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将先进服务理念投入银色经济

来源: 2019-11-05 20:59

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探讨早在上世纪末就已开始。如今,人口老龄化已经从将来时变为现在进行时,据今年1月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人口数据,截至2018年末,中国大陆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4949万人,占据总人口的17.9%,而这一占比在未来几十年内将会越来越高。中共十九大会议中再次强调,要改善民生、实现老有所养。如何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人口老龄化的同时,银色经济及高龄产业也在高速发展中。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估算,从2014年到2050年,中国银发族的消费潜力占GDP的比重将从8%成长到33%,养老服务产业总产值将在2030年突破十万亿人民币。因此,养老产业也被大家公认为朝阳产业。

近年来,随着两岸各产业交流合作的深入,已有部分台商台企将目光瞄准了正冉冉上升的大陆养老产业。有些是登陆已久,顺势转行;有些则是谋划多时,等待时机落地。无论是因何投身银色经济,因为这股“台味”的注入,给大陆这一新兴产业发展安装了助推器。

产业合作两岸优势互补

大陆在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近年来虽然养老产业发展快速,无论参与人数还是投入资本都在逐年递增,但目前仍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大陆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各个养老机构的服务标准也是参差不齐,行业缺乏统一规范。而台湾由于经济腾飞早、医疗福利好、少子化等原因,比大陆早了2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产业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已开始成长,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在养老、安老、助老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构建起较为成熟和完备的制度模式。

无论是在服务理念、制度建设,还是业态模式方面,台湾养老产业都有诸多值得大陆学习和借鉴的优点。与此同时,拥有庞大而蓬勃发展的老年市场、日益完善的政策环境,以及充沛的人力资源等优势的大陆经济体,也为宝岛的相关业者提供了施展拳手的广阔天地。

武汉大学台湾研究所研究员林子荣对两岸养老健康产业合作优势进行分析后发现,两岸养老健康产业在发展速度、发展质量以及发展模式上的差异,决定了两岸在技术水平上的互补性,这是两岸养老产业实现合作发展的优势,这种互补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大陆资本与台湾管理的互补优势。台湾养老产业的机构式服务发展已经行之有年,多数养老机构在服务质量、成本结构、获利水平等方面已经积累了深厚经验,形成了“体制—服务—监管—运营—获利”的正向循环。但由于台湾近些年来经济停滞不前,人口增长有限,养老机构软硬件的升级迭代也受到了一定考验。反观大陆,虽然大量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产业,但现存的管理不善、服务质量水平低等问题,导致养老业资本投资回报周期长、前期投入大。因此,发挥台湾业者的管理优势,盘活大陆养老健康产业吸收的资本存量,是台商台企登陆进行养老产业合作的重要内容和动力。

其次是大陆人力与台湾教育的互补优势。目前护工仍是大陆养老产业老年护理的主力军,但他们多数为农村务工人员构成,文化水平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老年护理培训,适应不了养老服务模式的转变,满足不了高层次的养老护理需求。而台湾在养老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各大学都设置了相关学科,业内专职护理人员拥有丰富临床经验和综合素质。因此,台湾养老人才登陆,能够开发培训大陆的劳力资源,提高行业整体服务质量。

最后是大陆市场与台湾品牌互补优势。与庞大老龄产业市场极不相符的是现阶段大陆养老产品和服务在质量、水平、标准化程度等方面都还处在较低层次,尚未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链,而台湾养老产业链较为完整,岛内品牌养老机构登陆,对于满足大陆庞大而多元的老龄市场需求,带动行业整体水平具有正向意义,对品牌输出推广也有积极效应。

由上观之,台湾养老业者登陆发展,已经具备天时地利人和。


以策划运营为主要合作模式

台湾中华老年服务产业协会理事长张华正接受《台海》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陆资本进入养老产业已超过十个年头,这十年也是两岸关系飞速发展的十年。台湾资本进入了大陆的各行各业,但在养老产业,并没有形成蔚然之势。个中原因,除了对大陆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较为陌生,缺乏通路,交易成本较高等有关,也和台湾资本安于现状、不敢第一个吃螃蟹有关。因此,我们除了看到恒安照护集团有在江苏泰安等地进行养老院项目外,鲜少在大陆见到其他来自台湾的知名养老企业的身影。

资本是否进入新的市场需要考虑的事情很多,但个人的顾虑则没有那么多。据张华正透露,目前在大陆各地的养老机构,无论私立还是公办的,台籍专业人才的身影已经屡见不鲜。“大陆养老产业人才缺失主要分两块,一块是专业的护理人员,一块是专业的运营者。”

护理人员不够专业的短板前文已述,该项可通过培训教育逐渐迎头赶上。而专业运营人才的缺失,会直接导致经营风险。个别养老机构因为运营管理的不健全,导致老人出事而遭到老人子女起诉,最后付出巨额赔偿的案例在业界并不是新鲜事。因此,引入专业人才或是购买专业服务,建设项目的品质管理体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避风险。此外,得力于大陆先进的智能化产业发展,如今养老院还可以借助专业的智能化系统安排,以及科技化、无纸化、APP等不同的云端系统来管理老人。

目前在大陆从事养老产业的台湾人,多以提供策划运营服务为主。以张华正所带领的养老团队为例,主要通过运营顾问与运营托管两种方式,为业主新建项目与改造项目提供专业的运营管理服务。此外,他们提供文旅大健康产业项目咨询顾问服务,布局老年用品市场等等,为养老产业提供全程全链服务。

 

“医”打头,“养”说话

据业内人士分析,养老产业的市场在大陆,未来至少还有50年的发展期。随着医疗技术,以及高新科技干细胞DNA工程的发展,以及保健品的更新迭代,人的寿命持续延长,因此这一数字未来肯定还要修正。因此老龄化对社会带来的种种影响,很快就会成为所有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可以预见,目前大陆市面上大多数还处在初级照护服务的养老院将很快被市场淘汰,医养结合才是未来养老院的市场竞争力和应该具备的功能。

所谓医养结合,就是将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目前在大陆无论是趋于地产化的机构养老还是趋于家政化的居家社区养老,共同问题是缺乏优质的医疗服务。当然,这与整个大陆医疗资源紧张有很大关系。因此虽然民政部与卫健委近年来逐步探索养老资源与医疗资源的整合,但落实下来却困难重重。公立医院专科医生无暇顾及,社区医院全科医生虽有余力,但却没有足够的专业度,成长起来也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这样一来,反倒多给了台资养老机构一个在大陆市场竞争的机会。

众所周知,台湾医疗业者登陆已经行之有年。今天,大陆的台资医院已经屡见不鲜,较有名的有南京明基医院,长沙旺旺医院、厦门长庚医院、东莞台心医院、昆山宗仁卿纪念医院等,无论是医疗技术还是服务意识,这些台资医院的水平并不逊于大陆的三甲公立医院,且相对来说门诊量不会那么多。台湾养老业者如果能够和台资医院建立起医养结合绿色通道,那么未来台资养老机构将在大陆市场上具备更多竞争力。

在台湾,毗邻长庚医院的长庚养生文化村,就是医养结合的示范点。一旦老人出现身体不适,可以在最短时间内送到医院就医,实现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当然,台湾养老机构的模式为大陆养老产业发展提供了借鉴,并不能完全照搬,落地还需要注重本土化。在厦生活多年的台湾中医博士林坤岳日常问诊接触过不少老人,他发现很多时候老年人身体状态不好,都是因为心理上的失落感。“打造养老院,需要额外关注老人的被需求感。”在他看来,打造具有社区功能的养老院,最适合大陆老人。“可以圈一块地让他们种种菜,开一些班做一些手工,发挥每个老人的特长,这将会给他们带来不错的居住体验。”林坤岳说。

如今,大陆许多地方都出台了鼓励台商台资进入养老产业的相关政策。比如去年推出的厦门惠及台胞政策60条中,其中第30条就明确指出,“台资企业和台湾同胞在厦门可以独资民办非企业单位形式举办高端养老机构。” 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三到五年内,大陆养老产业将进入严重的磨合期,之后行业体系将逐步走向规范。尽管目前参与大陆养老产业的台资还不算很多,但在相关政策进一步倾斜,卫健、民政部门壁垒进一步打破的趋势下,越来越多台湾业者将先进服务理念投入大陆银色经济,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