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上午,清华大学举行2019级本科生新生开学典礼。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开学典礼上发表了题为“踏万古江河 、铸不朽人生”的讲话。
邱勇希望莘莘学子顺应历史潮流,不负伟大时代,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奋斗力量、拓展胸襟视野、确立崇高信仰。
而在此前的7月9日,清华大学2019年首封录取通知书正式发出,随通知书寄出了邱勇给新生的赠书《万古江河》以及致新生的信,同样的,他寄语新生“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力量”。
邱勇推荐给新生的《万古江河》是怎样一本书呢?
《万古江河》是心怀中国文化的许倬云先生为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许倬云是与黄仁宇、余英时、杨联陞、何炳棣、张光直比肩的海外华裔史学大家。
1930年,许倬云出生于厦门。许家是士大夫世家,代代都是读书人。许倬云的父亲许伯翔毕业于曾国藩在南京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18岁一毕业便做了炮艇副长。许倬云出生时,因手脚未发育完整无法行走,也就无法上学;而父亲的书房成了他的课堂,直到抗战结束回到无锡老家,许倬云才直接读了高中。
1949年,许倬云考取台大,报的是外文系;不过,他入学时的语文、历史成绩引起了阅卷老师的注意,便拿去给当时的校长傅斯年看,傅斯年说:“应该去读历史系。”
一年后,许倬云转入历史系,从此一生以历史为志业。台大毕业后,在胡适的帮助下,许倬云拿到一个奖学金到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顾立雅。顾立雅是美国第一代汉学家,研究古代金文。
1962年,32岁的许倬云回到台湾,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和台大任职。1970年,他又回到美国,在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之后,留在匹兹堡大学,致力于历史研究。
许倬云自道:“我的学术思考的框架,是一个四面四角的立体型,四种三角关系。这种关系的结构说白了,就是一种系统分析,四个小系统:文化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政治系统,每个系统本身又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所有这些小系统都是动态的。我的历史理念关键在动态,历史永远在变。人间不变的事情就是变。”
因此,许倬云将自己的历史研究比喻成“做时间线上的切面”,“一段切面在这里,下一段切面在这里,上一个切面分分合合的图像,和下一个切面分分合合的图像相比,你就晓得变化发生在哪里”。
1999年,许倬云在匹兹堡大学退休后,便开始全力写大众史学。“我觉得既然我们老百姓要问老百姓生活上的问题,我们学历史的就应该有交代。”
许倬云的这些观点,是他2006年11月9日在东南大学演讲时,一再提及的。他的这篇题为《我们不吝啬“给出去”,也不惭愧“拿进来”》的演讲稿,被收入《万古江河》一书,可以说是许倬云自己对这本书最好的解读。
许倬云说,他写作《万古江河》的初衷,是从文化的角度讲“中国”的形成,也是他近年来在中国出版的一系列“说中国”“说历史”图书的初衷——为老百姓写史。
在《万古江河》中,许倬云围绕国家体制与时代特色,思想、宗教与文化变迁,农业、手工业与经济网络,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互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转变等一系列主题展开,放宽历史视野看“文化圈”中的中国走过的道路,聚焦数千年中国人的生活起居、心灵关怀和信仰世界,探索了丰富多样的中国区域文化交织融合,并比较了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与其他文明,讲述着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多彩鲜活的成长故事。从而说明,中国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通过不断自我更新、主动吸收其他文化精华而逐渐形成的,长存而隽永,历久而弥新。
那么,《万古江河》一书,究竟给予我们什么启示呢?
借用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的话说,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让我们从历史文化中获取自信、汲取力量。中国数千年的悠久历史见证了社会的沧桑变化,见证了人间的悲欢离合,更提供了修齐治平的智慧和兴衰得失的镜鉴。学习历史、尊崇历史是求知探索的前提,是深刻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自信的来源。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蕴含着指引人们正确前行的力量。
其次,让我们从历史文化中涵养气度、拓展视野。广博的历史文化往往造就一个民族恢弘的气度和开阔的视野。开放包容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宝贵品格。在与其他文化长期的交流互鉴中,中华文化既坚守根本、自励自省,又与时俱进、兼收并蓄,在吸纳先进、丰富内涵、提升品质的过程中发展壮大、叶茂根深。今天,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所构成的世界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们更要以宽阔的胸怀来拥抱世界、审视自身,不断提升人生境界。
再次,让我们从历史文化中寻找希望、树立信仰。现实中的一切,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相应的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也都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困惑提供启示和借鉴,给充满挑战的未来带来希望。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总体上是向好的,历史的车轮总是向着光明与希望滚滚前进。但是,历史的发展也不总是一帆风顺,难免会经历曲折和磨难,文化的传续也往往会遇到坎坷与阻碍。在螺旋式上升的历史进程中,只有坚定的信仰才能使人们在困境中不放弃希望,始终保持对美好与高尚的不懈追求。
最后,让我们引用《万古江河》中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我盼望将来的全球化是一个有各地的特色、有各地的专长、有各地若干程度的自主范围的全球化,但没有自主的战争,不许自主地说‘我爱打谁就打谁’。”
因为,这句话放在今天来读,实在是令人醍醐灌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