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先行先试 把厦门打造成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来源: 2019-11-05 23:43

厦门正围绕推进两岸交流合作“四最”先行区建设、两岸“新四通”建设和率先实现厦金“四通三化”,全力打造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努力把厦门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图/陆启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作为两岸交流合作最前沿,积极发挥对台战略支点作用,不断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围绕推进两岸交流合作“四最”先行区建设、两岸“新四通”建设和率先实现厦金“四通三化”,继续在“新、“实”、“融”、“通”上下功夫,全力打造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努力把厦门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


经济融合

开启全面多层次合作

厦门在对台经贸合作方面起步早,成效好,已经成为两岸经贸合作的重要基地。

厦门市对台招商引资和对台贸易成果突出。截至2019年8月,厦门已累计批准台资项目近7500个,实际使用台资超过111亿美元,台资工业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三分之一。2018年,厦门对台进出口近400亿元人民币,占全省对台贸易的50.6%。经厦门口岸进口台湾水果、水产品分别占大陆的80%和50%左右。

目前,台湾是厦门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六大出口市场。厦门口岸已成为大陆对台最大外贸口岸,台湾水果、食品、酒类、图书、大米等进口量稳居大陆第一。引进了友达、宸鸿、东元、联电等20多家台湾百大企业。

厦门市综改“一区三中心”成果丰硕。厦门已成为两岸人民币现钞供应和回流主渠道;率先开展对台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占大陆三个试点地区业务总量的85%;跨海峡人民币代理清算总量约占全省4/5,占全国近1/10。

设立海西首家台资证券机构和台资保险机构、全省首家登陆“三板”的台企。率先获准经营两岸海运快件业务,实现厦台海运快件专区双向对接。厦台跨境电商率先启动“监管互认”试点,实施“源头管理、口岸验放”快速通关模式。建立两岸冷链合作机制,共同制定厦门食品冷链物流标准。

厦门自贸区对台开放创新突破。厦门自贸片区挂牌成立至今已推出共计100多项涉台试验任务和涉台创新举措。

促进台企转型升级成果显现。出台《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基地工作机制》等10多个厦台产业促进政策,通过政策、资金扶持和解决台企实际困难,为台企转型升级和增资扩产营造良好环境。

 

社会融合

服务台企台胞开创先河

“两岸一家亲,同胞融合情”的生动实践,每天都在这座城市进行。

1994年,大陆第一部地方性涉台法规——《厦门市台湾同胞投资保障条例》颁布,并在2010年修订。目前,厦门市大力推行同胞融合行动计划,积极构建两岸亲情交融大家园。在服务台企台商台胞,促进他们在厦更加便利生活,打造两岸同胞温馨家园等许多方面开创了先河。

台胞青年李佩珍在海沧青礁村期间,发挥规划师特长,帮村民改造美丽庭院,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带动台胞前来创业。来厦门20多年的台胞熊麒,也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在厦门,同胞融合行动富有成效,他们或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或为家园建设添砖加瓦,成为台胞融入社区的典范。

率先聘请台胞担任人民陪审员、检察联络员、台籍被告人缓刑考察员和涉台案件执行监督员,率先形成涉台司法服务“一条龙”机制,率先开展台胞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试点,特聘台湾专家专业人才近300名……

厦门首个对台服务示范社区、居住有300多位台胞的兴隆社区,成立全市首个社区发展理事会,成立为居民提供服务、共建两岸融合的温暖之家。持续开展“同名村心连心”活动,举办两岸社区治理论坛;出台《关于深化两岸社区交流合作,打造两岸同胞温馨家园的实施意见》;全市38个街镇与台湾乡镇实现全对接。

成立厦门市台胞服务中心、台胞驿站等涉台服务机构,开通“台港澳e鹭通”等涉台微信公众号,成立大陆首个两岸义工联盟。

厦门从上至下的真情善意,使逾12万名在厦台胞迅速融入这片乡情味特别浓郁的土地,创业打拼,工作学习,享受生活。

 海沧开台文化公园正式开园。


文化融合

厦台文化一脉相承

海沧青礁村的青礁慈济宫供奉着被两岸民众尊称为“保生大帝”的北宋神医吴真人坐像。保生大帝在台湾是民间第二大信仰,有300多座分庙。悠长岁月没有减轻思念,两岸同胞对保生大帝的敬仰愈加深厚,这种特殊情愫,把厦门和台湾越系越紧。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台胞到青礁慈济宫进香。

两岸文缘不只是历史的存在,也在不断生长、延续。拥有区位优势和闽南文化优势的厦门,以闽南文化为纽带,坚持民间推动与市场运作并举,创新交流合作的方式方法,打造一系列对台交流活动品牌,积累许多可推广的经验,两岸交流交往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文化融合不断深化。

闽南文化是厦台之间的天然纽带,厦门不断创新交流方式,打造了一系列对台交流活动品牌,推进了两岸交流交往交融。

厦门重点打造台交会、海峡论坛、文博会、海图会、两岸乐活节等50多个对台交流活动平台,其中,海峡论坛累计吸引11余万名台胞参与,发布众多惠及台湾民众和促进两岸交流合作的政策措施,成为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形式最多样、内容最丰富的两岸交流盛会。

同时,精心打造了郑成功文化节、福德文化节、保生慈济文化旅游节、龙舟文化节等一系列对台民间交流品牌;深入开展闽南文化、民间艺术、民间民俗交流工作。两岸在厦设立交流合作基地和办事机构共110多个,国台办在厦授牌成立海沧青礁慈济宫和海沧石室书院2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2017年6月,海峡两岸中医药文化展示馆正式开馆,这是大陆最大的中医药文化展示基地,为两岸交流交往再添新平台。2019年6月,由两岸宗亲共同发起的青礁开台文化公园也在海沧区青礁村举行开园仪式。

血缘是脉,文化是根。厦门每年都组织专业及民间的艺术团体赴台进行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台海新闻摄影大赛、两岸民间艺术节、两岸成年礼活动、两岸斗茶节、两岸汉字节等交流活动赴台、赴金举办。还组织厦门歌仔戏、高甲剧团和南乐团等民间艺术团体赴台开展“乡音之旅”巡演交流活动,厦台合制音乐剧《微·信》入岛商演,厦台合拍闽南话电视剧《幸福的脚步》等。这些活动,将表演艺术及美术、书法、摄影、文物精品展览等送入台湾,深受台胞欢迎。

 

区域融合

口岸台胞出入境人次居大陆首位

与台湾一水之隔的厦门,在两岸直接往来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厦门对金门的地缘优势更加不可替代,在两岸区域融合方面成绩突出。

厦金直航航线已成为两岸最经济、最便捷、最繁忙的海上通道,被称为黄金水道。直航第一年客流量2万余人次,如今每年客流量数以百万计,截至2019年8月,厦金航线累计客运量超过1920万人次,厦台客货滚装航线累计运送旅客超过28万人次。截至目前,厦门口岸台胞出入境人次居大陆首位。

厦金两地共同推动便利人员往来政策先行先试,启用来厦非闽籍人员赴台团队旅游办理“一次有效往来台湾通行证”,做大做强赴金旅游。厦金共同举办“两门”旅游节、海峡春节焰火晚会、厦金横渡等活动。联手共创厦金旅游新品牌,引进首家全资质台资旅行社雄狮旅行社。厦金联合编制发行《七彩两门·厦门金门旅游手册》;共同举办厦金“两门”旅游节;发布旅游诚信指导价。首创游客自发包租游艇由厦门至金直航模式,积极探索推动厦金游艇自由行和厦金游艇常态化通航,热络的两地旅游加速了区域融合。

推进厦金经贸交流合作。建成两岸第一条直通光缆厦金海底光缆。理顺经金门中转厦门、经金门中转台湾至国际的海运快件通道;打造两岸跨境电商快速通道和货物集散转运枢纽……厦金共同生活圈初步形成。


青年融合

家在厦门拼在厦门乐在厦门

青年是两岸的希望和未来,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受益者,也是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2017年全国两会上,大陆提出加强与台湾青年一代交往交流,为台湾青年在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厦门也一直高度重视推动两岸青年交流交往,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各种青年交流交往活动精彩纷呈,让两岸青年加深了解促进互信,让广大台湾青年“家在厦门、拼在厦门、乐在厦门”。

台湾青年王江明、邓宇钧,2016年在厦门自贸片区的首个智慧园区云创智谷“梦想成真”——入驻16天,“沪尾壹号”面包体验店便开起来了,第一天就卖出800多个面包。云创智谷也是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王江明直言:“厦门对台湾创业者的扶持政策和周到服务很打动我,让我增添了在厦门发展、拓宽事业的动力。”

厦门有7个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但厦门市委市政府不满足于此,大胆作为,把整个厦门打造成两岸青创基地。全市共有台湾青年创业服务平台近30个,覆盖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光电科技、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累计入驻台湾青创团队500个,吸引台湾青年超3500人。

量身定制鼓励台湾青年来厦就业创业的政策“大礼包”,从创业场所、资金、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支持,成立台湾青年创业辅导服务中心,率先打造台湾青年大陆就业创业实训基地,组织在厦单位企业推出千个台湾青年学生招聘岗位,为台湾青年提供“一站式”就业创业服务……

持续开展台湾青年来厦金融机构实习“银鹰计划”;组织在厦事业单位、各类企业推出数千个台湾青年学生招聘岗位。出台《台湾青年申请厦门市市级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实施细则》。推动我市事业单位、各类型企业和银行金融机构扩大接纳台湾学生实习、就业数量。成立台湾青年创业辅导服务中心,为台湾青年提供项目对接、注册登记、资金扶持、税收减免、贷款融资等项目落地辅导服务。成功举办“台商二代领袖特训营”,鼓励台商二代扎根厦门。

为贯彻习总书记指示精神,创新两岸青年交流模式,促进两岸青年情感融合,厦门先行先试在大陆率先开展对台青少年研学旅行工作,鼓励台胞来厦研学旅行。通过游中学、学中游,感受祖国山川秀丽,领悟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进而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厦门集美区人文积淀深厚,具有开展多年研学旅行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创新开展对台研学旅行试点,建设国家级对台研学旅行基地。结合厦门特色,逐步向台湾青少年推出常态化赴厦门周末和寒暑假研学旅游团组。

成功举办海峡青年论坛、两岸青创先锋汇、两岸高校文创论坛、两岸中学生闽南文化夏令营等青年交流活动。成功举办厦门、金门、澳门“三门青年论坛”,厦金亲子夏令营首创“结对进家庭”模式。成立微风乐集·青年原创音乐孵化基地等海峡两岸青年体验交流中心。建立“两岸大学生互动交流”微信群。

一位青年台胞说,到厦门创业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厦门实实在在的善意和务实实用的便利举措,构建起安心创业、放心打拼的良好环境,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了这份真情善意。这些青年台胞,已成为厦台交流的青春之火。

 

惠台政策

为台胞台企提供同等待遇

“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待遇”写进了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让广大台胞倍感温暖振奋。

台青贺立康穿过绿树掩映的公租房小区——同安滨海公寓,步行20分钟就能到达公司。贺立康来自台湾花莲,从集美大学毕业后就进入台企工作。以前,他在公司附近租住的单人套间月租金都要上千元,后来,贺立康和另外14人一起成为首批入住厦门公租房的台湾青年,他与两位台青合租一套三房一厅的公租房公寓,月租金加物业费,整套下来也不过1000多元。

贺立康拿到钥匙后,直接拎包入住,他满意地说,小区绿化好,环境美,公寓里的配套也相当齐备,空调、热水器、床、桌椅等一应俱全,“在这里,有了安定下来的感觉”。

为台青申请公租房,是厦门市在大陆首创,也是厦门推动“中央31项惠台措施”落地实施的有力举措。如今,在厦居住满一年的台湾人才即可购买商品房,同时,厦门将台湾人才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提高至最高限额的4倍。目前,厦门60条惠台措施均已落地生效,并有了许多成功案例,让广大台企台胞得到了切实利益。

为了落实“厦门惠台60条”,全市80个职能部门参与制定了20多万字的实施细则,确保出台一条,落实一条,见效一条,为在厦门工作创业的台湾同胞提供“业、学、住、医、行”“全覆盖式”服务,努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

近900家台商个体工商户在厦经营,近1700名在厦65岁以上台胞办理敬老卡享受市内公共交通等优惠,台胞凭台胞证从市民通道前往鼓浪屿已超4万人次……一串串数字背后,凸显厦门“惠台60条”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利好。

“做好对台工作,就是要为台胞提供热心、耐心、细心、诚心的服务。”许多台胞关于惠台政策的疑问,都能在厦门市台胞服务中心得到细致耐心的解答。厦门市台胞服务中心承担了惠台政策解答、为台青申请公租房、落实台胞两个同等待遇等任务。去年以来,共答复惠台政策咨询800多次,在台胞中赢得了“有涉台政策问题、请拨968820”的口碑。

一条条惠台举措“接地气,有诚意”,为在厦台胞送来“全覆盖式”的暖心服务,体现了厦门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的真诚愿望,彰显了“两岸一家亲”的重要理念,让在厦台胞台商受到尊重关爱,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敢行敢试

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和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两岸融合发展探索新路,厦门将充分发挥对台优势和特色,积极作为、先行先试,研究出台《厦门市关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若干措施》。这45条措施既着眼大局大势,又注重落实落细节,努力在“新”“实”“通”“融”上下功夫,努力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走在前、做在先,把厦门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

在“新”字上下功夫。促进厦台在制度创新、开放创新、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多维度融合,真正把厦门打造成为台胞台企进入大陆最舒心的“第一站” 以综改“一区三中心”和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为载体,用好用足对台先行先试政策,加大创新试验力度,力争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

在“实”字上下功夫。像为大陆百姓服务一样造福台湾同胞,正把厦门打造成为台胞台企进入大陆最贴心的“第一站”。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各级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政策,加快落实省、市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新措施。深化“台商台胞服务年”活动,构建涉台服务长效机制。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吸引台湾青年来厦就业创业。

在“通”字上下功夫。 坚持应通尽通、能通先通,真正把厦门打造成为台胞台企进入大陆最省心的“第一站”。推动厦台经贸合作畅通,进一步深化与台湾的产业和经贸交流合作。推动厦台基础设施联通,持续提升厦台直接往来通道的便利性。推动厦台能源资源互通,加快推进厦金通电、通气、通桥(隧),推动厦行业标准共通,努力实现大陆标准与台湾地区标准在厦门并行共用。

在“融”字上下功夫。 紧贴台湾同胞所需所盼,加大文化情感交流力度,真正把厦门打造成为台胞台企进入大陆最暖心的“第一站”。以乡情亲情为纽带,强化宗亲、乡亲、姻亲、民间信仰等领域交流交往。 加强两岸青创基地、对台研学旅行基地等平台建设,服务好来厦学习工作生活的台湾青年。进一步支持台胞融入厦门、扎根厦门。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