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暖暖一家亲 营造两岸同胞融合最温馨家园

来源: 2019-11-06 00:15

常听台胞说,走遍大陆,最喜欢住的地方还是厦门,一样的闽南话,一样的饮食,连拜的菩萨都一样。事实上,作为两岸基层交流合作的窗口、排头兵,近年来,厦门加快建设两岸同胞融合最温馨家园,力求打造成台湾在大陆生活首选城市。

率先推选台商台胞担任市政协委员,率先聘任台商台胞担任小区业委会主任和社区居民大学校长,聘请台胞担任人民陪审员、检察联络员、台籍被告人缓刑考察员和涉台案件执行监督员,率先形成涉台司法服务“一条龙”机制,率先开展台胞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试点,特聘台湾专家专业人才上百人……作为最早出台《台湾同胞投资保障条例》的城市,厦门在打造两岸同胞融合温馨家园方面开创了许多先河。


共建两岸融合的温暖之家

居住有300多位台胞的兴隆社区,是厦门首个对台服务示范社区,成立了全市首个社区发展理事会,为居民提供服务、共建两岸融合的温暖之家。

《台海》记者来到兴隆社区居委会,墙上挂满了社区与台胞互动的温馨照片。兴隆社区居委会主任吴育娟告诉记者,社区里台胞众多,过去如何让台胞融入社区生活,参与社区治理曾是困扰兴隆社区的一个难题。“住在社区的台胞很多,但真正‘走出来’的却很少。”吴育娟说,她至今仍记得十几年前一次卫生教育入户宣传的情景,“入户走访到了台胞刘阿姨家,她只开了个门缝,听我们说明来意,对社区卫生环境提了意见便关上了门”。

面对台胞的“门难进”,参与度低,社区凝聚力差的问题,兴隆社区居委会决心改变这一状况。2013年底,社区聘任在厦门生活了10余年的台胞熊麒担任社区主任助理。2014年4月,社区党委书记张丽华带队赴台,兴隆社区与台湾同名社区建立共建关系,成为亲密友好的海峡两岸“姐妹社区”,由此开启了两地共建往来的两岸社区合作新模式。

吴育娟告诉记者,在为期半个月的驻点交流过程中,他们直接参与到了包括台中市兴隆社区在内的几个台湾社区的日常工作。这次经历让吴育娟收获颇丰,她发现,在台湾的社区,不论是年轻人还是老人都会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台湾社区的服务总是从居民需求出发,并且把参与的主动权留给居民,社区搭台,让居民唱戏。

2014年10月,社区成立了兴隆社区发展理事会,整合区域资源,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在两岸基层频繁交流往来中,兴隆社区将学习成果运用到工作中来,首创“五个一”工作模式。此外,多年来通过海峡论坛等平台,社区迎来了许多台湾嘉宾的来访交流,共计16次近500人。

2015年,以熊麒名字命名的个人调解工作室正式成立,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平台。

在社区发展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中,台胞理事占比34.8%,发展理事会成了社区治理的“智囊团”。“发挥理事会的作用,让居民自主决定、自我管理,变‘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吴育娟说。例如,由片区自治理事会提出对大唐世家五期、六期小区公园进行改造,居民们积极响应,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及建议,有些居民甚至自发认捐认养,为小区公园捐赠了亭子、摇椅、绿植等。事实上,如今社区推动同胞融合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更广的范围。“社区发展理事会的成员并不限制于社区内,只要是热心、有能力的人,我们都欢迎。”吴育娟说。

在兴隆社区的办事服务大厅,记者看到一个为台胞专门开设的服务窗口。吴育娟说,该窗口能为台胞提供医保、办证、出行、子女就学等绿色服务通道,并面向台胞提供预约服务。“台胞在社区生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了专门的服务窗口,他们办事就便利多了。”在吴育娟看来,通过创新服务形式提升台胞的获得感,是增强台胞归属感的一个重要部分。

 

义工精神成两岸同胞聚合力

时间进入2016年,聘请台胞担任社区主任助理,开始在厦门各区的众多社区里铺陈开来。其中做得最好的当属海沧区。

2016年,海沧就创新社区治理实践,首次聘请了7名台胞担任社区主任助理。到了2019年,海沧各街道都有了台胞社区主任助理的身影。

台胞社区主任助理上任后,很快便融入社区,经常入户走访了解社情民意、社情社史、献言献策,推进海沧乡村振兴、社区治理、文化保护及文化传承,有效促进了两岸宗亲的互动交流。此举也获得了国台办、全国台联等有关部门的好评,认为这是新形势下深化两岸交流的创新举措、务实举措。

其实,在聘请台胞社区主任助理之前,海沧在施行“两岸一家亲”理念上,已经有了成功的尝试,那就是在2014年成立两岸义工联盟,精心打造“两岸义工志愿行”品牌,促使义工精神成为两岸融合的共同精神和凝聚广大群众的重要聚合力。

在海沧两岸义工联盟基地,记者见到了厦门海沧区志愿服务管理中心主任李碧莲。她告诉记者,海沧是大陆设立最早、面积最大的台商投资区,有很多台胞、台商在海沧工作生活。成立两岸义工联盟就是希望通过发挥台商、台胞、台企员工的作用,借鉴台湾志愿服务发展的经验,来带动吸引更多市民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经过5年的发展,两岸义工联盟的队伍从18支,发展到205支;注册志愿者也从最初的八千多人,发展到四万多人。

“现在,联盟统一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每周不少于1场,成员队伍组织的活动就更多了。内容包括环境保护、应急救援、邻里守望、阳光助残、文化宣传、禁毒宣传、安全宣传、文明礼仪、垃圾分类等不同类型。”李碧莲表示,两岸义工联盟能有现在的成绩,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在志愿服务制度方面有相应的创新。一是采取主席轮值制度,让成员队伍负责人轮值主持联盟活动,可以发挥不同队伍的优势,激发成员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二是联席会议制度,每个季度召开一次,队伍之间互通有无、资源共享,促进提高。三是社工+义工模式,社工专业引领,义工广泛参与,让志愿服务更加专业化、项目化。

“我们两岸义工联盟的发展,我想也就是海沧区全面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海沧区不断探索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日常管理机制,着力实现志愿服务工作的项目化、制度化、信息化。”李碧莲说。

 

消除台胞法律纠纷后顾之忧

在海沧的两岸义工联盟中,有一支在位于海沧的大陆首家台资医院——长庚医院,由台商太太施素娥发起,台商太太团自发组建起的“台胞志工服务队”,她们引进台湾的志工理念,提供无微不至的贴心服务,让患者如沐春风。同样在海沧的另一隅,一家解决台胞台属纠纷的“专科医院”正不断延伸服务“触角”,通过探索建立一系列机制,将依法办案和为台资企业服务有机结合,成为台商台胞的贴心人,这家“专科医院”就是海沧涉台法庭。

目前,约有12万台胞在厦门工作生活。他们中有近年来到大陆创业的台湾年轻人,也有改革开放之初就来厦门投资办厂的“老台商”。如此众多的台湾同胞在厦门生活,难免不遇上点事儿。遇上事儿时,一旦发生法律纠纷,台胞们不少人会有顾虑,担心自己不熟悉大陆的司法程序。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给众多台商台胞提供公正便捷的法律服务,经过充分而又谨慎细致的筹划,厦门海沧区人民法院率先成立了大陆首个涉台法庭,集中管辖厦门市一审涉台民商事、刑事、行政案件及厦台司法互助案件。对于广大台胞来说,这意味着不管哪种案件、不管在厦门哪个区发生的案件,只要是发生在厦门的纠纷都可以在海沧涉台法庭起诉。

尽管有了涉台法庭,但有些台胞遇事了还是会犹豫再三,还是没有走上法庭,因为他们还有个深层的担忧,觉得大陆的法院会偏向大陆人,担心打官司得不到公正对待。考虑到台胞的顾虑,海沧涉台法庭率先在大陆首创台胞陪审员跨区域参审机制,聘任在厦台胞担任人民陪审员,通过“诉调对接”等方式,受理调解涉台法庭引导或委托的涉台民事纠纷,为台商台胞提供更加便捷的调解服务,也消除了台胞的顾虑。

台胞陪审员谢苍发表示,台胞陪审员制度的推出,让很多台胞鼓起了打官司的勇气。“不少来打官司的台胞都跟我说,‘要不是有这么一个专门的涉台法庭,还有台胞陪审员,我就不会来打官司’。”谢苍发对记者说,“从这些台胞的话语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大陆的司法机关切实做到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管这个当事人是大陆同胞还是台湾同胞。”

在涉台法庭不断改进的同时,为了给台胞提供更加完善的司法服务,其他司法部门也在积极创新。从2013年1月起,海沧区人民检察院集中办理全市区级管辖的涉台案件的审查逮捕和审查起诉工作;2014年6月成立全国首个集中办理涉台案件的涉台检察室;2015年3月24日,海沧区涉台涉企调解中心、涉台涉企人民调解委员会成立;2015年8月,涉台社区矫正中心在海沧区揭牌,海沧区因此成为大陆第一个启动台籍社区服刑人员集中监管的先行区。至此,厦门率先在全国形成了“一条龙”涉台司法服务机制,所有涉台纠纷从审查起诉、调解、审判到执行的整个流程都能提供专门的司法服务。

 

用心用情服务台胞

在服务台胞台企,打造两岸同胞融合最温馨的家园上,厦门还有两个深受欢迎的对台服务机构——厦门市台胞服务中心和思明区台胞驿站。

2018年,厦门市台港澳办专设台胞服务中心,开通热线电话,为台胞台企提供一站式服务。在厦门市台胞服务中心主任李基智看来,要打造两岸同胞融合最温馨的家园,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不仅要用情去牵系,更要用心去经营。开设一年多来,台胞服务中心一直秉承“两岸一家亲”理念,用心用情服务台胞,惠台政策解答、台青申请公租房、台商台企扶持、落实同等待遇等等,对台服务工作事无巨细,李基智带领的台胞服务中心都能一丝不苟地完成。“一旦台胞来找到我们,我们就是热情、热心、耐心,听他诉求,然后跟相关部门协调、协助他们,比如说出入境,他证件丢失或者证件过期,我们会跟出入境台胞办证中心沟通,把情况反映,然后再让台胞去补办。”李基智说。

李基智还告诉记者,2018年3月,厦门市首创的台湾青年租住公租房惠台举措正式落地实施,台胞服务中心靠前服务,让首批15名台湾青年顺利入住公租房。此外,为更好服务在厦台商台胞,中心还开通968820台胞服务热线,一年多来已答复台胞相关问题近千人次,受到广大台胞广泛好评。

与台胞服务中心相比,台胞驿站的成立时间要早上许多。2015年,由思明区台港澳办打造的思明区台胞驿站在曾厝垵马克客栈正式成立。这也是大陆首个“O2O”模式的对台服务机构,在思明区台港澳办看来,“希望通过台胞驿站这个平台,留住台胞、团结台胞、服务台胞、助力台胞创就业、促进两岸同胞融合。”参照思明区台胞驿站曾厝垵点这种“台胞服务台胞”模式,随后,思明区台港澳办又联合热心台胞,先后成立了7个特色鲜明、功能各异的台胞驿站联谊点。

陈清隆是思明区台胞驿站曾厝垵点召集人,9年前,他在曾厝垵开了“马克客栈”。在迎来送往各地游客的同时,客栈也成了台胞们的一个交流“基地”。陈清隆说,对于刚来大陆不久的台胞来说,由于不熟悉政策、法规等,碰到纠纷常常不知如何解决。为了更好地解决台胞迫切需求的维权和法律问题,思明台胞驿站于2016年成立了涉台人民调解委员会,11位辖区内来自各行各业的台胞、热心人士成为涉台调解员。一路走来,作为首批台胞调解员的陈清隆十分感慨,“有了这个平台,大家就可以一起找点子,调解纠纷。这就是凝聚的力量,在案件的调解过程中,增进台胞认同感。”

十八大以来,“两岸一家亲,同胞融合情”的生动实践,每天都在厦门进行。正是这种从上至下的真情善意,才使逾12万名台胞迅速融入厦门这片乡情味特别浓郁的土地,创业打拼,工作学习,享受生活。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