海地区的港口出发、在航船上忍受多日风浪的颠簸,最终抵达东南亚各国谋生的闽南人当中,还有一个因“下南洋”大潮而诞生的群体——水客。他们带着海外华侨要给家乡亲眷的侨批和物品,随船期往返闽南与南洋,在那个通讯尚不发达的时代,成为维系海外华侨与国内侨眷情感联系的特殊信使。
词语是有生命的,尤其是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被创造出来的词汇,它们曾经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而后逐渐连词典都不再收录。它们从诞生到消逝的过程,是一个群体、一个行业乃至一个时代的落幕。恰如“水客”一词,如今显然被归为“生僻”的范畴,毕竟与它息息相关的侨批业早已走入历史,这个群体的面貌也模糊不清,我们只能从零散的侨批、水客的后人及史料记载里拼凑出那些乘风破浪的身影。
从走水到创业
在百年鼓浪屿博物馆内,收藏了一张特别的“职业介绍信”,主题是介绍永靖最妥稳之水客,信上写道:“林君其相即仰光唐人街振春百货商店之号东其春君之胞兄也。战前走水不负人之所托,忠诚可靠,有口皆碑。”文末还附上9位介绍人的名字作为担保。另一边的展柜内则摆放着几件侨批包和侨批篮,凭借这些物件,观者脑中大致能拼凑出水客的形象:一位青年背着装满南洋华侨准备寄回家的侨批的布包,登上一艘开往中国的帆船,在海上颠簸了多日后,他终于在厦门港的码头下了船,紧接着马不停蹄地赶往闽南的乡村,大厝门前早已站着翘首以盼的侨眷,她们满怀欣喜地接过他手中的侨批,那位青年稍作寒暄后,又立即赶往另一家,直至包中的侨批都顺利送达,这趟“走水”才算圆满完成。
所谓水客,即往来于国内外为海外华侨代送信件和钱款的人。因为下南洋的华侨时常需要给家乡的亲人寄去银钱、物品及家信,而他们又无法频繁回乡,故而便拜托那些准备回国的同乡捎带侨批,久而久之便诞生了水客这一特殊职业。水客一开始凭借代送服务收取佣金,之后一些水客会先用华侨要寄回的银钱在南洋采办货物,回国后变卖所得的款项再分发给侨眷,他们也凭此积累了最初的资本。随着厦门港不断发展,海上交通日趋发达,帆船到轮船的改变,使下南洋的华侨数量日益增加,代送侨批的需求也逐渐扩大,水客和兼营收解侨款的商户开始联合起来,利用商户信用和水客的网络,进一步成立专门为侨胞递送侨汇、信件的企业,这种企业就称为“侨批局”。
创办于1880年的天一信局,是中国邮政史上有记载的第一家民间国际邮局,亦是规模最大、分布最广、经营时间最长的早期民间侨批局。最辉煌时期,天一信局南至香港、北至上海共设有9个分局,国外的分局则达到26个。天一信局创办人郭有品最初也是从一名水客做起,凭借诚信勤快的品质积累了一定资金和资源才开设了侨批局,他本人也从水客转变为客头,乃至广为人知的一代闽商。郭有品及其后代经营者逐步建立起一整套批银揽收、承转交接、委托分解、资金调拨的经营机制,为后来的侨批业经营奠定了基本模式。
诚实守信为根本
“从南洋回国,一叶孤舟,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逐浪漂泊。由此不难想象途中艰辛。一次,一个叫宋质的水客搭帆船回国,途中因惊涛骇浪漂至一个孤岛,无依无靠,每日仅靠几粒花生米维持生命。他为此一度发誓过了49岁就不再当水客,事实上,年过五旬后,宋质依然奔波于泉州与南洋两地谋生。”这段文字中提到的水客宋质,是厦门卫视纪录片工作室主任宋荣福的高祖父。他记得小时候,奶奶时常跟他说起高祖父当水客的经历,只是对年幼的他来说,那些更像是一个个遥远的故事。后来他进入传媒行业,因工作的原因接触到侨批,无意间看到的这段文字,那些故事突然变得鲜活起来。
在宋荣福印象中,高祖父大致从清同治年间开始从事水客这一职业,除了递送银钱和书信之外,有时也会帮忙带物品回乡。他印象最深的是一则关于高祖父诚信的故事:某一年春节将至,一位海外的华侨托宋质带一些过年用的物品回乡,因为是第一次找他寄送,华侨事先在其中的一匹红色布料头尾两端分别画了一个小圈圈,“这是预防水客偷偷裁掉布料或调包,那位华侨还特地在信中提醒家人检查。”宋荣福解释道。当宋质顺利将物品送到,华侨的家人没有在布上发现小圈圈,当即就找宋质理论,他虽然不明白怎么回事,但还是照价赔偿给对方。
过了一段时间,那位华侨发现妻子有一条画着两个圈圈的红头绳,一问才知道,当初他的妻子临时找不到头绳,就顺手从那匹布上剪了一条用。得知错怪了宋质,华侨专程上门向他道歉,并写信给家乡的亲人告知原委。在宋荣福看来,“做水客最重要的就是诚信,我高祖父就是因为长期积累的好信誉,才有很多人找他带侨批和实物”。有了一定积蓄后,宋质也曾经开办过一家批信局,遗憾的是批信局早已不存,宋荣福也没能找到关于它更多的资料,但是对他来说,高祖父的事业已经深深影响了他们家族。“高祖父有钱后,很注重对后代的教育,他送我的曾祖父宋渊源出国留学,我曾祖父参加了同盟会,后来担任闽南宣慰使,统领闽南各地民军。”先辈的这段经历,对宋荣福制作《南洋家书》这部纪录片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他及团队在海内外采访、录制的过程中,随着对侨批的深入了解,高祖父的形象亦渐渐清晰起来。
爱拼敢赢的思乡人
曾经活跃在闽南及南洋的大多数水客并没有在历史上留下较多的记录,仅有的只言片语都在后人的讲述及那些侨批里。譬如早期水客带回来的侨批信封上,往往只有寄批者写的收批人名字、地址及批银数额,后来一些水客会委托有经营许可证的批局代寄回国,他们回国后再领取并投送到收批人手中,因此有些侨批信封上会盖有人名戳记、列字和编号。还有些批封上盖有帮号,这是因为水客的业务有大小帮之分:例如春节、中秋、端午等重要节日,华侨会多汇钱回乡,这一时期分送的侨批数量较多,被称作“大帮”;其他日子寄送侨批的数量较小,故而称作“小帮”。
晋江沿海一带曾流行这样一首歌谣:“客头行厦门,批脚来就问,番银一下来,大厝起相排,帆船十八只,大厝砖仔壁,侨汇到一单,较好农事收一山。”生动描述了水客这一职业对侨乡的意义。除了寄送侨批和物件,水客还兼营招工,即带领新客下南洋,为其介绍相应的工作,甚至还为家贫的新客垫付旅费,因此他们又被称作“客头”。曾有一位来自晋江王宫村的王世碑,他因为家贫很早就前往厦门谋生,在往来厦门及菲律宾的客船上做船工,因为他对往返两地的华侨很照顾,又时常受同乡所托帮忙递送侨批给侨乡的亲眷,久而久之声名远扬,越来越多人请他帮忙寄送侨批,并表示愿意多付酬劳给他补贴旅费。最终王世碑辞去船工成了专门的水客,后来又兼带新客,赚取的酬劳颇丰。
王世碑的经历体现了水客职业的几大特性:其一是重信誉,只有诚实守信,将华侨或亲眷所托之物如实送达之人,才能获得好口碑;其二是乡族关系,水客一般都是从代送同宗同乡的侨批开始做起,正因他们对本乡了如指掌,才能顺利地将侨批送到侨眷手中,哪怕是偏乡僻壤也能够找到。而且同乡的关系也更有利于他们与华侨建立更密切的联系,华侨也放心将重要物件托付给他们。除此之外,有意从事这一行业的人,还必须有敢于拼搏、不畏艰难的意志,因为从南洋到中国的航行过程充满了无数未知的风险,尤其在木帆船时代,不少水客都曾经历惊涛骇浪、九死一生的危险境地。从水客可以看出闽南文化的海洋性,即敢为天下先、爱拼敢赢的精神,同时浓厚的乡土情结促使他们信守承诺,并为侨眷提供代写书信等服务,他们在近代百年闽南侨批业的舞台上,展示和诠释着闽南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