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脚,即侨批派送员,是整个侨批系统链条中最基本,也是最为烦琐、忙碌的侨批职员。
文/郑雯馨
在跨越了一个多世纪的侨批史中,人们会被一封封饱含家国情怀的侨批所感动,会对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侨批信局充满好奇。这些亮点的背后,有一个名为“批脚”的群体的故事,同样值得人们探究。他们的人生际遇,同样是这段漫长历史中动人的闪光点。
厦门鹭江道上的大清一等邮局周边总是人头攒动,举家出游的市民,抑或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偶尔会好奇走进邮局,了解这座象征中国近代国家邮政开端的建筑的前世今生。鲜少人会将目光投向建筑旁的那条小巷,不经意地一瞥,也只看到几位老人围坐在一张小茶几上,慢悠悠地喝茶话仙。殊不知,这条巷子里也曾经存在过一家侨批局,它见证的是闽南与南洋之间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来往。
以诚信为重
海后路48号,从前源兴信局的所在地。这个在地图上并不起眼的地点,恐怕只有对闽南侨批感兴趣的人,以及曾经在信局工作的人才具有特别的意义。当年迈的林清溪再度走进这条巷子,即使周遭的环境已截然不同,他依然记得年轻的自己每天是如何沿着同样的路线,走进热闹忙碌的源兴信局,整理好自己负责的联单,根据上面的地址、收款人、汇款人以及寄汇金额,重新包装后,送抵一家一户。
像林清溪这样的人被称作“批脚”,即侨批局中负责派送侨批的人员。19世纪中叶,闽南地区大批华侨前往东南亚各国谋生,出于往家乡寄送钱款、书信及物件的需求,水客这一特殊职业应运而生。然而随着下南洋谋生的华侨人数日益增长,仅凭水客已经无法满足庞大的寄送侨批需求。大约19世纪70年代,一些有名气的水客陆续开办侨批局,经营侨批业务。此后各类侨批局、批信局、汇兑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譬如厦门最早的侨批局是光绪三年(1877)永春华侨开办的黄日兴信局。据统计,1882年的厦门就设有23家侨批局,至1937年厦门得到邮政总局颁发许可证的侨批局就有114家,逐渐形成了以厦门为中心的侨批网络,其经营范围辐射整个闽南地区。
当侨批随船抵达厦门各侨批局之后,就会安排批脚进行派送。一般情况,侨批局按照1%~3%收取手续费,批脚的工资也是根据所在侨批局的利润来计算。因此在当时,批脚算得上是一份不错的工作。据林清溪回忆,他中学毕业后,经人推荐进入源兴信局工作。“当时对批脚是有一定要求的,主要就是品行端正和诚实守信,一般都要一位有信誉的人举荐才可能当上批脚。”入行后,他主要负责禾山片区侨批的发放,当时他从海后路出发,要先坐船到禾山,下船后还要骑自行车,有些地方车无法通过,就要靠步行。从业多年,他走遍禾山乡的每一个角落,熟悉厦门岛的侨眷、侨属及侨友。相较于如今的快递员,批脚的工作显然更加艰辛,他们常年徒步行走于大街小巷,或是深入偏僻乡村,有时侨批上含糊不清的地址,意味着他们要多跑好几趟才可能送到侨眷手中,如此看来,“批脚”这一名字取得可谓十分形象。
侨乡的期盼
不少侨批局会在批封后面印上这行字“此笔侨汇本日专人派送,请保存此信封以备查考——第八号启”,侨批当日专人送达,是批局的承诺。可以说,批脚是整个侨批系统链中最基本、最烦琐忙碌的一环,尤其是闽南侨批业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大量侨批从南洋寄回厦门,各家侨批局就要马不停蹄地进行汇率换算、登记和分类,可以想见一名批脚每日的送件量必定不少。早期侨批主要附带的是银钱,批脚在出发前,会先将银钱和信件分别包装好,把银钱一一缠在腰间,有时带在身上派送的现金多达几万元,他们就笑称自己是“腰缠万贯”。
批脚所走过的路,见证了城乡的变迁,有些已经消失的老街名、老地名,依然被封存在他们的记忆深处,一旦提及,他们眼前便会展现出那时的一幕幕场景。据林清溪回忆:“从前一天大概派送二三十笔,逢年过节还要加班到晚上十一二点,碰上大雨天,全身都会被雨淋湿透。”正因如此,不少批脚会带上一把雨伞备用,甚至还会准备防水的布——用来包装着批信的侨批篮或侨批包。在不少侨眷记忆中,长柄伞也成了批脚的一种身份标志,每当看到批脚的身影,他们都会热情地上前迎接,因为他们知道,这些风尘仆仆的信使带来的是远在南洋的亲人的消息和补贴家用的银钱,有时候侨眷们还会煮上一碗热腾腾的鸡蛋面请批脚吃,甚至给一些茶水费。
不过对林清溪来说,他始终忠于自己的职业操守,往往婉拒茶水费,稍做歇息便立刻赶往下一处。因为他十分清楚,自己派送的这些侨批对那些华侨家庭的重要性,最主要的便是用于赡养侨眷。《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一书中提到,近代厦门有80%的家庭需要依赖华侨汇款维持生活,此外在1935年间,每100户非华侨家庭与华侨家庭月生活费的调查显示:非华侨家庭月收入14.99元以下者高达52户,占半数;月收入在35元~80元的户数仅有9户。而华侨家庭月收入19.99元以下者仅有17户,月收入在20元~49.99元者有49户,月收入在50元~250元者有34户。由此可见,海外华侨通过侨批汇入闽南侨乡的钱款,对于改善侨乡生活起到了十分明显的作用,甚至一些银钱更是救命钱,使侨眷免于被迫卖儿鬻女的悲惨命运。
01>清朝时期大小民信局达数千家,相互联营,构成了民间通信网。图为民信局的邮差。
02>百年鼓浪屿博物馆馆藏的侨批篮。
03>百年鼓浪屿博物馆馆藏的批脚所使用的侨批布包和雨伞。
每当批脚将侨批送到侨眷手中,还需要侨眷回书一封,主要说明已收到批信且钱款数目无误。这封回批由批脚带回侨批局,再度寄回给远在海外的华侨。也有一些侨眷不通文墨,便会请信赖的批脚代笔,曾经担任厦门正大信局石码正大分局批脚的康玉斌,因其为人诚信可靠,常有侨眷委托他回函。每一次他都认真询问他们想对海外亲人说的话,并仔细斟酌用词,将这份包含着相距千里的思念和期盼的信,再次寄回到南洋的亲人手中。
批脚为侨眷送去的不仅仅是一封侨批,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亲情,而他们自己往往因为工作的原因,错过了许多与家人相处的时光。在康玉斌子女的印象中,他们鲜少有与父亲共进晚餐的机会,无论刮风下雨,父亲总是匆忙吃完午饭,就蹬着自行车出发。当他将当天的侨批全部派送完毕,拖着疲惫的身躯踏进家门时,身后早已是万家灯火。对林清溪和同事而言亦是如此:尤其每逢春节、中秋这些家人团聚的节日,海外华侨因为无法与侨乡的亲人团聚,只能以侨批倾诉对父母、妻儿等亲眷的挂念,因此批脚们在这些节日反而比平常更加忙碌,甚至除夕夜都还在四处派送信件,赶不上与家人一同围炉,但他们依然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自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侨批业归属国家银行管理,而设有中国银行机构的侨区,则由中国银行管理。1976年,伴随着私营侨批业人员业务归口当地银行管理,民间侨批业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那些在侨批局工作的批脚也归入当地银行,继续递送侨汇。康玉斌在侨批局结束后,又进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工作,凭借对业务的熟练,他一直在银行工作到1992年,在与侨批业相关的行业,他兢兢业业地度过了44年,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侨批业。源兴信局停业之时,林清溪因为年龄的原因,选择了退休。当厦门卫视《南洋家书》纪录片摄制组联系到他,想请他讲述曾经的批脚经历时,已是古稀之年的他欣然应允。镜头下的他重返故地,望向那个早已不存在侨批局的所在,是否也在怀念,那个弓着背、骑着自行车逐渐远去的背影,仿佛始终走在派送侨批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