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琉璃工房创始人张毅:文创产业的发展是为了文化

来源: 2019-11-05 21:05

如今,在两岸的文创产业中,关于琉璃的工作室数量早已不可胜数。也许对很多人而言,琉璃就是加入各种氧化物烧制而成的有色玻璃作品,或是艺术装饰的一种带色陶器。但对琉璃工房而言,琉璃,不仅是一种材质,一种创作的媒介,更是一种精神,一种生命。

琉璃工房是台湾著名电影人张毅、杨惠姗夫妇创立的琉璃文创品牌,从1987年在台湾成立,到1996年赴上海成立工作室,从一无所知的开始,到如今华人世界极具规模的琉璃艺术与文化品牌,琉璃工房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道路,是台湾文创产业在大陆发展的典范企业。

谈及台湾文创产业的发展历程,琉璃工房创始人张毅结合自己的经历,感慨地表示,台湾谈文创产业前一定要先重视文化,“有文化才有尊严,文化应优于产业,文创产业应考虑的是其影响力。”


学会尊重和传承的精神

台北市松山文创园区的生态池畔,琉璃工房松烟艺廊被打造为一个整合展场、艺廊、咖啡馆的艺术博物馆。在上海知名景点田子坊入口对面,坐落着上海唯一的琉璃艺术博物馆,有四层楼高,是为中外观众提供一个欣赏、了解、走近琉璃艺术的场所。创办三十年的琉璃工房,在两岸享有高知名度,也成为文创发展典范。

1987年,琉璃工房在台湾成立,当时,没人想到日后这个品牌会成为两岸乃至全世界琉璃文创的最高代表之一。

张毅、杨惠姗,一个是导演,一个是女星,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台湾电影缔造过辉煌的一页,1987年他们离开电影界转作琉璃艺术,创办了第一个琉璃艺术工作室——琉璃工房。

刚成立之初,工作伙伴只有七位,因选定“脱蜡铸造法”为主要发展的创作技术,不料竟让他们面对了三年半的困境,饱经无数的失败挫折。“当年我们像玩拼图游戏一样,整套工序是渐进地摸索出来的。”张毅说,“窑炉烧破了再起、琉璃碎一地再炼,为更好地创作琉璃作品,我们开始去翻查资料,挖掘技法却未能寻找到任何秘籍。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最后,我们领悟了一个精神概念——尊重和传承。”

在张毅看来,没有一代人可以独自完成一门艺术,只能是有人先悟先走,后人承继发扬。如今琉璃工房在两岸、在华人地区,甚至全球都写下琉璃产业标准和商业模式,他们在琉璃艺术界成绩斐然,被誉为“中国现代琉璃艺术奠基人和开拓者”。也因为琉璃工房,今日两岸有超过百家以上的琉璃工作室,也同样使用“脱蜡铸造法”这个技法。在早期世界琉璃艺术蓬勃发展,却独缺中国琉璃的情况下,琉璃工房将中断数千年的中国琉璃文化传承下来,对于张毅来说,琉璃工房的努力,不仅是使一门艺术重开风气,获得新的生机,更重要的是维持住一种文化精神,就是学习尊重传统,学习尊重自己,然后觉悟要如何尊重别人。


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情感

1996年,琉璃工房跳脱台湾,走进大陆,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工作室。回首当初,张毅表示,当时在台湾,琉璃工房品牌已经受到了台湾民众的肯定和重视,他们也可以保守地只在台湾发展。但在1992年,琉璃工房受北京故宫邀展,几趟北京行,使他们深思并认为,台湾和大陆不应有分别心,定位“琉璃”本身,应有一定的文化认同,他们希望琉璃艺术可覆盖整个华人区,于是张毅夫妇决定要跨出台湾。

回想当初的创业经历,张毅笑称,“那时在大陆创业真是辛苦,夏天很热没有冷气,买的新电扇会不断点头。每天都骑脚踏车上下班,一定会经过臭气熏天的养鸡场。”张毅说,甚至连琉璃制作与上市的作业流程,也会因两岸认知不同,遭受许多磨难。但再辛苦,张毅夫妇都决定要一步步走下去。张毅认为,中华民族是有文化的,如果没有文化支撑,就会担心文化产业只是追求大量大利润而已。

相对于杨惠珊更集中精力于创作来说,张毅则更需要考虑琉璃工房这一品牌的管理和经营。为了保证琉璃工房品牌在市场中的号召力,张毅很早就提出实行“限量销售”的理念,琉璃工房作品的底部,都刻着一个用钢钻镌刻的号码,如“68/2750”,表示这件作品限量制作2750件,68表示是第68件。

一件琉璃作品上市之前,至少经过6到8个月的设计、企划与制作过程,投入很高,为什么要限量生产?对此,张毅解释说,限量生产要求设计师必须不断地去思考和创新,也就保证了琉璃工房一直在市场中居于潮头。同时,限量也为了节制那些无限制销售在市场上受欢迎作品的可能。琉璃工房提倡永远不断地创作,以利润主导一切的量产制造模式,完全违背琉璃工房的创作意识。

此外,每一件琉璃产品都有一份文辞优美的说明文,如一座名为“石莲”的摆件,其说明文为“片片碧绿晶莹,潜修如玉如石,人间自我清凉,宁静金刚不坏”,寥寥几语,就将其材质、颜色、意境交代清楚。这一招也是张毅想出来的,对此,张毅介绍,在琉璃工房,专门有企划人员负责写这些说明文,如此费心思的原因在于想与社会沟通一种伦理价值与情感,“每一件琉璃工房的作品,不仅仅是工艺美术品,它更是一个载体,承载着情感。”

张毅说,琉璃工房的作品以中文命名,不用英文,是琉璃工房在述说着中国的民族文化与历史情感。锁定中国风格,将中国文化带向全世界,宣告所有人,透过中国人的手,可以作出顶尖的琉璃艺术品,和世界各国相比毫不逊色。

2010年之后,受到市场影响,琉璃工房在大陆的销售额开始萎缩,为了缓解萎缩程度,张毅开始考虑如何让琉璃工房的作品与大陆民众生活更加息息相关。

张毅开始尝试将琉璃与其他材质如陶瓷、木头等结合,开发创意家居产品。“琉璃给人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工艺美术的范畴,其实琉璃也可以很生活。我们不断从材质出发,探索琉璃在现代生活中设计的种种可能,超越琉璃在装饰性与工艺性上的表现,将文化生活融入衣食住行中。”

同时,针对不同地方,琉璃工房门市也会有不同的主打商品,“比如内蒙古地区,小件首饰就不受欢迎;但在南方地区,琉璃做的项链等饰品却都卖得很好”。张毅说。

 

为了做文化价值的传播

回想自己的创业历程,将无人所知的中国琉璃推广到国际舞台,并融入现代生活,张毅很感慨。张毅表示,产业容易做,文化传承难。琉璃工房之后,台湾很多大学都设立玻璃艺术学系,各种琉璃品牌也出现,好似一片繁荣,但他们反而更加谨慎,产业的发展,只要各环节执行到位,基本上能有所成就,但文化传承需要长期培养,不是一夕之功。

“在我看来,文创发展不是为产业,而应是为文化。若所有竞争都只是产业,就没有持久力,没有文化的思考,文创也走不远。”张毅举例说,迪斯尼是全球人都知道的文创产业,白雪公主、米老鼠百年来更是老少咸宜的卡通朋友。但当迪斯尼发现时代变了、社会需求改变后,立即将公司收益改投资做皮克斯,后来又转做漫威漫画,最后为符合现代人喜好,投入星际大战。“迪斯尼的文创发展是永远和社会互动的,他们是在庞大经济资源下,站在最高竞争点上看文创,才可持久不衰退。”张毅表示,琉璃工房努力的目标就是要做到文化价值的传播。文化价值拉高时,它就是中华的形象。

谈及两岸的文创产业,张毅说:“台湾地方小,资源整合非常重要。”张毅表示,台湾谈文创产业前一定要先重视文化,“有文化才有尊严,文化应优于产业,文创产业应考虑的是其影响力。”张毅表示,这种突破性思考,不仅是做文创的人要多想,同时管理者更要思考,文创就是要长期发展,更要走长远的路。

张毅也指出,大陆的文创实力正在一步步培养、学习中,直至现阶段看大陆文创产业的进步,有如火箭般的上升。“我一直在担心,因为大陆文创产业的开放,就使台湾的小优势没有了。”张毅认为,台湾人不要再对大陆有排斥心、对立感,“这二十年来大陆有很多变化,针对这些变化也有许多的文字记载,台湾民众应要客观去看这些文字,了解愈多,有天要进大陆拼市场,才不会措手不及。”

在张毅看来,当两岸出现隔阂时,一定要靠文化,“因为只有文化才是真的可以改变一个社会的人心。”

1987年至今,32年了,对琉璃工房来说,没有中途放弃,没有任何变质,对待琉璃的态度始终如一。当所有人都看淡,不看好,没有给任何正面支持的时候,琉璃工房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理念走到今天。坚持以开放心态永远不断创作的琉璃工房,从题材、元素和色彩表现,都在不断地突破极限。谈及未来,张毅表示,琉璃工房不会停止对琉璃创作的追求。“因为我们想做的事情是做不完的,因为目标还没达到,那个让自己的民族、社会更好更进步的最终理想还没达到之前,我们是不会停止的。”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