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曾学文:形成当下共同的文化记忆

来源: 2019-11-05 23:55

我长期力致力于推动两岸文化艺术交流,先后策划了“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海峡两岸大学生戏剧节”“闽南传统艺术种子培训”等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从事戏剧行业多年,推动厦门的艺术发展和对台文化交流,已成为我的一种责任和使命。


一部戏的成功与否在于精神层面

我是“文革”后福建省艺校招收的首批歌仔戏演员。一开始,我的目标是成为一名歌仔戏小生,可惜嗓音不佳关上了我唱戏的大门,却也让我的艺术人生走向了另外一个方向。1983年,我调入厦门市文化局剧目创作室,赶上大陆文化界做“十大集成”,担任《中国戏曲志·福建卷》的编撰,参与传统艺术与民俗的调查研究。这次磨砺,让我收获了一生最大的财富,为我今后创作、研究两翼齐飞打下了文化根基。

我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一次创新与探索的过程,而创新与探索都在寻求并回答什么是属于“厦门这座城市”的特点。在我看来,不同于泉州、莆田,厦门的对外开放、中西文化融汇的基础,决定了它重视传统,又不拘泥旧式,厦门的戏剧创作要更有现代的眼光和现代的审美品位。

因此,我的创作一直在寻求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路径,古老艺术形式与现代都市审美的“对接”,以一种与这个城市同样从容、开阔的心态面对传统——敬畏传统,但又绝不保守地对传统进行“拿捏”,尝试丰富传统艺术的表现力,发扬光大传统,以吸引更多新的现代观众、都市观众。

一部属于厦门的作品能打通人心,除了深深刻着闽南文化、海峡情缘的烙印,也就是浓浓的“厦门味”外,更主要的还在于呈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品格。比如,《阿搭嫂》是我对举国热议的“老人该不该扶”的叩问,将台湾抗日最壮丽的一页写成《大稻埕》,里面更有我想借作品立起的“中国人的精神筋骨”。

一部戏的成功与否,就在于精神层面上,在于你在创作中传递什么样的情感、什么样的价值观。而一出戏好看与否,则需要美的外表。传统文化对于后来者是一种资源,一个基石,一种延续。继承传统,这种延续不是简单的保留、维持,而是对传统文化的不断丰富和重塑。丰富传统艺术的现代表现力是我这十多年实践的理论依据,也是厦门戏剧屡获成功的秘诀。


文化艺术的最大功能是串联情感

因为我身在厦门,所以对两岸的传统文化交流也有着多方的关注。如果说,戏剧创作是我的第一专业,那么,开展闽台地方戏曲研究、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则是我的第二专业。

作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前沿的厦门,承担着对台文化交流的重任,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发挥厦门在两岸文化交流中的区域优势和先行先试的作用以及台湾艺术研究院对台文化研究基地的作用,我经常思考这个问题,并希望凭借自己的能力充当着领军先锋的角色。

 1987年,两岸海门甫开,海潮奔涌而来。身为台湾艺术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我有幸赶上了历史潮流汇合的那一刻。我担任过无数台湾同行和前辈的向导,为彼岸热络的探源寻根斩棘开路。从那以后,为了“让大陆了解台湾,让台湾了解大陆”,我开始撰文介绍两岸的文化艺术发展状况,脑子里都在思考有什么话题可以激荡两岸交流的兴趣,有什么主题是两岸共同关心的问题,有什么项目可以推动歌仔戏的现代发展等。所以,我先后策划了“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海峡两岸大学生戏剧节”“闽南传统艺术种子培训”等活动,就是希望通过活动,能增进两岸在闽南文化交流上的紧密联系。

除此之外,我也在积极推动两岸戏剧合作的先行先试。例如在2009年,我创作了《蝴蝶之恋》,该作品以两岸故事为题材,并由两岸歌仔戏剧团联合演出,开启海峡两岸戏曲全面合作的先河,也首开了台湾艺术表演团队及演员参与国家艺术节大赛并获大奖的先河,成为文化部对台交流重点项目。2015年,我创作的高甲戏《大稻埕》,再次推动两岸合作,以“闽南文化”串联起两岸的文化情感和文化认同,促进心灵的契合。2018年6月,我又牵线让厦门市金莲升高甲剧团和台湾戏曲学院青年剧团联合创作演出《阿搭嫂》,来自两岸的演员,通过高甲戏、客家戏和歌仔戏不同的剧种,演绎同样的角色,呈现中国热心助人的传统美德。

海峡两岸每一次的艺术交流,都是两岸艺术思维的一次撞击。在我看来,我们的歌仔戏被台湾所推崇,就是我们在与台湾的交流中,不断地碰撞出新的创作理念的火花。台湾多家剧团愿意跟厦门、跟我合作,他们看重的是厦门的创作思维,而我从台湾同行身上学到的则是开阔思维与艺术创作方式。

针对当下的两岸交流,我认为,要“构建当下共同的文化记忆”。

在长期的两岸文化交流中,我看到两岸交流虽然很热络,但在文化认同上存在一些障碍,促使我思考在两岸文化交流中,除了重视历史文化的坐标,更需要有向前看的文化观照,聚焦两岸的当代文化,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

文化的重要性就是传递一种跨越世代的共同记忆。两岸的文化交流,就是要寻找可以将不同世代的人串联起来,获得共同的认知,构建跨越世代的共同记忆,而两岸艺术合作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例如,歌仔戏《蝴蝶之恋》,就是将中国人心目中美好的“梁祝”故事与海峡两岸一对歌仔戏艺人的爱情悲歌结合起来,寻找到两岸不变的文化基底。《大稻埕》经由人的温度与家的呼唤,探讨两岸的精神凝聚和中国精神,从台湾乡土社会入手表现对中国文化的守护。《阿搭嫂》直接对接的就是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人情色彩”。

“闽南文化”是海峡两岸最直接的文化血脉,这是一种不需要转换的文化信息“二维码”,文化艺术最大的功能是可以将共同的情感串联起来,这也是我十多年来积极推动艺术合作屡试不爽最重要的文化基础。一部戏,既是两岸共同生活记忆的舞台重现,同时,又建立新的文化记忆,当两岸新的文化慢慢建构起来后,又会成为共同的文化记忆。通过这些记忆,两岸同胞更加了解彼此,感情也更加深厚。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